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忆苦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武林中文网 www.wl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刘诚印没有再接话,而是恭恭敬敬地立在一旁,静静地听着慈禧太后述说着年青时的往事。
“记得刚入宫的时候,没见过多少世面,只是觉得,这些瓷瓶儿比起家里的,要好看得多,后来才知道,这都是雍正年那会儿的粉彩瓷器,是最美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慈禧太后的眼波在这些流光溢彩的瓷器当中流动,回想着当年的往事,嘴角满是恬淡的笑容,显然是开心已极。
“……先帝心忧国事,整日愁眉不展。只有来到‘天地一家春’时,才得见些笑颜,有一次先帝看着这瓶儿,便愁眉不展,我问先帝,为什么不开心。先帝说,如今的景德镇,已经烧不出这样儿的瓷瓶儿来了。我问为什么烧不出来了?先帝说,长毛祸乱东南半壁,波及到了江西,瓷业大受影响,好多窑工死的死,逃的逃,唐英时御窑厂传下的手艺,好多都失传了,只怕将来,再也不见得能烧出这样好看的瓷器了……”慈禧的声音渐渐的哽咽起来,“现在这样的粉彩瓷器,宫里存的也不多了,想不到今儿个,还能见到旧时的念想儿……”
“可惜咱们大清的好东西,都让洋人给抢去了……”刘诚印说道,“好在现在一点点儿的,还能找回来……”
“你当真以为,这东西都是让洋人抢走的么?”慈禧太后冷笑了一声。
刘诚印当然明白慈禧太后是在说什么,不由得暗暗后悔自己刚才随口一句话,又惹得她想起了当年的烦心事。
作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亲历者,慈禧太后当然清楚,圆明园被焚毁的真相是什么。
真实的情形是,在火焚圆明园之前,英法联军曾派遣39人的谈判队伍到清廷谈判。但以曾格林沁为主的淸廷一些主战派狂妄自大,肆意侮辱折磨来使,草菅人命。最后把参加谈判的39名代表全部扣留,押解回京,这些人里,巴夏礼和英国对华全权专使额尔金的秘书被关押在刑部大牢,其余人的关押地点就是圆明园。
那么接下来在圆明园又发生了什么呢?
“……这些人被押解的时候都是被用水泡过的皮绳捆住了双手,后来就再也没有解开过。这样的皮绳是越勒越紧的,用不了几天捆绑处开始腐烂生蛆。这些人刚来的时候咸丰皇帝还来审过他们,后来八里桥战役清方失败,咸丰皇帝仓皇出逃,剩下这些人就没有人管了。于是这些外国公使们就被反捆着双手,跪在地上,三天水米未进,据后来的幸存者回忆说:《泰晤士报》记者鲍尔比第四天死去,尸体在牢房里放置三天,后被扔到野地里,让野狗吃了;安德森中尉,手脚被勒得生出了蛆虫,他看着手上的蛆虫满身蔓延,精神错乱,大叫三天后死去;一位法国犯人,蛆虫进了他的嘴巴、耳朵、鼻子,也疯了……一个幸存者居然还在狱中数蛆来着,说,一天可繁殖1000只蛆虫!”
后来在英法联军的强烈要求下,清政府才释放了幸存的俘虏。去的时候是39人,回来的只有19人了,而且都被折磨得没有了人样,于是联军就决定报复。根据他们制定的万国公法规定,凡使臣被杀,他日破城,鸡犬不留。而且额尔金还特意提出了一点,那就是进了北京,不杀人不扰民,但一定要烧了圆明园,因为他的使节就是被关押在那里的。
在10月18日放火烧圆明园之前,额尔金还在北京张贴了告示,说明了烧圆明园的原因和预定的放火时间:“任何人,无论贵贱,皆需为其愚蠢的欺诈行为受到惩戒,18日将火烧圆明园,以此作为皇帝食言这惩戒,作为违反休战协定之报复。与此无关人员皆不受此行动影响,惟清政府为其负责。”但北京的老百姓觉得这跟自己好像没什么关系,那个园子本来就是皇帝住的,与我何干,谁打进来归谁,爱怎么样怎么样,虐待个把囚徒你们有什么受不了的,中国多少年都是这么过来的,而且还挑出了告示中的若干语法错误。以额尔金的思维所及,中国人的心理是他理解不了的,皇帝失信,百姓麻木,为了报复,他终于下达了烧毁圆明园的命令。
