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章 每与伦反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武林中文网 www.wl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自汉军南渡淮水后,刘秀的大本营安在了盱眙(xū yí),这个楚怀王熊心昔日的都城与淮泗口隔河而望,可知对岸虚实。
刘秀是希望第五伦得胜而骄,纵兵强渡淮水,欲一举灭汉的,若如此,他虽兵力劣势,却能依靠淮水天险,与第五伦一决死战!以期复制昆阳的奇迹。
然而第五伦却选择了刘秀最难受的打法:大兵团缓步推进,控制沿淮各县,开始召回流亡百姓,驻军屯田,不肯错过贵如油膏的春雨。
这下刘秀的诱敌渡淮之策也宣告失败,正当汉国君臣一筹莫展之际,九江太守桓荣将第五伦的国书连同休战、换俘两个提议送到盱眙行辕,立刻引发了汉国群臣对第五小儿的破口大骂。
其中以积弩将军傅俊最为愤怒,他赫然起身道:“第五伦不当人子!抢了硕大淮北,杀我军民无数,更害了楚王(来歙)、巨鹿王(刘植)二人性命,如今送回尸首俘虏,便打算与汉休战?这不是国书,而是在羞辱陛下,羞辱大汉文武啊!”
傅俊无法忍受,向刘秀请命道:“君辱臣死!陛下,请予臣三万兵,必可横行淮北,收复彭城,生擒第五伦!”
行辕内众人群情激奋,丝毫不比傅俊差,一时间人人喊战,然而刘秀却闭目不言,只朝行辕末尾看了一眼,自然有人站出来泼了他们一盆凉水。
“陛下,傅俊可斩也!”
众人愕然,回头一看,却见是站在末尾的祭遵。
祭遵字弟孙,乃是颍川人士,以县吏身份投奔刘秀,刘秀弃仪容,令他暂为门下吏,曾随刘秀落脚东南,是从龙群臣之一,但祭遵却不以武略见长,刘秀喜欢用他来执行军法,纵是舂陵子弟犯法,祭遵也冷面诛杀,毫不留情。刘秀遂任命他为刺奸将军,监督三军,等到正式称帝后,又提拔为廷尉。
这位祭廷尉一点不给傅俊面子,甚至连刘秀的伤疤也当面揭:“第五伦在淮北有大军十余万,去岁隆冬,陛下亲将数万将士,与之周旋,尚不能破贼,今傅俊奈何以三万众横行北徐州?此乃面欺!大战方罢,陛下明策,令军民暂退淮南,弃地而存人,于今创痍未瘳,春耕方起,若照傅俊之见,再起兵戈,贸然北伐,臣唯恐东南将为之动摇!”
祭遵战前就力主退保淮南的,傅俊听闻此言大怒,斥责他畏敌,但刘秀拦下了二人。
“廷尉所言有理,第五伦此举,名为国书,实为挑衅,文中处处只云‘吴王秀’,故意示以轻蔑,若怒而兴兵,反是中了其诡计。”
刘秀比任何人都清楚,战争已经打不下去了,长达半年的徐淮之战,第五伦坐拥人口繁盛的北方尚被拖得疲乏,更何况是他这东南的小朝廷呢?江东、淮南财力已近枯竭,秋收后才能缓口气,在此期间防守有余,攻则不足。第五伦不主动冒进的情况下,他也只能在淮南舔伤口。
既然如此,怎样应对这份国书,变成了今日行辕谈论的焦点。
“臣以为,休战不可,换俘则可。”
说话的是三公之一的“大司空”侯霸,他本是新朝临淮太守,作为第一个接待刘秀的地方势力,很得刘秀感激重用。如今刘秀的大司马来君叔战死,大司徒邓禹罢官,侯霸俨然成了百官之首。
侯霸是聪明人,知道刘秀与第五伦,乃是“汉贼不两立”,和谈休战绝不可能,第五伦占据优势,可以随意遣使,但劣势方的刘秀,一旦露出服软倾向,他努力构建的汉家小朝廷,必然人心瓦解——时至今日还追随刘秀的人,无不希望能随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文武尚欲死战,陛下岂能先降?
按照侯霸的想法,战大可不休,反正就算定约,不过又是一份鸿沟之盟,双方互不信任,随时可以撕毁。
但交战状态下的换俘却可以考虑,第五伦若真愿将四千淮南、江东俘虏送回来,而己方只需要交出盖延和千余渔阳兵,这笔买卖无疑是划算的,四千人,对于南方而言,已是不少的人口了。
“不然,非但勿言休战,换俘亦不可!”
