第127章 夺取大桥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武林中文网 www.wl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激战一直持续到10点过后。
最先赶到的并不是第17装甲师派出的第二支空中突击部队,也不是在幼发拉底河南岸推进的第17313机步营,更加不是第171装甲旅与第177机步旅,而是第7装甲师派出,从努海卜赶过来的步兵连。
这场战斗充分的说明了一个问题:伊拉克军队的士气还没有衰落到一触即溃的程度。
在希纳菲耶的下游方向,伊拉克军队其实早有准备。
根据战俘交代,联军在塞马沃强渡幼发拉底河之后,守为希纳菲耶的哈瓦尼少将就抽调了几个步兵营,在下游北岸梯次设防。为了避免被联军发现,这些部队都是在夜间行动,而且在到达防区之后立即分散部署。
关键还有,全都是步兵部队。
虽然缺乏主战装备,特别是坦克战车,步兵部队的战斗力并不强,但是相对的,步兵部队的隐蔽性非常强。
就算是暴露了也未必会遭到打击。
联军的技术手段再厉害,也没办法分辨成群出动的士兵与结队逃亡的难民。
再说,打了8年的两伊战争,至少有50万支枪械流落到了民间,而且主要就分散在巴格x以南地区。
在攻打巴士x的战斗中就遇到了很多武装平民。
关键还有,波沙湾战争还没有发展到向难民开火的地步。
此外就是,在进入部署状态之后,这些部队的官兵很少外出活动,大部分时候都藏在建筑物里面。
结果就是,直到进军希纳菲耶的战斗打响,联军都没有发现这些秘密部署在幼发拉底河北岸的伊拉克军队。
在第一支空中突击部队受挫之后,联军司令部与第17装甲师都没有提高警惕。
当时,包括付卫民在内,都认为那不过是在之前的战斗中被击溃,流散在幼发拉底河北岸的溃败部队。
等第二支空中突击部队再次遭到阻击,第17装甲师的付卫民少将才意识到了麻烦,随后就下令放弃突击。
此时,已经是7点过了。
虽然第17装甲师有几支预备队,而且早就做好了战斗准备,随时能出动,但是面对复杂的战场情况,就算基层部队的官兵勇往直前,付卫民也不会让自己的部下去送死,更别说是毫无意义的牺牲。
以当时的情况,哪怕第17装甲师派出第三支空中突击部队,也无法赶到希纳菲耶。
在幼发拉底河南岸,第17313机步营也遇到了麻烦。
挡住第17313机步营前进步伐的并不是伊拉克军队,而是成片的雷区!
因为知道守不住幼发拉底河大桥,所以在做部署的时候,哈瓦尼少将没在南岸部署防御部队,而是使用数万枚地雷,沿着南岸公路布设了10多个雷场,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反装甲地雷。
要说的话,伊拉克军队最不缺的就是地雷!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数据,在两伊战争期间,交战双方用掉的地雷都朝过了100万枚!
现在,伊拉克南部与波伊国低地省的边境地区都是生命禁区,埋设了数十万枚地雷。
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耗费数亿金元,进口了大量地雷。
此外,还自行生产了更多的地雷。
进口的主要是伊拉克没办法生产的反装甲地雷,以即用在子母弹、以即通过火箭布撒的小型地雷。
至于自行生产,其实是改装,而且多数由前线作战部队操刀。
最常见的,就是给炮弹装上压发或着拉发引信,然后由工兵埋设,通常用在交通要道或者是阵地前沿。
因为容易改装,埋设也非常简单,对炮弹没有要求,从203毫米大口径榴弹到60毫米迫击炮炮弹都可以,所以这些改装地雷在战场上的应用非常广泛,也就没办法统计出准确的数量。
正是如此,没有人知道伊拉克军队手里有多少地雷。
当然,地雷的威力绝对不容小觑。
在两伊战争中,地雷导致的伤亡达到了30万,仅次于炮击!
反人员地雷就不多说了,不管是谁踩上去,就算没有被炸死,下半辈子也只能在轮椅上度过。
关键是反装甲地雷。
按照军情局提供的资料,侯赛因当局在两伊战争的8年当中,分多个批次,从迢曼帝国与西骆沙采购了大约30万枚反装甲地雷,而且在战争结束之前只用掉了三成,其余20余万枚全都储存了起来。
这些反装甲地雷全是大杀器!
