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而今迈步从头越20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武林中文网 www.wl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二天一大早,舅舅开始教李青林武术。
昨晚舅舅自豪地向李青林介绍了刘家功夫的起源,原来刘家武艺来自于军队,确切的说是来自明朝的军队。
公元1368年,朱明王朝建立,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明洪武七年,朝廷在此地实行军屯和民屯。在大明朝时期,此地人民平时种地,所得粮食即为军粮;战时平民即化为军队,拿起武器对抗侵略。此地军民往往以“屯、营”作为地名,虽然已经历这么多朝代更迭,现如今还有东庄营、太平营、迁民屯、集凤屯等地名,这些地名就是那时候留下来的。
刘家祖先原是农户,年轻时追随洪武大帝统一中国,因作战勇敢屡集军功。为防止官多兵少的弊病,大明王朝对武职人员采取多赏少升的办法,刘家的祖先虽然战功赫赫,最终的官职却只是大明步军的一个小头目-百户,后因为军屯留在刘家营。
李青林本以为学武艺先要弄一套焚香告祖、三跪六叩之类的仪式,可是舅舅正式教徒只是踢了他一脚就开始了。
找了一块平坦的地方,舅舅先让李青林扎个马步,然后自己走到他身后,乘李青林不注意时突然一脚踢向他的腿弯。李青林晃了晃身子,还是站住了。
舅舅满意的点点头,道:“你妈一定让你小时候扎过马步,基本功不赖!”
李青林并不知道自己这个身体是不是曾经练过武,只好笑了笑。
舅舅再用手捏了捏他的关节、身体,道:“你这个年纪练功晚了点,肯定练不成高手,不过御敌防身的看家本事还是能学成的。”
刘家功夫最值得自豪的是枪法,刘家先祖手持丈八长枪东征西战,其二十年间鲜有敌手。刘家枪法作为刘家的看家本事,刘家的后人自然勤练不坠。晚清时期刘家后人凭借这套枪法组建镖局行走江湖,以养家糊口。
李青林学武从站桩开始,接着是拳术,最后舅舅教他一套棍术。
李青林对闻名遐迩的刘家枪法非常仰慕,曾经央求舅舅传授,可舅舅摇头说:“不是我不教你,这枪法实在难学。月棍、年刀、一辈子枪!光是搬、扣、扎这三个动作,你没三个月别想学好。这段时间我在你家时间短,我看能教会你刘家棍法已经不错了。我刘家棍装枪尖即为枪,去枪尖即为棍。刘家棍法与枪法互为交融,含戳、挑、撩、滑等枪法动作,你学好了棍法,等以后学枪法就容易些。”
李青林学得很快,他将舅舅口传心授的招式与口诀用文字记录下来,再加以反复练习,短短二十天时间就将舅舅教的拳法棍法练了个纯熟。
在这期间舅妈还传了他一套真正的庄稼把式-板凳花。
在旧时的农村,农家有椅子的很少,大部分人家只有长条板凳,即使在普通的酒店饭庄,围在大桌子边的也是长条板凳。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可以说只要是手边能够利用的一切东西,都可以当做武器,象农家耙子、锄头、扁担都可以化为武器,而且这些独特武器都有招法和套路。象这套板凳花就有砸、隔、挡、戳、扫、架、抡、劈、封、闭、拗等各种招法,因长凳形状不象刀、枪之类兵器规则,特别是四条凳子腿的巧妙运用,往往能出奇制胜。
这板凳花能练成,还真的需要下一番苦功。长凳形状不规则,重心不好掌握,因而初练的人往往吃力不讨好,套路练得不好看不说,还极容易伤着自己。
舅舅最长只能住二十天左右,在这二十天里,李青林抓紧一切时间勤学苦练,等李青林能把所有的套路能熟练的练下来,已然是鼻青脸肿,伤痕累累。
刘秀珍看见儿子这狼狈样子有点心疼,一边用热毛巾捂李青林的淤青,一边嗔怪哥哥道:“你把他当做铁打的呀?练的时候也不让他悠着点,看看看看,这脸上都青成这样了!”
舅舅一脸的不在意,道:“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现在他受点皮肉伤算什么?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刘秀珍敷好了淤青,关心的问哥哥:“青林练得怎么样?”