已经罢大司徒之官,如今只屈居区区大夫的邓禹,在听遍众人意见后,向刘秀提出了自己的担心。
“臣听闻,上月淮北有伤寒大疫,死者数千,魏军之所以休兵不战,多因瘟疫横行。汉军俘虏饥寒交迫,染病者亦不知凡几。”
“第五伦一贯狠辣阴毒,忽愿换俘,莫非欲将病卒遣归,使得淮南江东也流行大疫,以期不战而胜?”
……
因为刘秀以及朝中三公九卿皆不便见桓谭,所以一切交流,都得由九江太守桓荣代劳,当桓荣从邓禹处得知第五伦“真意”,带着愤怒去质问他族叔桓谭时,桓谭却只觉得想笑。
“以瘟代兵?”
桓谭不屑地说道:“此乃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厌而已!”
话虽如此,但当初骤闻第五伦欲换俘时,桓谭心里还正冒出过这种猜想,然而等第五伦袒露意图后,桓谭才明白,原来魏皇陛下这次确实在第五层……
“汉兵俘虏多在彭城,未曾染上伤寒,这旬月之间,彼辈也好吃好喝,淮北籍者,甚至还发给归家粮秣,淮南籍的,思虑其不耐严寒,还将军中破旧冬衣发了下去,几人一件取暖。”
放眼天下,这些俘虏的待遇,绝对超出寻常。
“如今答应换俘,确实是要散播瘟疫。”
“但并非身体之伤寒。”
桓谭记得,自己南下前,第五伦用手指着太阳穴,如此说道:“而是思想上的疾病!”
此番换俘的真正目的,是为了瓦解刘秀阵营的意志——当四千俘虏期间好吃好喝的汉兵回到淮南江东,必然会将他们的经历告诉乡党邻居,因幽冀军团军纪差而被妖魔化的魏朝形象,便能得到一定扭转,等再打仗时,淮南、江东士卒便不会拼死而战,而是心存侥幸了。
再者,这四千人里,绣衣卫也已经策反了不少人,他们一旦回家,便是鱼入大海,成为打入敌人内部的细作间谍,可使未来灭吴之战事半功倍。
虽然很希望刘秀能答应换俘,但第五伦并未给桓谭下死命令,休战换俘一事,是连环计,在第五伦出手那一刻,就给刘秀埋下了许多个大坑,不论他选择进退,都会踩中。
于是桓谭也不多言,起身拂袖道:“吾主仁德,这才力排众议发国书,遣我至此,既然吴王不愿接回来君叔、刘植尸骸,不愿四千江东子弟归乡,桓谭也不必久留,今日我便启舟北返!”
……
和来时一样,桓谭的舟船缓缓离开当涂,向淮北驶去,他的族侄桓荣未来相送。
但等那船帆就快消失不见时,桓荣的身影才出现在码头,朝族叔作揖拜别,许久才重新抬起头来,桓荣脸上,竟已是泪流满面。
“族叔昔日教诲、资助,桓荣绝不敢忘,然忠君大于宗族之悌、师长之义,既然各为其主,桓氏二龙,便只能以淮相隔了!”
“自此一别,恐怕再无相见之日。”桓荣是固执的人,哪怕大汉处于弱势,哪怕未来当真无法战胜第五伦,他也会效仿刘植等人,殉汉而亡!
而盱眙行辕处,得知桓谭已走,刘秀怅然若失,只在无人时对邓禹感慨道:“桓谭此来,是第五伦欲在伐兵之后,再度伐谋。”
刘秀当然看穿了第五伦的小伎俩,这哪里是四千俘虏啊,分明是四千把搅乱南方人心的匕首!
邓禹颔首:“所幸早早看穿,逐走了桓谭。”
“不然。”这才是刘秀最无奈之处啊,他说道:“吾等虽千防万防,但还是中了第五伦诡计啊。”
事后刘秀仔细思索,发现即便拒绝,他仍是踏入了第五伦的陷阱。
刘秀苦笑道:“依照第五伦行事,必定对桓谭使汉大肆宣扬,淮北士民饱受战乱,期盼休兵;四千淮南、江东被俘兵卒也心生侥幸,觉得有机会返乡。”
“而今,彼辈得知朕拒绝休战、换俘,定大失所望,第五伦再加以引导,甚至会对朕与大汉心生恨意。下一场仗,淮北士民、东南俘虏,恐将反戈相向。”
邓禹是聪明人,立刻明白过来了,顿时惊出了满身冷汗。
同理,被刘秀拘禁在江东的盖延、渔阳突骑,听说第五伦主动换俘,肯定也会心存愧疚,得知刘秀不肯放人,心怀怨念下,又岂会倾力助汉呢?
