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巡视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武林中文网 www.wl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最快更新大明1630最新章节!
董家既然没有回绝郑家的意思,下面的进程就推进的很快了,很快就是纳采了,依照古礼,郑家向董家送上一双大雁。大雁并不容易抓到,所以到了明朝,民间在纳采的时候,都已经采用了变通的方式,用家鹅替代了大雁。不过在士大夫之家,依旧是要用大雁的。
接着就是问名,也就是媒人带着一对大雁再去代替男方向女方询问女子的名字和生辰八字。好用来占卜这场婚姻是否合适。这占卜的一步正式名称叫做纳吉,这一步倒是需要郑芝龙和郑森都参与:在媒人送来了女方的名字之后,他们需要到祠堂中,请人加以占卜。一般来说,祖宗对于晚辈娶媳妇之类的事情总是非常的喜闻乐见的,所以这种占卜,几乎很少有结果不是上上大吉的。郑森这次自然也不例外,焚香,祷告,然后占卜之后,果然也不出意外的得到了一个上上大吉的结果。于是大家都很高兴,负责占卜的道士也得到了不少的礼钱。
再接着就是“纳征”了,也就是男方将占卜的结果通知女方,并且正式的向女方送出聘礼。这一礼节又叫做“文定”,到了这一步,两家的姻亲关系也就确定下来了。聘礼中自然又少不了一对大雁,然后在南方必不可少的还有茶叶。此外就依据各自的地位和财力来确定了。郑家在福建,乃至在整个大明,都是少有的富豪了,送上的聘礼自然也是极为丰厚。以至于董飏先都有点担心,这样的彩礼是不是有点过头了。
紧接着按照流程,便应该是“请期”和“亲迎”了。不过郑家却通过媒人告知董家说近来海上又有海寇出现,郑芝龙可能要出征剿灭海寇。所以这两步却要先缓一缓了。
勤于王事也是应该的事情,董家自然也不能有什么意见。于是这件事情也就暂时的告一段落了。接下来,对于郑森来说,真正的大事就要来了,那就是迎接郑芝龙巡视台湾。郑森必须借这个机会,让郑芝龙全面的赞同自己对台湾的控制模式,让他感受到台湾乃至整个郑家在自己的领导下的良好的发展前景,以及让他明白,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作用是何等的不可替代。
不过这事情倒也不太需要准备,因为台湾目前的状态本身即使不准备,也足以给郑芝龙留下深刻的印象了。
八月二十八日,郑芝龙在郑森的陪同下,到达了北港。
依照计划,郑芝龙首先将视察岛上的农业。郑芝龙做事情一向不喜欢拖沓,所以第二天一早,在郑森的陪同下,他就在一队骑兵的护送下,乘上四轮马车,开始了他的巡视。
“爹爹,我们现在去甲一营。这是我们在台湾最早的移民村庄之一,这个村子距离北港也最近。”在马车上,郑森开始向他父亲介绍起即将要接受巡视的这个村庄的情况了,“如今这个村子已经有一千多人了。这个村子以甘蔗种植业为主,属于最早种植甘蔗的一批村庄,如今靠着种植甘蔗,村里的人大多都已经娶上了媳妇,有些能干一些的人还不止娶了一个媳妇。不过他们的媳妇大多都是南洋的土人……”
在郑森的介绍中,车队很快就到达了这个村子。
马车在村子里的一块很大的空场地上停了下来。郑芝龙在郑森的搀扶下走下了马车,就看到已经有一群村民等在那里迎接他们了。
“小民拜见大老爷,愿大老爷公侯万代!”那些村民们见郑芝龙下了车,赶忙跪下行礼道。
“哈哈,”郑芝龙走上前去,将那个跪在最前面的村民扶了起来道,“大家都起来吧,不必多礼。我也早想要老看望看望大家了,只是一时挤不出时间来,直到今日才有时间来这里看看。不知道大家如今这日子过得可还好?”
那人听了郑芝龙的话,赶忙回答道:“托大人的福,如今小人和其他乡亲能到了台湾,过上这样衣食无忧的日子,真是做梦一般。大人将我们送到这样的好地方来,还派少将军带人赶跑了那些蛮人,又派来技术员,教我们种甘蔗,又帮我们娶媳妇,实在是我等的再生父母。我等平时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回想起得到大人救助之前的日子,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那时候,便是做父母的,也都保不住自己的孩子,甚至还有为了活命,抛了自家的孩子的。大人,那种苦日子,我们大家都过过的。如今突然过上了这等好日子,大家都说,这真是爹亲娘亲不如大人亲!大人对我等的恩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说到这里,那位村长忍不住流出眼泪来,又跪倒地上给郑芝龙磕了两个头。其他原本已经站起来了的村民们也跟着跪下磕起头来。
“老乡起来吧。”郑芝龙又将他拉了起来:“我要在村里走走看看,不知道你能不能带着我们走走看看?”