舅舅点头道:“我所教的套路都会了,就是功夫底子差,现在都是花架子。武功讲八法,拳脚要踢打!他他还必须勤练。”
舅舅接着对李青林说:“青林还要多练!你现在脚底下还是有点浮,拳打起来净是花架子,要是现在真的和人对打,你会吃大亏的。俗话说‘架子天天盘,功夫日日深’!这世上没有不练功的高手!”
舅舅从没有上过学,他所会的除了种庄稼就是武艺。在教武功方面,舅舅也说不出什么理论,除了纠正李青林动作上的错误,其余时间话语并不多。但是他关键往往随口就能说出武功口诀,而这些口诀绝对切中要害。
前世的李青林受武侠小说毒害颇深,曾经有一段时间深信世界上有武功秘籍,甚至可能有只需服食即能平添功力的灵丹妙药。现在自己练习一段时间后,李青林才知道所谓的秘籍就是勤学苦练加科学训练,而这些科学道理就存在于这些简单的武术口诀里。
李青林把这些口诀都记录下来,没事的时候细细品味,李青林对这些口诀品味就越有感悟。比如舅舅教拳法,开头的四句口诀就是:“双脚扎马坠千斤,上打罩门下伐根;拳如流星眼似电,霹雳一脚伤敌身”。李青林仔细比对了一下母亲打倒野川的过程,母亲不正是自觉运用了这些武术规则么?
出了正月,馒头坡的地全都平整好了,那坡下池塘也挖好了,气温一天比一天高起来,春天来了!
山上的雪全化了,馒头坡下小池塘里的水积得满满的;树枝上不知不觉中冒出了新芽,大地渐渐铺上了绿色。
今年立春日是正月初二,这一天是大晴天。“立春晴一日,耕田不需力”,种了一辈子地的李万全这段时间常拿这句话挂在嘴边,今年置了十亩地的他早就摩拳擦掌,准备今年大干一场了。
“一头骡子半边家”,这句老话确实有道理。马骡一天吃饲草饲料三十斤左右,这几个月以来,李家积下的堆肥像一座小山。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李万全现在一年只种一季玉米,主要是因为地里肥料不够,如果在秋冬天轮种小麦,地力不够的话会两样都低产,得不偿失。
民国时期没有化肥,种庄稼使用的都是农家肥,农家肥最主要的是用人畜粪便混合树叶、杂草、秸秆、泥炭、垃圾堆积腐熟而成。
堆肥体积庞大,要运到地里还真不容易。一般农家用两个粪筐装满堆肥放在独轮车上,用独轮车运到田间地头。独轮车车轮车轴都是木制,加上沉重的肥料,一个人很难顺利地把肥料运走,所以一到春天送肥的季节,家里男女老少齐上阵,女人孩子在前面用绳拉,后面男子汉手握车把往前推,很是辛苦。
李青林家的青骡子此时派上了大用场,虽然青骡子现在只能干轻活,但就是这轻活也让李家省了不少力气。李万全把那辆破旧大车修了修,让青骡子拉肥料到地里。虽然青骡子现在还不能出全力,一趟只能拉个五六百斤,但和以前人力运肥相比,现在是既快又省力。
舅舅家人手不够,做完了家里的活,李青林赶着骡车去给舅舅家帮忙。途中经过那棵大槐树时,李青林莫名其妙的想起了那个正月站在树下的姑娘,他下意识的在周边寻找了一下,只见劳作的农人在田间地头忙碌,哪里还能看到那青春活泼的身影?
李青林赶到舅舅家时,舅舅正吃力的推着独轮车往地里送肥,舅妈和表弟两个用绳子在车前用力的拉。
见到李青林赶着骡车来了,十四岁的表弟一阵欢呼,一个半大的孩子谁愿意干这种又脏又累的活呢?
舅舅骂道:“你个败家的玩意,不用干活就这么高兴?力气浮财,用掉还来!干活又累不死人,不干活你吃屁屙风啊?”