不要忘了,迢曼帝国与西骆沙要直接面对东方集团,哪怕一直保持着进攻势头,也不敢指望能够彻底打败梁夏帝国,最后肯定得由攻转守,也就得在战略防御阶段顶住东方集团的钢铁洪流。
关键就是,西陆集团肯定是在无法继续进攻的情况之下,才会放弃主动权。
也就是说,在战略防御阶段,西路集团的装甲力量必然所剩无几,不会指望依靠装甲部队来守住战线。
说得直接一点,也就是山穷水尽。
那么,如何才能在山穷水尽的情况下,守住战线呢?
就是地雷!
正是如此,西路集团一直很重视地雷,特别是用来对付坦克的反装甲地雷。
因为战术需求不同,所以迢曼帝国与西骆沙在发展反装甲地雷的时候,选了两条截然不同的技术线路。
迢曼帝国的反装甲地雷,更注重部署性能,战术使用更灵活。比如由“狂风”战斗机搭载的mw-1航空布撒器,能装填上百枚反装甲地雷,而一架“狂风”ids能在机腹重载点上挂载两具。只需出动一个小队的4架“狂风”ids,就能在一条宽达10千米的防线正面布设反装甲雷区。
为了提高地雷的战术灵活性,迢曼帝国还研制了反装甲与反人员两用地雷。
因为需要通过制造破片来达到杀伤人员的效果,同时得降低质量提高撒布密度,所以这类两用地雷的反装甲效果并不是很好,一般只能够用来对付步兵战车这类轻型目标,对坦克的威胁不太大。
西骆沙的反装甲地雷走的是另外一个极端,更注重威力!
因为直接面对东方集团,正面对抗东方集团的主战坦克,所以西骆沙的反装甲地雷有一个硬指标,至少能够炸穿梁夏帝国主战坦克的首下装甲,破甲厚度不低于500毫米,也就需要装填更多的炸药。
因为更加笨重,投撒的难度更大,所以西骆沙陆军装备了专用的布雷设备,比如火箭布雷车。
当然,迢曼帝国与西骆沙的反装甲地雷可以说各有千秋。
对伊拉克而言,显然不会在乎这些地雷的特点。
其实,在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还通过沙乌地等波沙湾南岸的产油国,获得了一些梁夏帝国的反装甲地雷。只不过,数量并不是很多,而且梁夏帝国的反装甲地雷很一般,性能算不上突出。
在最为重要的地面战场,也就是大陆战场这边,帝国陆军依靠的不是地雷,而是高达数千千米的战略纵深。
此外,从战略的角度看,帝国陆军只是在开战的初期以防御为主,在稳住战线之后就会发动反击。
可见,通过布雷来阻击敌人,必然会在反击阶段给自己增添麻烦。
正是如此,帝国陆军更重视扫雷能力。
除了采购与装备打量性能先进的扫雷装备之外,帝国陆军还通过投资方式,研制了一些非专用的扫雷装备。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温压弹。
这种通过高温高压来产生范围杀伤效果的弹药,在最初的时候是用来扫雷,即爆炸产生的高压能引爆地雷,从而能够一次性扫清整个爆炸区域内的地雷。只可惜,要产生足够高的压强,温压弹没法做得太小,无法做成炮弹或者火箭弹,因此首先提供给空军,制成了航空炸弹。
在测试的时候,空军才发现,温压弹非常适合用来对付坚固掩体内的敌人。
在第17313机步营,就有一个工兵排,配有几台扫雷车,主力是3台由bz-68改造来的火箭扫雷车。这种扫雷车通过火箭来牵引抛撒爆破索,再用爆破索引爆地雷,清扫出能够让坦克战车通过的安全通道。
可问题是,一个排的工兵实在太少了。
至于让海军航空兵提供支援,通过投掷温压弹扫雷,哪怕海军攻击机能够搭载与投掷温压弹,暂时也没法安排。
当时,几乎所有攻击机都在北岸,为空中突击部队清除障碍,并且掩护第171装甲旅向希纳菲耶突击。
结果就是,到中午,第17313机步营距离希纳菲耶都还有差不多15千米,一个上午只前进了几千米。
因为承担接应第171装甲旅与第177机步旅的重任,掩护运送物资的保障部队,所以第17313机步营不敢轻装冒进,只能老老实实的稳步推进,为跟进的后勤保障部队开辟出安全通道。
其实,在最初的作战计划中,并没安排第17313营突击希纳菲耶,更别说协助特种部队夺取与控制幼发拉底河大桥。
在北岸突击的装甲部队,不但受到了伊拉克军队的威胁,还有后勤保障的问题。
其实,在天亮之后,第171装甲旅因为需要为坦克战车补充燃油,不得不停止前进,直到中午才完成补给作业,再次出发已经是下午2点过了,所以到傍晚,先头部队才赶到希纳菲耶。
所幸的是,丁镇南早有所料。
7点之前,海航加强了在希纳菲耶这边的投入。
在伊拉克军队发动第三次反击的时候,4架“攻-5h”及时杀到,在短短几分种内投下了大约30吨炸弹!