那人赶紧道:“小人这就给大人带路。不知大人想看些什么?”
“就先看看你们种的庄稼吧。”郑芝龙说。
几个村民带着郑芝龙一行人穿过村子,向着那边的甘蔗园过去。
“台湾这地方有疟疾,当年我们最早到这里的时候,因为这个还死了不少的兄弟。你们如今住在这里,怕是也有不少人得过这个毛病吧?”郑芝龙一边走,一边和那个村民聊着。
“大人说的是打摆子的病吧?这病确实是凶险,早几年的时候,村子里还真的因为这个死了些人。不过后来少将军派来了技术员,教我们怎么防病,带着我们把多余的水坑都填了,把村子附近的杂草杂树都清理了,蚊子就少多了,然后的这个病的人也就少了。再到后来,少将军又派人找到了专门治这个病的神药,因为这个病死掉的人就更少了。大家都说,少将军是天神下凡,就是瘟神爷,也要卖少将军面子呢。”那个村民满脸是笑的回答道。
“一个小孩子而已,哪能这样夸奖。”郑芝龙很得意的笑道。接着他转过脸来,向郑森问道:“这技术员是怎么回事?”
“爹爹,这甘蔗,还有这防疟疾的法子,还有这药都是从泰西人那里弄来的。这里面的法门,我们一般的人都不明白。孩儿就让他们把法子写出来,然后翻译成汉字,再教给我们收留的那些孤儿,然后让他们去传授给各个村子的村民。”郑森回答道。
郑芝龙点了点头,这时候一大片甘蔗林已经出现在他们的面前,不少的农夫正在甘蔗种植园中劳动。
郑芝龙在甘蔗园中走了走,又随便的问了两个问题。这时候时间也不早了,依照计划,郑芝龙下午还有去另一个村子,视察那里的药物生产。于是从甘蔗园中出来后,郑芝龙很快就上了马车,准备先回北港。
“阿森,这个村子人数不少,但是我看他们居然一点水稻都没有种植,平时吃的粮食全靠从外面买,这农夫不种粮食,好像不太好吧?而且,我们下午要去的那个村子好像是种植药物(其实主要是罂粟和金鸡纳)的,他们该不是也一点粮食都没有种吧?”在车厢里,郑芝龙皱着眉头问道。
“爹爹,下午的那个村子的确也没有种粮食,因为种甘蔗和罂粟比粮食赚钱。爹爹,我们用同样的田地来种植这些东西,然后做成糖和药物,然后贩卖出去,得到的钱再在南洋买上这些田地能种出来的粮食,再拉回来,还能剩下不少钱。既然如此,我们何必还要种植那么多的粮食呢?”郑森回答道。
“但是如果出现什么变故?”郑芝龙还是很不放心。
“在这片海面上,还有谁能打得过我们?”郑森回答道,“只要在这片海面上没人打的过我们,我们购买粮食的通道就不会有问题。而且,前一段时间,我们找到了一种很适合在济州岛种植的作物,也可以当粮食吃,而且又好打理,产量又高。如今这东西的种植正在济州岛铺开,到时候那里产的粮食也能支持我们。”
“你说的是什么作物?”郑芝龙问道,“在台湾这边有种的吗?”
“是一种和番薯有点像的东西,不过在台湾没有,因为这东西怕热,在台湾种不好。”郑森回答道,“这东西一亩地种的好的话能产上千斤,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东西不夺地力,种植它的田地越种越肥沃。”
郑森所提到的其实就是土豆。这东西在这时候已经开始传入中国了。只是因为战乱什么的并没有大规模的推广开。后来我大清的所谓盛世,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建立在这一类的高产作物的普及上的,倒不是因为有什么英明神武雄才大略的酋长。
“除此之外,”郑森又道,“这样的要靠卖掉自己种出来的东西,然后买粮食的村子,相比一般的村子,越发的依赖于我们郑家的力量,因为没有我们,他们种出来的东西没地方卖,他们也没地方买粮食。所以他们和我家的联系自然就更紧密,真的要他们为我家去效死的时候,他们也更愿意。所以孩儿刻意的让很多的村子不自己种粮食。”
,最快更新大明1630最新章节!