骂归骂,有了骡车舅舅自然让舅妈和表弟回家干别的活去了。
堆肥运了没几趟,表哥刘正生回来了。刘正生今年正式成了万通商号的伙计,因为诚实能干,据说东家准备明年让他做二掌柜。东家也是庄户人出生,一般像这样的农忙季节都会给伙计们放几天假,刘正生今天也请了假,没想到到现在才回家。
外甥都来帮忙了,儿子现在才回家,舅舅心里不痛快,黑着脸不说话。
表哥小心地和父亲以及表弟打过招呼,解释道:“爹,不是我故意回来得晚,是那个潘可为托人来还大洋,所以说了这么会子话给耽误了。”
;
第二天一大早,舅舅开始教李青林武术。
昨晚舅舅自豪地向李青林介绍了刘家功夫的起源,原来刘家武艺来自于军队,确切的说是来自明朝的军队。
公元1368年,朱明王朝建立,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明洪武七年,朝廷在此地实行军屯和民屯。在大明朝时期,此地人民平时种地,所得粮食即为军粮;战时平民即化为军队,拿起武器对抗侵略。此地军民往往以“屯、营”作为地名,虽然已经历这么多朝代更迭,现如今还有东庄营、太平营、迁民屯、集凤屯等地名,这些地名就是那时候留下来的。
刘家祖先原是农户,年轻时追随洪武大帝统一中国,因作战勇敢屡集军功。为防止官多兵少的弊病,大明王朝对武职人员采取多赏少升的办法,刘家的祖先虽然战功赫赫,最终的官职却只是大明步军的一个小头目-百户,后因为军屯留在刘家营。
李青林本以为学武艺先要弄一套焚香告祖、三跪六叩之类的仪式,可是舅舅正式教徒只是踢了他一脚就开始了。
找了一块平坦的地方,舅舅先让李青林扎个马步,然后自己走到他身后,乘李青林不注意时突然一脚踢向他的腿弯。李青林晃了晃身子,还是站住了。
舅舅满意的点点头,道:“你妈一定让你小时候扎过马步,基本功不赖!”
李青林并不知道自己这个身体是不是曾经练过武,只好笑了笑。
舅舅再用手捏了捏他的关节、身体,道:“你这个年纪练功晚了点,肯定练不成高手,不过御敌防身的看家本事还是能学成的。”
刘家功夫最值得自豪的是枪法,刘家先祖手持丈八长枪东征西战,其二十年间鲜有敌手。刘家枪法作为刘家的看家本事,刘家的后人自然勤练不坠。晚清时期刘家后人凭借这套枪法组建镖局行走江湖,以养家糊口。
李青林学武从站桩开始,接着是拳术,最后舅舅教他一套棍术。
李青林对闻名遐迩的刘家枪法非常仰慕,曾经央求舅舅传授,可舅舅摇头说:“不是我不教你,这枪法实在难学。月棍、年刀、一辈子枪!光是搬、扣、扎这三个动作,你没三个月别想学好。这段时间我在你家时间短,我看能教会你刘家棍法已经不错了。我刘家棍装枪尖即为枪,去枪尖即为棍。刘家棍法与枪法互为交融,含戳、挑、撩、滑等枪法动作,你学好了棍法,等以后学枪法就容易些。”
李青林学得很快,他将舅舅口传心授的招式与口诀用文字记录下来,再加以反复练习,短短二十天时间就将舅舅教的拳法棍法练了个纯熟。
在这期间舅妈还传了他一套真正的庄稼把式-板凳花。
在旧时的农村,农家有椅子的很少,大部分人家只有长条板凳,即使在普通的酒店饭庄,围在大桌子边的也是长条板凳。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可以说只要是手边能够利用的一切东西,都可以当做武器,象农家耙子、锄头、扁担都可以化为武器,而且这些独特武器都有招法和套路。象这套板凳花就有砸、隔、挡、戳、扫、架、抡、劈、封、闭、拗等各种招法,因长凳形状不象刀、枪之类兵器规则,特别是四条凳子腿的巧妙运用,往往能出奇制胜。
这板凳花能练成,还真的需要下一番苦功。长凳形状不规则,重心不好掌握,因而初练的人往往吃力不讨好,套路练得不好看不说,还极容易伤着自己。
舅舅最长只能住二十天左右,在这二十天里,李青林抓紧一切时间勤学苦练,等李青林能把所有的套路能熟练的练下来,已然是鼻青脸肿,伤痕累累。
刘秀珍看见儿子这狼狈样子有点心疼,一边用热毛巾捂李青林的淤青,一边嗔怪哥哥道:“你把他当做铁打的呀?练的时候也不让他悠着点,看看看看,这脸上都青成这样了!”
舅舅一脸的不在意,道:“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现在他受点皮肉伤算什么?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刘秀珍敷好了淤青,关心的问哥哥:“青林练得怎么样?”