圆明园就是这样被烧掉的,这不仅仅是中**事的失败,还是中国外交的失败,一个不懂得按照国际惯例争取权益的国家,用野蛮的施虐制造了这个亘古的废墟。而百年之后的后世,并没多少人知道,英法联军放火是为了惩罚当时的中国皇帝虐待使节和不守信用。
当时的亲历者用这样的笔触,记录了当时的真实情形:
恭亲王在向皇帝的奏折中是这样写的:““该夷去国万里,原为流通货物而来,全由刁恶汉奸,百端唆使,以致如此决裂。……二十二日早,因该夷抄至德胜,安定二门,事情紧急,连夜约同文祥出城,复给该夷照会,许以送还巴酋,并令巴酋写信与额酋,令其止兵。乃照会发去之后,该夷并无回字,至午间该夷已抄至德胜门土城外,暗袭僧格林沁,我军不战而溃,败兵纷纷退至圆明园,夷匪亦衔尾而来。”英法联军就是这样到了圆明园的。
“夷人入京,遂至宫闱,见陈设富丽,相戒勿入,云恐以失物索偿也。及夷人出,而贵族穷者,倡率奸民,假夷为名,遂先纵火,夷人还,而大掠矣。”
“焚掠圆明之祸首,非英法联军,乃为海淀一带之穷旗人。……二十三日甲申记:闻恭邸逃去,夷人据海淀,夷人烧圆明园,夜火光达旦烛天。二十四日乙酉记:闻夷人仅焚园外官民房。二十五日丙戌记:今日丙外各门尽闭,……盖城外劫盗四起,只身敞衣,悉被掠夺。二十七日戊子记: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夺余物,至挽车以运之,上方珍秘,散无孑遗。……圆明园一役,其始联军仅焚园外官吏房,或为军事上必要之举动。而许多旗人土匪,即乘机劫掠,于是联军旋亦入园”。
“相当一部分中国的普通民众直接参与了劫掠、焚毁圆明园的行动。而且,根据当事法**官的回忆,联军之所以下焚毁圆明园的命令,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驱逐不断涌来参与抢劫的华人。”
“邻近乡民及海淀贫氓纷至沓来,麇集园墙外渐近吾营,与在营华役互语,华役携有梯逐架以登,络绎越墙而入。”
“联军最后传令纵火时,各军并无火器,惟有水桶、水锅而已。海淀华人暨华役,将携来之火线、秫秸一切引火之物齐集以待。嗣后四处引火延烧……”
居住在圆明园周围、海淀一带,上万民众连日到圆明园抢劫。局势平息后,朝廷从当地民众手中收缴回大量文物珍宝。由此可知,圆明园被劫掠焚毁,“主犯”罪魁祸首自然是英法联军;但那些趁火打劫大发国难财的国人却是实实在在的“共犯”!
“皇太后,现今儿长毛都已给平了,捻子也给剿灭了,眼见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百业重兴,定能烧出这样的绝世好瓷出来。”刘诚印小心地措着词儿,试图宽慰慈禧,“到时候重修了园子,皇太后再去‘天地一家春’,把这些老的新的好瓷器都摆到一起,岂不是美事一件?”
“就你会说话。”慈禧太后笑着点了点头,显然是非常赞许刘诚印的这个主意的。
“把整个园子修起来,我倒是没敢想,只要是能把这‘天地一家春’重修起来,我将来有个养老的地场儿,就满足了。”慈禧有些怅然地看着眼前的昔年“天地一家春”藏瓷,悠悠的叹息了一声。
“那敢情好!到时候奴才也跟着皇太后,去‘天地一家春’见识见识这人间仙境。”刘诚印笑着说道。
“人间仙境倒是算不上,但是……”慈禧太后看着一件件精美的瓷器,突然说道,“这些个珍瓷,再弄一件也是绝难,将来是要再放回原地方去的,所以我要你派专人看护,哪个敢碰了坏了,我要他的脑袋!”