这一轮凶猛的轰炸,直接挫败了伊拉克军队的士气。
实在再次证明,火力打击是摧毁敌人的最有效手段。
要说的话,这就是重型攻击机的价值!
“攻-6f”这类轻型攻击机,在执行作战半径朝过500千米的战场支援任务的时候,一般只携带2吨炸弹,确保能在不进行空中加油的情况下,获得至少半个小时的滞空时间,并且在完成任务之后返回出发基地。换成“攻-5h”这样的重型攻击机,相同情况下,携带的炸弹可达6吨。如果不用在战场上空逗留,到达之后就发起攻击,投下炸弹就返航,还能把载弹量提高到8吨。极端情况下,“攻-6h”能够挂载12吨炸弹对2000千米外的目标发起攻击。只不过,期间至少要进行3次空中加油,从加油机那里获得24吨燃油,不然就只能单程飞行。
只是,攻击机并非万能。
在9点前,第17装甲师发动了一次远程火力打击行动,由追上第171装甲旅的第174炮兵旅的一个远程火箭炮营,发射了数百发远程火箭弹,对希纳菲耶的伊拉克军营进行了一轮覆盖式炮击。
因为火箭炮的误差太大,所以无法执行近距离压制任务。
这一轮凶猛的炮击,争取了半个小时。
到9点半,海航已经能够抽调攻击机支援守卫大桥的特种兵。
在连番的火力打击之下,希纳菲耶的伊拉克军队一直没有发起具有威胁的反击行动,始终没能攻上桥头堡。
到10点,随着第7装甲师增援部队到达,激战才宣告结束。
虽然只有一个连的兵力,还是步兵连,但是随行的武装直升机彻底粉碎了伊拉克军人的斗志。
在最后一次反击被打退之后,伊拉克军队开始撤退,其实是溃退。
因为缺乏装甲力量,特种部队也伤亡惨重,所以在呼叫空中打击,让海航去对付溃退的敌人之后,雷震霆就把阵地移交给了第7装甲师的官兵,带着手下的官兵,以即阵亡特种兵的遗体乘直升机离开了希纳菲耶。
他的这个举动,还给丁镇南制造了一个小麻烦。
按之前的安排,希纳菲耶在第17装甲师的占领区之内,该由第17装甲师控制,而他把大桥移交给第7装甲师的步兵连。在第17313机步营赶到的时候,第7装甲师的这个机步连却不愿意交出阵地。
当时,双方的官兵差点为此事打起来。
后来,在丁镇南以施授良的名义发出了命令后,鲁燎原才给占领幼发拉底河大桥的步兵连下达了命令,把大桥移交给第17313机步营,立即返回努海卜,去参加攻打巴格x的作战行动。
付卫民也做了保证,会尽全力为第7装甲师提供后勤保障。
其实,付为民心里非常有数。正是因为第17装甲师在夺桥行动中不给力,所以第7装甲师的鲁燎原不想把大桥交出来,毕竟这座大桥能不能正常运作,关系着第7装甲师数万官兵的生死!