前后左右都是陷阱,不论往哪边走都会落得一身污,只能两害取其轻。
“如此一来,第五伦博得仁德之名,反倒是朕陷于不义了。”
刘秀只唏嘘:“今日方知第五伯鱼智计百出,绝非虚闻,此人从不无的放矢,每一次引弓,射来皆是毒箭!无怪乎吾兄英雄一世,竟陷于渭水。”
事已至此,又该如何补救呢?邓禹提议:“既然如此,那四千俘虏家眷,是否要迁入闽中,以绝其乱?”
“不可,朕岂能以小患而失信义于天下?”
刘秀咬牙道:“令人宣扬,就说是第五伦明为换俘,却暗藏兵甲,欲渡淮水,故换俘不成,皆乃魏人之责也!”
“再传密诏,令地方不得刁难四千户人家,若有孤儿无人抚养,皆收入羽林,朕视之为赤子!”
既对外表明了皇帝的一片赤诚,这些孤儿又相当于人质,足以令那四千淮南俘虏不能全心全意投效第五伦。
邓禹直道此策高明,但刘秀却不怎么高兴,甚至有些难过。
“仓促之策罢了,伦以谲,吾以诚,每与伦反,汉方可成事,然今为第五伦毒计所迫,不得已也用诡谲,朕心不安啊。”
邓禹连忙安慰:“兵者诡道也,陛下无须自责。”
刘秀却不这么认为:“本当用祖制,以王霸道相杂取天下,如今却效仿第五伦,同流合污。”
面对这难缠的对手,自起兵后第一次,一向自信的刘秀,竟也有了巨大的无力感,他指着北方,仿佛能看到既得徐,复望扬的强敌
“仲华,若单论玩弄阴谋,纵是吾等加起来,又岂是第五伦的对手呢?”
自汉军南渡淮水后,刘秀的大本营安在了盱眙(xū yí),这个楚怀王熊心昔日的都城与淮泗口隔河而望,可知对岸虚实。
刘秀是希望第五伦得胜而骄,纵兵强渡淮水,欲一举灭汉的,若如此,他虽兵力劣势,却能依靠淮水天险,与第五伦一决死战!以期复制昆阳的奇迹。
然而第五伦却选择了刘秀最难受的打法:大兵团缓步推进,控制沿淮各县,开始召回流亡百姓,驻军屯田,不肯错过贵如油膏的春雨。
这下刘秀的诱敌渡淮之策也宣告失败,正当汉国君臣一筹莫展之际,九江太守桓荣将第五伦的国书连同休战、换俘两个提议送到盱眙行辕,立刻引发了汉国群臣对第五小儿的破口大骂。
其中以积弩将军傅俊最为愤怒,他赫然起身道:“第五伦不当人子!抢了硕大淮北,杀我军民无数,更害了楚王(来歙)、巨鹿王(刘植)二人性命,如今送回尸首俘虏,便打算与汉休战?这不是国书,而是在羞辱陛下,羞辱大汉文武啊!”
傅俊无法忍受,向刘秀请命道:“君辱臣死!陛下,请予臣三万兵,必可横行淮北,收复彭城,生擒第五伦!”
行辕内众人群情激奋,丝毫不比傅俊差,一时间人人喊战,然而刘秀却闭目不言,只朝行辕末尾看了一眼,自然有人站出来泼了他们一盆凉水。
“陛下,傅俊可斩也!”
众人愕然,回头一看,却见是站在末尾的祭遵。
祭遵字弟孙,乃是颍川人士,以县吏身份投奔刘秀,刘秀弃仪容,令他暂为门下吏,曾随刘秀落脚东南,是从龙群臣之一,但祭遵却不以武略见长,刘秀喜欢用他来执行军法,纵是舂陵子弟犯法,祭遵也冷面诛杀,毫不留情。刘秀遂任命他为刺奸将军,监督三军,等到正式称帝后,又提拔为廷尉。
这位祭廷尉一点不给傅俊面子,甚至连刘秀的伤疤也当面揭:“第五伦在淮北有大军十余万,去岁隆冬,陛下亲将数万将士,与之周旋,尚不能破贼,今傅俊奈何以三万众横行北徐州?此乃面欺!大战方罢,陛下明策,令军民暂退淮南,弃地而存人,于今创痍未瘳,春耕方起,若照傅俊之见,再起兵戈,贸然北伐,臣唯恐东南将为之动摇!”