董家既然没有回绝郑家的意思,下面的进程就推进的很快了,很快就是纳采了,依照古礼,郑家向董家送上一双大雁。大雁并不容易抓到,所以到了明朝,民间在纳采的时候,都已经采用了变通的方式,用家鹅替代了大雁。不过在士大夫之家,依旧是要用大雁的。
接着就是问名,也就是媒人带着一对大雁再去代替男方向女方询问女子的名字和生辰八字。好用来占卜这场婚姻是否合适。这占卜的一步正式名称叫做纳吉,这一步倒是需要郑芝龙和郑森都参与:在媒人送来了女方的名字之后,他们需要到祠堂中,请人加以占卜。一般来说,祖宗对于晚辈娶媳妇之类的事情总是非常的喜闻乐见的,所以这种占卜,几乎很少有结果不是上上大吉的。郑森这次自然也不例外,焚香,祷告,然后占卜之后,果然也不出意外的得到了一个上上大吉的结果。于是大家都很高兴,负责占卜的道士也得到了不少的礼钱。
再接着就是“纳征”了,也就是男方将占卜的结果通知女方,并且正式的向女方送出聘礼。这一礼节又叫做“文定”,到了这一步,两家的姻亲关系也就确定下来了。聘礼中自然又少不了一对大雁,然后在南方必不可少的还有茶叶。此外就依据各自的地位和财力来确定了。郑家在福建,乃至在整个大明,都是少有的富豪了,送上的聘礼自然也是极为丰厚。以至于董飏先都有点担心,这样的彩礼是不是有点过头了。
紧接着按照流程,便应该是“请期”和“亲迎”了。不过郑家却通过媒人告知董家说近来海上又有海寇出现,郑芝龙可能要出征剿灭海寇。所以这两步却要先缓一缓了。
勤于王事也是应该的事情,董家自然也不能有什么意见。于是这件事情也就暂时的告一段落了。接下来,对于郑森来说,真正的大事就要来了,那就是迎接郑芝龙巡视台湾。郑森必须借这个机会,让郑芝龙全面的赞同自己对台湾的控制模式,让他感受到台湾乃至整个郑家在自己的领导下的良好的发展前景,以及让他明白,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作用是何等的不可替代。
不过这事情倒也不太需要准备,因为台湾目前的状态本身即使不准备,也足以给郑芝龙留下深刻的印象了。
八月二十八日,郑芝龙在郑森的陪同下,到达了北港。
依照计划,郑芝龙首先将视察岛上的农业。郑芝龙做事情一向不喜欢拖沓,所以第二天一早,在郑森的陪同下,他就在一队骑兵的护送下,乘上四轮马车,开始了他的巡视。
“爹爹,我们现在去甲一营。这是我们在台湾最早的移民村庄之一,这个村子距离北港也最近。”在马车上,郑森开始向他父亲介绍起即将要接受巡视的这个村庄的情况了,“如今这个村子已经有一千多人了。这个村子以甘蔗种植业为主,属于最早种植甘蔗的一批村庄,如今靠着种植甘蔗,村里的人大多都已经娶上了媳妇,有些能干一些的人还不止娶了一个媳妇。不过他们的媳妇大多都是南洋的土人……”
在郑森的介绍中,车队很快就到达了这个村子。
马车在村子里的一块很大的空场地上停了下来。郑芝龙在郑森的搀扶下走下了马车,就看到已经有一群村民等在那里迎接他们了。
“小民拜见大老爷,愿大老爷公侯万代!”那些村民们见郑芝龙下了车,赶忙跪下行礼道。
“哈哈,”郑芝龙走上前去,将那个跪在最前面的村民扶了起来道,“大家都起来吧,不必多礼。我也早想要老看望看望大家了,只是一时挤不出时间来,直到今日才有时间来这里看看。不知道大家如今这日子过得可还好?”
那人听了郑芝龙的话,赶忙回答道:“托大人的福,如今小人和其他乡亲能到了台湾,过上这样衣食无忧的日子,真是做梦一般。大人将我们送到这样的好地方来,还派少将军带人赶跑了那些蛮人,又派来技术员,教我们种甘蔗,又帮我们娶媳妇,实在是我等的再生父母。我等平时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回想起得到大人救助之前的日子,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那时候,便是做父母的,也都保不住自己的孩子,甚至还有为了活命,抛了自家的孩子的。大人,那种苦日子,我们大家都过过的。如今突然过上了这等好日子,大家都说,这真是爹亲娘亲不如大人亲!大人对我等的恩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说到这里,那位村长忍不住流出眼泪来,又跪倒地上给郑芝龙磕了两个头。其他原本已经站起来了的村民们也跟着跪下磕起头来。
“老乡起来吧。”郑芝龙又将他拉了起来:“我要在村里走走看看,不知道你能不能带着我们走走看看?”