在拿下了希纳菲耶的幼发拉底河大桥之后,进军巴格x的行动才正式开始。
激战一直持续到10点过后。
最先赶到的并不是第17装甲师派出的第二支空中突击部队,也不是在幼发拉底河南岸推进的第17313机步营,更加不是第171装甲旅与第177机步旅,而是第7装甲师派出,从努海卜赶过来的步兵连。
这场战斗充分的说明了一个问题:伊拉克军队的士气还没有衰落到一触即溃的程度。
在希纳菲耶的下游方向,伊拉克军队其实早有准备。
根据战俘交代,联军在塞马沃强渡幼发拉底河之后,守为希纳菲耶的哈瓦尼少将就抽调了几个步兵营,在下游北岸梯次设防。为了避免被联军发现,这些部队都是在夜间行动,而且在到达防区之后立即分散部署。
关键还有,全都是步兵部队。
虽然缺乏主战装备,特别是坦克战车,步兵部队的战斗力并不强,但是相对的,步兵部队的隐蔽性非常强。
就算是暴露了也未必会遭到打击。
联军的技术手段再厉害,也没办法分辨成群出动的士兵与结队逃亡的难民。
再说,打了8年的两伊战争,至少有50万支枪械流落到了民间,而且主要就分散在巴格x以南地区。
在攻打巴士x的战斗中就遇到了很多武装平民。
关键还有,波沙湾战争还没有发展到向难民开火的地步。
此外就是,在进入部署状态之后,这些部队的官兵很少外出活动,大部分时候都藏在建筑物里面。
结果就是,直到进军希纳菲耶的战斗打响,联军都没有发现这些秘密部署在幼发拉底河北岸的伊拉克军队。
在第一支空中突击部队受挫之后,联军司令部与第17装甲师都没有提高警惕。
当时,包括付卫民在内,都认为那不过是在之前的战斗中被击溃,流散在幼发拉底河北岸的溃败部队。
等第二支空中突击部队再次遭到阻击,第17装甲师的付卫民少将才意识到了麻烦,随后就下令放弃突击。
此时,已经是7点过了。
虽然第17装甲师有几支预备队,而且早就做好了战斗准备,随时能出动,但是面对复杂的战场情况,就算基层部队的官兵勇往直前,付卫民也不会让自己的部下去送死,更别说是毫无意义的牺牲。
以当时的情况,哪怕第17装甲师派出第三支空中突击部队,也无法赶到希纳菲耶。
在幼发拉底河南岸,第17313机步营也遇到了麻烦。
挡住第17313机步营前进步伐的并不是伊拉克军队,而是成片的雷区!
因为知道守不住幼发拉底河大桥,所以在做部署的时候,哈瓦尼少将没在南岸部署防御部队,而是使用数万枚地雷,沿着南岸公路布设了10多个雷场,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反装甲地雷。
要说的话,伊拉克军队最不缺的就是地雷!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数据,在两伊战争期间,交战双方用掉的地雷都朝过了100万枚!
现在,伊拉克南部与波伊国低地省的边境地区都是生命禁区,埋设了数十万枚地雷。
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耗费数亿金元,进口了大量地雷。
此外,还自行生产了更多的地雷。
进口的主要是伊拉克没办法生产的反装甲地雷,以即用在子母弹、以即通过火箭布撒的小型地雷。
至于自行生产,其实是改装,而且多数由前线作战部队操刀。
最常见的,就是给炮弹装上压发或着拉发引信,然后由工兵埋设,通常用在交通要道或者是阵地前沿。
因为容易改装,埋设也非常简单,对炮弹没有要求,从203毫米大口径榴弹到60毫米迫击炮炮弹都可以,所以这些改装地雷在战场上的应用非常广泛,也就没办法统计出准确的数量。
正是如此,没有人知道伊拉克军队手里有多少地雷。
当然,地雷的威力绝对不容小觑。
在两伊战争中,地雷导致的伤亡达到了30万,仅次于炮击!
反人员地雷就不多说了,不管是谁踩上去,就算没有被炸死,下半辈子也只能在轮椅上度过。
关键是反装甲地雷。
按照军情局提供的资料,侯赛因当局在两伊战争的8年当中,分多个批次,从迢曼帝国与西骆沙采购了大约30万枚反装甲地雷,而且在战争结束之前只用掉了三成,其余20余万枚全都储存了起来。
这些反装甲地雷全是大杀器!