舅舅点头道:“我所教的套路都会了,就是功夫底子差,现在都是花架子。武功讲八法,拳脚要踢打!他他还必须勤练。”
舅舅接着对李青林说:“青林还要多练!你现在脚底下还是有点浮,拳打起来净是花架子,要是现在真的和人对打,你会吃大亏的。俗话说‘架子天天盘,功夫日日深’!这世上没有不练功的高手!”
舅舅从没有上过学,他所会的除了种庄稼就是武艺。在教武功方面,舅舅也说不出什么理论,除了纠正李青林动作上的错误,其余时间话语并不多。但是他关键往往随口就能说出武功口诀,而这些口诀绝对切中要害。
前世的李青林受武侠小说毒害颇深,曾经有一段时间深信世界上有武功秘籍,甚至可能有只需服食即能平添功力的灵丹妙药。现在自己练习一段时间后,李青林才知道所谓的秘籍就是勤学苦练加科学训练,而这些科学道理就存在于这些简单的武术口诀里。
李青林把这些口诀都记录下来,没事的时候细细品味,李青林对这些口诀品味就越有感悟。比如舅舅教拳法,开头的四句口诀就是:“双脚扎马坠千斤,上打罩门下伐根;拳如流星眼似电,霹雳一脚伤敌身”。李青林仔细比对了一下母亲打倒野川的过程,母亲不正是自觉运用了这些武术规则么?
出了正月,馒头坡的地全都平整好了,那坡下池塘也挖好了,气温一天比一天高起来,春天来了!
山上的雪全化了,馒头坡下小池塘里的水积得满满的;树枝上不知不觉中冒出了新芽,大地渐渐铺上了绿色。
今年立春日是正月初二,这一天是大晴天。“立春晴一日,耕田不需力”,种了一辈子地的李万全这段时间常拿这句话挂在嘴边,今年置了十亩地的他早就摩拳擦掌,准备今年大干一场了。
“一头骡子半边家”,这句老话确实有道理。马骡一天吃饲草饲料三十斤左右,这几个月以来,李家积下的堆肥像一座小山。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李万全现在一年只种一季玉米,主要是因为地里肥料不够,如果在秋冬天轮种小麦,地力不够的话会两样都低产,得不偿失。
民国时期没有化肥,种庄稼使用的都是农家肥,农家肥最主要的是用人畜粪便混合树叶、杂草、秸秆、泥炭、垃圾堆积腐熟而成。
堆肥体积庞大,要运到地里还真不容易。一般农家用两个粪筐装满堆肥放在独轮车上,用独轮车运到田间地头。独轮车车轮车轴都是木制,加上沉重的肥料,一个人很难顺利地把肥料运走,所以一到春天送肥的季节,家里男女老少齐上阵,女人孩子在前面用绳拉,后面男子汉手握车把往前推,很是辛苦。
李青林家的青骡子此时派上了大用场,虽然青骡子现在只能干轻活,但就是这轻活也让李家省了不少力气。李万全把那辆破旧大车修了修,让青骡子拉肥料到地里。虽然青骡子现在还不能出全力,一趟只能拉个五六百斤,但和以前人力运肥相比,现在是既快又省力。
舅舅家人手不够,做完了家里的活,李青林赶着骡车去给舅舅家帮忙。途中经过那棵大槐树时,李青林莫名其妙的想起了那个正月站在树下的姑娘,他下意识的在周边寻找了一下,只见劳作的农人在田间地头忙碌,哪里还能看到那青春活泼的身影?
李青林赶到舅舅家时,舅舅正吃力的推着独轮车往地里送肥,舅妈和表弟两个用绳子在车前用力的拉。
见到李青林赶着骡车来了,十四岁的表弟一阵欢呼,一个半大的孩子谁愿意干这种又脏又累的活呢?
舅舅骂道:“你个败家的玩意,不用干活就这么高兴?力气浮财,用掉还来!干活又累不死人,不干活你吃屁屙风啊?”
骂归骂,有了骡车舅舅自然让舅妈和表弟回家干别的活去了。
堆肥运了没几趟,表哥刘正生回来了。刘正生今年正式成了万通商号的伙计,因为诚实能干,据说东家准备明年让他做二掌柜。东家也是庄户人出生,一般像这样的农忙季节都会给伙计们放几天假,刘正生今天也请了假,没想到到现在才回家。
外甥都来帮忙了,儿子现在才回家,舅舅心里不痛快,黑着脸不说话。
表哥小心地和父亲以及表弟打过招呼,解释道:“爹,不是我故意回来得晚,是那个潘可为托人来还大洋,所以说了这么会子话给耽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