“是!奴才这就安排下去。”刘诚印连声应道。
“这个林义哲,年纪轻轻的,办事还真是有心。”慈禧太后的目光落到了桌子上的那方“保合太极”青玉印上,说道,“这一次真该赏他些什么,不过,要是传将出去,未免给趋炎附势之徒以机会……”
“皇太后所言极是,依奴才看,这一次还是别赏他什么官儿为好。”刘诚印说道,“皇太后要是想赏他,赐他点什么物事即可,一来可示恩宠,只要尽心办事,便不会忘了他;二来也可免外间物议。”
和其他太监不同,刘诚印办事机灵,又粗通文墨。甚至于时局形势,颇都有见解。宫里的太监大多不过曲意承旨,以供驱使而已,而刘诚信则可帮慈禧太后拿大主意。更为可贵的是,刘诚印从不恋权,为人又和善,是以慈禧太后对他甚是倚重,有些时候还要向他问计。
“还是你想的周全,”慈禧太后点了点头,“就这么办罢。不过这赏赐的时候还不到,也不用急在这一时。”
刘诚印没有再接话,而是恭恭敬敬地立在一旁,静静地听着慈禧太后述说着年青时的往事。
“记得刚入宫的时候,没见过多少世面,只是觉得,这些瓷瓶儿比起家里的,要好看得多,后来才知道,这都是雍正年那会儿的粉彩瓷器,是最美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慈禧太后的眼波在这些流光溢彩的瓷器当中流动,回想着当年的往事,嘴角满是恬淡的笑容,显然是开心已极。
“……先帝心忧国事,整日愁眉不展。只有来到‘天地一家春’时,才得见些笑颜,有一次先帝看着这瓶儿,便愁眉不展,我问先帝,为什么不开心。先帝说,如今的景德镇,已经烧不出这样儿的瓷瓶儿来了。我问为什么烧不出来了?先帝说,长毛祸乱东南半壁,波及到了江西,瓷业大受影响,好多窑工死的死,逃的逃,唐英时御窑厂传下的手艺,好多都失传了,只怕将来,再也不见得能烧出这样好看的瓷器了……”慈禧的声音渐渐的哽咽起来,“现在这样的粉彩瓷器,宫里存的也不多了,想不到今儿个,还能见到旧时的念想儿……”
“可惜咱们大清的好东西,都让洋人给抢去了……”刘诚印说道,“好在现在一点点儿的,还能找回来……”
“你当真以为,这东西都是让洋人抢走的么?”慈禧太后冷笑了一声。
刘诚印当然明白慈禧太后是在说什么,不由得暗暗后悔自己刚才随口一句话,又惹得她想起了当年的烦心事。
作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亲历者,慈禧太后当然清楚,圆明园被焚毁的真相是什么。
真实的情形是,在火焚圆明园之前,英法联军曾派遣39人的谈判队伍到清廷谈判。但以曾格林沁为主的淸廷一些主战派狂妄自大,肆意侮辱折磨来使,草菅人命。最后把参加谈判的39名代表全部扣留,押解回京,这些人里,巴夏礼和英国对华全权专使额尔金的秘书被关押在刑部大牢,其余人的关押地点就是圆明园。
那么接下来在圆明园又发生了什么呢?
“……这些人被押解的时候都是被用水泡过的皮绳捆住了双手,后来就再也没有解开过。这样的皮绳是越勒越紧的,用不了几天捆绑处开始腐烂生蛆。这些人刚来的时候咸丰皇帝还来审过他们,后来八里桥战役清方失败,咸丰皇帝仓皇出逃,剩下这些人就没有人管了。于是这些外国公使们就被反捆着双手,跪在地上,三天水米未进,据后来的幸存者回忆说:《泰晤士报》记者鲍尔比第四天死去,尸体在牢房里放置三天,后被扔到野地里,让野狗吃了;安德森中尉,手脚被勒得生出了蛆虫,他看着手上的蛆虫满身蔓延,精神错乱,大叫三天后死去;一位法国犯人,蛆虫进了他的嘴巴、耳朵、鼻子,也疯了……一个幸存者居然还在狱中数蛆来着,说,一天可繁殖1000只蛆虫!”
后来在英法联军的强烈要求下,清政府才释放了幸存的俘虏。去的时候是39人,回来的只有19人了,而且都被折磨得没有了人样,于是联军就决定报复。根据他们制定的万国公法规定,凡使臣被杀,他日破城,鸡犬不留。而且额尔金还特意提出了一点,那就是进了北京,不杀人不扰民,但一定要烧了圆明园,因为他的使节就是被关押在那里的。
在10月18日放火烧圆明园之前,额尔金还在北京张贴了告示,说明了烧圆明园的原因和预定的放火时间:“任何人,无论贵贱,皆需为其愚蠢的欺诈行为受到惩戒,18日将火烧圆明园,以此作为皇帝食言这惩戒,作为违反休战协定之报复。与此无关人员皆不受此行动影响,惟清政府为其负责。”但北京的老百姓觉得这跟自己好像没什么关系,那个园子本来就是皇帝住的,与我何干,谁打进来归谁,爱怎么样怎么样,虐待个把囚徒你们有什么受不了的,中国多少年都是这么过来的,而且还挑出了告示中的若干语法错误。以额尔金的思维所及,中国人的心理是他理解不了的,皇帝失信,百姓麻木,为了报复,他终于下达了烧毁圆明园的命令。