不要忘了,迢曼帝国与西骆沙要直接面对东方集团,哪怕一直保持着进攻势头,也不敢指望能够彻底打败梁夏帝国,最后肯定得由攻转守,也就得在战略防御阶段顶住东方集团的钢铁洪流。
关键就是,西陆集团肯定是在无法继续进攻的情况之下,才会放弃主动权。
也就是说,在战略防御阶段,西路集团的装甲力量必然所剩无几,不会指望依靠装甲部队来守住战线。
说得直接一点,也就是山穷水尽。
那么,如何才能在山穷水尽的情况下,守住战线呢?
就是地雷!
正是如此,西路集团一直很重视地雷,特别是用来对付坦克的反装甲地雷。
因为战术需求不同,所以迢曼帝国与西骆沙在发展反装甲地雷的时候,选了两条截然不同的技术线路。
迢曼帝国的反装甲地雷,更注重部署性能,战术使用更灵活。比如由“狂风”战斗机搭载的mw-1航空布撒器,能装填上百枚反装甲地雷,而一架“狂风”ids能在机腹重载点上挂载两具。只需出动一个小队的4架“狂风”ids,就能在一条宽达10千米的防线正面布设反装甲雷区。
为了提高地雷的战术灵活性,迢曼帝国还研制了反装甲与反人员两用地雷。
因为需要通过制造破片来达到杀伤人员的效果,同时得降低质量提高撒布密度,所以这类两用地雷的反装甲效果并不是很好,一般只能够用来对付步兵战车这类轻型目标,对坦克的威胁不太大。
西骆沙的反装甲地雷走的是另外一个极端,更注重威力!
因为直接面对东方集团,正面对抗东方集团的主战坦克,所以西骆沙的反装甲地雷有一个硬指标,至少能够炸穿梁夏帝国主战坦克的首下装甲,破甲厚度不低于500毫米,也就需要装填更多的炸药。
因为更加笨重,投撒的难度更大,所以西骆沙陆军装备了专用的布雷设备,比如火箭布雷车。
当然,迢曼帝国与西骆沙的反装甲地雷可以说各有千秋。
对伊拉克而言,显然不会在乎这些地雷的特点。
其实,在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还通过沙乌地等波沙湾南岸的产油国,获得了一些梁夏帝国的反装甲地雷。只不过,数量并不是很多,而且梁夏帝国的反装甲地雷很一般,性能算不上突出。
在最为重要的地面战场,也就是大陆战场这边,帝国陆军依靠的不是地雷,而是高达数千千米的战略纵深。
此外,从战略的角度看,帝国陆军只是在开战的初期以防御为主,在稳住战线之后就会发动反击。
可见,通过布雷来阻击敌人,必然会在反击阶段给自己增添麻烦。
正是如此,帝国陆军更重视扫雷能力。
除了采购与装备打量性能先进的扫雷装备之外,帝国陆军还通过投资方式,研制了一些非专用的扫雷装备。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温压弹。
这种通过高温高压来产生范围杀伤效果的弹药,在最初的时候是用来扫雷,即爆炸产生的高压能引爆地雷,从而能够一次性扫清整个爆炸区域内的地雷。只可惜,要产生足够高的压强,温压弹没法做得太小,无法做成炮弹或者火箭弹,因此首先提供给空军,制成了航空炸弹。
在测试的时候,空军才发现,温压弹非常适合用来对付坚固掩体内的敌人。
在第17313机步营,就有一个工兵排,配有几台扫雷车,主力是3台由bz-68改造来的火箭扫雷车。这种扫雷车通过火箭来牵引抛撒爆破索,再用爆破索引爆地雷,清扫出能够让坦克战车通过的安全通道。
可问题是,一个排的工兵实在太少了。
至于让海军航空兵提供支援,通过投掷温压弹扫雷,哪怕海军攻击机能够搭载与投掷温压弹,暂时也没法安排。
当时,几乎所有攻击机都在北岸,为空中突击部队清除障碍,并且掩护第171装甲旅向希纳菲耶突击。
结果就是,到中午,第17313机步营距离希纳菲耶都还有差不多15千米,一个上午只前进了几千米。
因为承担接应第171装甲旅与第177机步旅的重任,掩护运送物资的保障部队,所以第17313机步营不敢轻装冒进,只能老老实实的稳步推进,为跟进的后勤保障部队开辟出安全通道。
其实,在最初的作战计划中,并没安排第17313营突击希纳菲耶,更别说协助特种部队夺取与控制幼发拉底河大桥。
在北岸突击的装甲部队,不但受到了伊拉克军队的威胁,还有后勤保障的问题。
其实,在天亮之后,第171装甲旅因为需要为坦克战车补充燃油,不得不停止前进,直到中午才完成补给作业,再次出发已经是下午2点过了,所以到傍晚,先头部队才赶到希纳菲耶。
所幸的是,丁镇南早有所料。
7点之前,海航加强了在希纳菲耶这边的投入。
在伊拉克军队发动第三次反击的时候,4架“攻-5h”及时杀到,在短短几分种内投下了大约30吨炸弹!