祭遵战前就力主退保淮南的,傅俊听闻此言大怒,斥责他畏敌,但刘秀拦下了二人。
“廷尉所言有理,第五伦此举,名为国书,实为挑衅,文中处处只云‘吴王秀’,故意示以轻蔑,若怒而兴兵,反是中了其诡计。”
刘秀比任何人都清楚,战争已经打不下去了,长达半年的徐淮之战,第五伦坐拥人口繁盛的北方尚被拖得疲乏,更何况是他这东南的小朝廷呢?江东、淮南财力已近枯竭,秋收后才能缓口气,在此期间防守有余,攻则不足。第五伦不主动冒进的情况下,他也只能在淮南舔伤口。
既然如此,怎样应对这份国书,变成了今日行辕谈论的焦点。
“臣以为,休战不可,换俘则可。”
说话的是三公之一的“大司空”侯霸,他本是新朝临淮太守,作为第一个接待刘秀的地方势力,很得刘秀感激重用。如今刘秀的大司马来君叔战死,大司徒邓禹罢官,侯霸俨然成了百官之首。
侯霸是聪明人,知道刘秀与第五伦,乃是“汉贼不两立”,和谈休战绝不可能,第五伦占据优势,可以随意遣使,但劣势方的刘秀,一旦露出服软倾向,他努力构建的汉家小朝廷,必然人心瓦解——时至今日还追随刘秀的人,无不希望能随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文武尚欲死战,陛下岂能先降?
按照侯霸的想法,战大可不休,反正就算定约,不过又是一份鸿沟之盟,双方互不信任,随时可以撕毁。
但交战状态下的换俘却可以考虑,第五伦若真愿将四千淮南、江东俘虏送回来,而己方只需要交出盖延和千余渔阳兵,这笔买卖无疑是划算的,四千人,对于南方而言,已是不少的人口了。
“不然,非但勿言休战,换俘亦不可!”
已经罢大司徒之官,如今只屈居区区大夫的邓禹,在听遍众人意见后,向刘秀提出了自己的担心。
“臣听闻,上月淮北有伤寒大疫,死者数千,魏军之所以休兵不战,多因瘟疫横行。汉军俘虏饥寒交迫,染病者亦不知凡几。”
“第五伦一贯狠辣阴毒,忽愿换俘,莫非欲将病卒遣归,使得淮南江东也流行大疫,以期不战而胜?”
……
因为刘秀以及朝中三公九卿皆不便见桓谭,所以一切交流,都得由九江太守桓荣代劳,当桓荣从邓禹处得知第五伦“真意”,带着愤怒去质问他族叔桓谭时,桓谭却只觉得想笑。
“以瘟代兵?”
桓谭不屑地说道:“此乃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厌而已!”
话虽如此,但当初骤闻第五伦欲换俘时,桓谭心里还正冒出过这种猜想,然而等第五伦袒露意图后,桓谭才明白,原来魏皇陛下这次确实在第五层……
“汉兵俘虏多在彭城,未曾染上伤寒,这旬月之间,彼辈也好吃好喝,淮北籍者,甚至还发给归家粮秣,淮南籍的,思虑其不耐严寒,还将军中破旧冬衣发了下去,几人一件取暖。”
放眼天下,这些俘虏的待遇,绝对超出寻常。
“如今答应换俘,确实是要散播瘟疫。”
“但并非身体之伤寒。”
桓谭记得,自己南下前,第五伦用手指着太阳穴,如此说道:“而是思想上的疾病!”