圆明园就是这样被烧掉的,这不仅仅是中**事的失败,还是中国外交的失败,一个不懂得按照国际惯例争取权益的国家,用野蛮的施虐制造了这个亘古的废墟。而百年之后的后世,并没多少人知道,英法联军放火是为了惩罚当时的中国皇帝虐待使节和不守信用。
当时的亲历者用这样的笔触,记录了当时的真实情形:
恭亲王在向皇帝的奏折中是这样写的:““该夷去国万里,原为流通货物而来,全由刁恶汉奸,百端唆使,以致如此决裂。……二十二日早,因该夷抄至德胜,安定二门,事情紧急,连夜约同文祥出城,复给该夷照会,许以送还巴酋,并令巴酋写信与额酋,令其止兵。乃照会发去之后,该夷并无回字,至午间该夷已抄至德胜门土城外,暗袭僧格林沁,我军不战而溃,败兵纷纷退至圆明园,夷匪亦衔尾而来。”英法联军就是这样到了圆明园的。
“夷人入京,遂至宫闱,见陈设富丽,相戒勿入,云恐以失物索偿也。及夷人出,而贵族穷者,倡率奸民,假夷为名,遂先纵火,夷人还,而大掠矣。”
“焚掠圆明之祸首,非英法联军,乃为海淀一带之穷旗人。……二十三日甲申记:闻恭邸逃去,夷人据海淀,夷人烧圆明园,夜火光达旦烛天。二十四日乙酉记:闻夷人仅焚园外官民房。二十五日丙戌记:今日丙外各门尽闭,……盖城外劫盗四起,只身敞衣,悉被掠夺。二十七日戊子记: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夺余物,至挽车以运之,上方珍秘,散无孑遗。……圆明园一役,其始联军仅焚园外官吏房,或为军事上必要之举动。而许多旗人土匪,即乘机劫掠,于是联军旋亦入园”。
“相当一部分中国的普通民众直接参与了劫掠、焚毁圆明园的行动。而且,根据当事法**官的回忆,联军之所以下焚毁圆明园的命令,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驱逐不断涌来参与抢劫的华人。”
“邻近乡民及海淀贫氓纷至沓来,麇集园墙外渐近吾营,与在营华役互语,华役携有梯逐架以登,络绎越墙而入。”
“联军最后传令纵火时,各军并无火器,惟有水桶、水锅而已。海淀华人暨华役,将携来之火线、秫秸一切引火之物齐集以待。嗣后四处引火延烧……”
居住在圆明园周围、海淀一带,上万民众连日到圆明园抢劫。局势平息后,朝廷从当地民众手中收缴回大量文物珍宝。由此可知,圆明园被劫掠焚毁,“主犯”罪魁祸首自然是英法联军;但那些趁火打劫大发国难财的国人却是实实在在的“共犯”!
“皇太后,现今儿长毛都已给平了,捻子也给剿灭了,眼见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百业重兴,定能烧出这样的绝世好瓷出来。”刘诚印小心地措着词儿,试图宽慰慈禧,“到时候重修了园子,皇太后再去‘天地一家春’,把这些老的新的好瓷器都摆到一起,岂不是美事一件?”
“就你会说话。”慈禧太后笑着点了点头,显然是非常赞许刘诚印的这个主意的。
“把整个园子修起来,我倒是没敢想,只要是能把这‘天地一家春’重修起来,我将来有个养老的地场儿,就满足了。”慈禧有些怅然地看着眼前的昔年“天地一家春”藏瓷,悠悠的叹息了一声。
“那敢情好!到时候奴才也跟着皇太后,去‘天地一家春’见识见识这人间仙境。”刘诚印笑着说道。
“人间仙境倒是算不上,但是……”慈禧太后看着一件件精美的瓷器,突然说道,“这些个珍瓷,再弄一件也是绝难,将来是要再放回原地方去的,所以我要你派专人看护,哪个敢碰了坏了,我要他的脑袋!”
“是!奴才这就安排下去。”刘诚印连声应道。
“这个林义哲,年纪轻轻的,办事还真是有心。”慈禧太后的目光落到了桌子上的那方“保合太极”青玉印上,说道,“这一次真该赏他些什么,不过,要是传将出去,未免给趋炎附势之徒以机会……”
“皇太后所言极是,依奴才看,这一次还是别赏他什么官儿为好。”刘诚印说道,“皇太后要是想赏他,赐他点什么物事即可,一来可示恩宠,只要尽心办事,便不会忘了他;二来也可免外间物议。”
和其他太监不同,刘诚印办事机灵,又粗通文墨。甚至于时局形势,颇都有见解。宫里的太监大多不过曲意承旨,以供驱使而已,而刘诚信则可帮慈禧太后拿大主意。更为可贵的是,刘诚印从不恋权,为人又和善,是以慈禧太后对他甚是倚重,有些时候还要向他问计。
“还是你想的周全,”慈禧太后点了点头,“就这么办罢。不过这赏赐的时候还不到,也不用急在这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