这一轮凶猛的轰炸,直接挫败了伊拉克军队的士气。
实在再次证明,火力打击是摧毁敌人的最有效手段。
要说的话,这就是重型攻击机的价值!
“攻-6f”这类轻型攻击机,在执行作战半径朝过500千米的战场支援任务的时候,一般只携带2吨炸弹,确保能在不进行空中加油的情况下,获得至少半个小时的滞空时间,并且在完成任务之后返回出发基地。换成“攻-5h”这样的重型攻击机,相同情况下,携带的炸弹可达6吨。如果不用在战场上空逗留,到达之后就发起攻击,投下炸弹就返航,还能把载弹量提高到8吨。极端情况下,“攻-6h”能够挂载12吨炸弹对2000千米外的目标发起攻击。只不过,期间至少要进行3次空中加油,从加油机那里获得24吨燃油,不然就只能单程飞行。
只是,攻击机并非万能。
在9点前,第17装甲师发动了一次远程火力打击行动,由追上第171装甲旅的第174炮兵旅的一个远程火箭炮营,发射了数百发远程火箭弹,对希纳菲耶的伊拉克军营进行了一轮覆盖式炮击。
因为火箭炮的误差太大,所以无法执行近距离压制任务。
这一轮凶猛的炮击,争取了半个小时。
到9点半,海航已经能够抽调攻击机支援守卫大桥的特种兵。
在连番的火力打击之下,希纳菲耶的伊拉克军队一直没有发起具有威胁的反击行动,始终没能攻上桥头堡。
到10点,随着第7装甲师增援部队到达,激战才宣告结束。
虽然只有一个连的兵力,还是步兵连,但是随行的武装直升机彻底粉碎了伊拉克军人的斗志。
在最后一次反击被打退之后,伊拉克军队开始撤退,其实是溃退。
因为缺乏装甲力量,特种部队也伤亡惨重,所以在呼叫空中打击,让海航去对付溃退的敌人之后,雷震霆就把阵地移交给了第7装甲师的官兵,带着手下的官兵,以即阵亡特种兵的遗体乘直升机离开了希纳菲耶。
他的这个举动,还给丁镇南制造了一个小麻烦。
按之前的安排,希纳菲耶在第17装甲师的占领区之内,该由第17装甲师控制,而他把大桥移交给第7装甲师的步兵连。在第17313机步营赶到的时候,第7装甲师的这个机步连却不愿意交出阵地。
当时,双方的官兵差点为此事打起来。
后来,在丁镇南以施授良的名义发出了命令后,鲁燎原才给占领幼发拉底河大桥的步兵连下达了命令,把大桥移交给第17313机步营,立即返回努海卜,去参加攻打巴格x的作战行动。
付卫民也做了保证,会尽全力为第7装甲师提供后勤保障。
其实,付为民心里非常有数。正是因为第17装甲师在夺桥行动中不给力,所以第7装甲师的鲁燎原不想把大桥交出来,毕竟这座大桥能不能正常运作,关系着第7装甲师数万官兵的生死!
在拿下了希纳菲耶的幼发拉底河大桥之后,进军巴格x的行动才正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