此番换俘的真正目的,是为了瓦解刘秀阵营的意志——当四千俘虏期间好吃好喝的汉兵回到淮南江东,必然会将他们的经历告诉乡党邻居,因幽冀军团军纪差而被妖魔化的魏朝形象,便能得到一定扭转,等再打仗时,淮南、江东士卒便不会拼死而战,而是心存侥幸了。
再者,这四千人里,绣衣卫也已经策反了不少人,他们一旦回家,便是鱼入大海,成为打入敌人内部的细作间谍,可使未来灭吴之战事半功倍。
虽然很希望刘秀能答应换俘,但第五伦并未给桓谭下死命令,休战换俘一事,是连环计,在第五伦出手那一刻,就给刘秀埋下了许多个大坑,不论他选择进退,都会踩中。
于是桓谭也不多言,起身拂袖道:“吾主仁德,这才力排众议发国书,遣我至此,既然吴王不愿接回来君叔、刘植尸骸,不愿四千江东子弟归乡,桓谭也不必久留,今日我便启舟北返!”
……
和来时一样,桓谭的舟船缓缓离开当涂,向淮北驶去,他的族侄桓荣未来相送。
但等那船帆就快消失不见时,桓荣的身影才出现在码头,朝族叔作揖拜别,许久才重新抬起头来,桓荣脸上,竟已是泪流满面。
“族叔昔日教诲、资助,桓荣绝不敢忘,然忠君大于宗族之悌、师长之义,既然各为其主,桓氏二龙,便只能以淮相隔了!”
“自此一别,恐怕再无相见之日。”桓荣是固执的人,哪怕大汉处于弱势,哪怕未来当真无法战胜第五伦,他也会效仿刘植等人,殉汉而亡!
而盱眙行辕处,得知桓谭已走,刘秀怅然若失,只在无人时对邓禹感慨道:“桓谭此来,是第五伦欲在伐兵之后,再度伐谋。”
刘秀当然看穿了第五伦的小伎俩,这哪里是四千俘虏啊,分明是四千把搅乱南方人心的匕首!
邓禹颔首:“所幸早早看穿,逐走了桓谭。”
“不然。”这才是刘秀最无奈之处啊,他说道:“吾等虽千防万防,但还是中了第五伦诡计啊。”
事后刘秀仔细思索,发现即便拒绝,他仍是踏入了第五伦的陷阱。
刘秀苦笑道:“依照第五伦行事,必定对桓谭使汉大肆宣扬,淮北士民饱受战乱,期盼休兵;四千淮南、江东被俘兵卒也心生侥幸,觉得有机会返乡。”
“而今,彼辈得知朕拒绝休战、换俘,定大失所望,第五伦再加以引导,甚至会对朕与大汉心生恨意。下一场仗,淮北士民、东南俘虏,恐将反戈相向。”
邓禹是聪明人,立刻明白过来了,顿时惊出了满身冷汗。
同理,被刘秀拘禁在江东的盖延、渔阳突骑,听说第五伦主动换俘,肯定也会心存愧疚,得知刘秀不肯放人,心怀怨念下,又岂会倾力助汉呢?
前后左右都是陷阱,不论往哪边走都会落得一身污,只能两害取其轻。
“如此一来,第五伦博得仁德之名,反倒是朕陷于不义了。”
刘秀只唏嘘:“今日方知第五伯鱼智计百出,绝非虚闻,此人从不无的放矢,每一次引弓,射来皆是毒箭!无怪乎吾兄英雄一世,竟陷于渭水。”
事已至此,又该如何补救呢?邓禹提议:“既然如此,那四千俘虏家眷,是否要迁入闽中,以绝其乱?”
“不可,朕岂能以小患而失信义于天下?”
刘秀咬牙道:“令人宣扬,就说是第五伦明为换俘,却暗藏兵甲,欲渡淮水,故换俘不成,皆乃魏人之责也!”
“再传密诏,令地方不得刁难四千户人家,若有孤儿无人抚养,皆收入羽林,朕视之为赤子!”
既对外表明了皇帝的一片赤诚,这些孤儿又相当于人质,足以令那四千淮南俘虏不能全心全意投效第五伦。
邓禹直道此策高明,但刘秀却不怎么高兴,甚至有些难过。
“仓促之策罢了,伦以谲,吾以诚,每与伦反,汉方可成事,然今为第五伦毒计所迫,不得已也用诡谲,朕心不安啊。”
邓禹连忙安慰:“兵者诡道也,陛下无须自责。”
刘秀却不这么认为:“本当用祖制,以王霸道相杂取天下,如今却效仿第五伦,同流合污。”
面对这难缠的对手,自起兵后第一次,一向自信的刘秀,竟也有了巨大的无力感,他指着北方,仿佛能看到既得徐,复望扬的强敌
“仲华,若单论玩弄阴谋,纵是吾等加起来,又岂是第五伦的对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