那人赶紧道:“小人这就给大人带路。不知大人想看些什么?”
“就先看看你们种的庄稼吧。”郑芝龙说。
几个村民带着郑芝龙一行人穿过村子,向着那边的甘蔗园过去。
“台湾这地方有疟疾,当年我们最早到这里的时候,因为这个还死了不少的兄弟。你们如今住在这里,怕是也有不少人得过这个毛病吧?”郑芝龙一边走,一边和那个村民聊着。
“大人说的是打摆子的病吧?这病确实是凶险,早几年的时候,村子里还真的因为这个死了些人。不过后来少将军派来了技术员,教我们怎么防病,带着我们把多余的水坑都填了,把村子附近的杂草杂树都清理了,蚊子就少多了,然后的这个病的人也就少了。再到后来,少将军又派人找到了专门治这个病的神药,因为这个病死掉的人就更少了。大家都说,少将军是天神下凡,就是瘟神爷,也要卖少将军面子呢。”那个村民满脸是笑的回答道。
“一个小孩子而已,哪能这样夸奖。”郑芝龙很得意的笑道。接着他转过脸来,向郑森问道:“这技术员是怎么回事?”
“爹爹,这甘蔗,还有这防疟疾的法子,还有这药都是从泰西人那里弄来的。这里面的法门,我们一般的人都不明白。孩儿就让他们把法子写出来,然后翻译成汉字,再教给我们收留的那些孤儿,然后让他们去传授给各个村子的村民。”郑森回答道。
郑芝龙点了点头,这时候一大片甘蔗林已经出现在他们的面前,不少的农夫正在甘蔗种植园中劳动。
郑芝龙在甘蔗园中走了走,又随便的问了两个问题。这时候时间也不早了,依照计划,郑芝龙下午还有去另一个村子,视察那里的药物生产。于是从甘蔗园中出来后,郑芝龙很快就上了马车,准备先回北港。
“阿森,这个村子人数不少,但是我看他们居然一点水稻都没有种植,平时吃的粮食全靠从外面买,这农夫不种粮食,好像不太好吧?而且,我们下午要去的那个村子好像是种植药物(其实主要是罂粟和金鸡纳)的,他们该不是也一点粮食都没有种吧?”在车厢里,郑芝龙皱着眉头问道。
“爹爹,下午的那个村子的确也没有种粮食,因为种甘蔗和罂粟比粮食赚钱。爹爹,我们用同样的田地来种植这些东西,然后做成糖和药物,然后贩卖出去,得到的钱再在南洋买上这些田地能种出来的粮食,再拉回来,还能剩下不少钱。既然如此,我们何必还要种植那么多的粮食呢?”郑森回答道。
“但是如果出现什么变故?”郑芝龙还是很不放心。
“在这片海面上,还有谁能打得过我们?”郑森回答道,“只要在这片海面上没人打的过我们,我们购买粮食的通道就不会有问题。而且,前一段时间,我们找到了一种很适合在济州岛种植的作物,也可以当粮食吃,而且又好打理,产量又高。如今这东西的种植正在济州岛铺开,到时候那里产的粮食也能支持我们。”
“你说的是什么作物?”郑芝龙问道,“在台湾这边有种的吗?”
“是一种和番薯有点像的东西,不过在台湾没有,因为这东西怕热,在台湾种不好。”郑森回答道,“这东西一亩地种的好的话能产上千斤,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东西不夺地力,种植它的田地越种越肥沃。”
郑森所提到的其实就是土豆。这东西在这时候已经开始传入中国了。只是因为战乱什么的并没有大规模的推广开。后来我大清的所谓盛世,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建立在这一类的高产作物的普及上的,倒不是因为有什么英明神武雄才大略的酋长。
“除此之外,”郑森又道,“这样的要靠卖掉自己种出来的东西,然后买粮食的村子,相比一般的村子,越发的依赖于我们郑家的力量,因为没有我们,他们种出来的东西没地方卖,他们也没地方买粮食。所以他们和我家的联系自然就更紧密,真的要他们为我家去效死的时候,他们也更愿意。所以孩儿刻意的让很多的村子不自己种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