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六章 江南初平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武林中文网 www.wl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六百二十六章 江南初平
战争的残酷不仅在于它对一个个鲜活生命的屠戮,而且还在于它的果断、迅猛,一发难以停止,一旦发动则不留余地,战胜者一定会将败者掠夺精光方才善罢甘休。
李庆安策划了近半年,等待了一个多月的江南战役,当它突然发动时,它便以一种毫不留情、毫不回头的姿态猛烈展开了。
除夕之夜,三万北唐骑兵在紫溪县以掩耳不及迅雷之势包围了六万军,并不伤一兵一卒将其全部俘虏,随即,北唐军兵分两路,李抱真和赵崇节各率一万骑兵,如两把犀利的尖刀,以摧枯拉朽之势直扑润州江南大营。
李璘绚丽的江南梦俨如一个巨大的空心楼房,在北唐军外科手术般的打击中轰然坍塌了,仅仅两天时间,两支北唐骑兵劲旅席卷江南大地,各地江南驻军纷纷哗变,扯掉李璘的朱雀旗,树立了北唐军的黑底黄龙军旗。
江南的各州各县也驱赶李璘派驻在各州县的观察使,李璘在各地仓库被地方官府没收,他位于苏州的吴王府被激愤的民众一把大火烧毁,在苏州城北的五十万石军粮仓被数万民众一抢而空。
刚开始,求救的急报如雪片般飞向润州江南大营,但两天后,再也没有任何求救信,对于李璘而言,润州以南就俨如死一般的寂静,他的所有势力都分崩离析了。
两支唐军骑兵已经进入了润州地界,赵崇节部在江宁县东截住了准备上船逃跑的驻军,江南军仓促应战,一万铁骑仅三个冲击,便击溃了大将朱涛率领的两万江南军,杀敌三千,俘虏一万五千余人,大将朱涛被赵崇节一箭射杀。
清晨,两支唐军骑兵劲旅在润州丹徒县以南四十里处汇合了,他们的下一个目标,便是润州丹徒县的最后两万军队,吴王李璘就在军营之中。
病来如抽丝,病去如山倒。
金丝羊毛大帐内一片狼藉,各种文书堆积如山,土地的契约,地方的户籍,打包整理好的,散乱堆放着不知该放何处的,凌乱得脚都插不进去。
吴王李璘怔怔地坐在一只木箱上,就像一个还没有睡醒的人,目光茫然不知所从,但他的梦已经碎了,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十天前还在江北找不到船渡江的北唐大军,竟一夜之间杀到了他的眼皮子下面,一个多月来引弓待发的李庆安,竟突然一箭射到了他的面门,六万南征大军下落不明,儿子生死不知,而他自己也到了生死边缘。
撤军是不容置疑了,他想和李庆安一搏的勇气也早已烟消云散,只是他还有点茫然,他还想再回味一下江南,可是他还有这个机会吗?
“殿下,快走吧!再不走敌军就杀来了。”
一直劝他留在江南和李庆安一搏的三个幕僚,此时比谁都态度坚决,赶快逃,再不逃就没有机会了。
李璘叹了口气,他抬头看了看四周,没有看见李白的影子。
“李太白呢?”
“殿下忘了吗?他去常州催粮了。”
“哦!”
李璘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忘了,一夜之间,他就想老了十岁,他忽然有点伤感,李白是回不来了。
“殿下!快走吧!敌人骑兵已经杀到二十里外了。”
这一次是他得的侍卫在催促他了,“再不走真的就来不及了。”
江南大营离长江边还有十里,再不走,确实是来不及了,李璘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站起身看了一眼满营帐的木箱,摇摇头道:“东西都不要了,命所有人上船吧!”
时间紧迫得连出营的时间都没有了,一辆马车从营门口快速驶来,停在了大帐前,李璘最后看了一眼大营,一咬牙,低头钻进了马车。
马车起步,速度越来越快,向十里外长江边驰去。
在长江中央,二十几艘战船一字排开,这是北唐军从盐港缴获的战船,一共二十五艘,都是三五百石的中型战船,它们停泊在江心,远远地可以看见江南岸的动静,长江南岸,数百艘战船开始起锚了,大帆张起,千帆如云,桅杆如林,这里南岸江南军准备撤离的信号了。
在最大一艘战船的船头,李庆安手摁剑柄平静地望着数里外的敌军战舰群,虽然他离对方还很远,但他却已经能感受到对方的仓促和胆怯,对方已经在逃跑了,今天是庆平二年的正月初四,他终于收复了江南,他仿佛看见了一望无垠的稻田,看见了一条条小河在这片肥美丰腴的土地上纵横交错,这里从中唐以后便是中国最富饶的地区。
尽管大唐在安史之乱中遭受重创,它的政治几近破产,但它还是风雨飘摇中残存了近两百年,就是因为江南给它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物资和粮食,如今,这片富饶的土地已经归属于他,但他的血液并没有激流澎湃,很奇怪,他的血液平稳而舒适,只感到一阵阵喜悦,就仿佛这一天很早就已经到来,他的脑海里只闪动着一句话:得江南者坐稳天下。
这时,对岸隐隐传来了低沉的号角声,这是令每一个安西士兵都无比熟悉的号角声,八年前,李庆安在无数的号角声中选中它,它低沉,回荡,就一个带着沙声的男低音,当它吹响时,有一种震撼心灵的共鸣。
很快,战船上也响起了同样低沉的号角声,在大江上回荡,和对岸的号角声呼应,只听对岸的号角声越来越近,一群安西骑兵在对岸一角威风凛凛地涌现了,紧接着,在长达数里的江岸上越来越多的骑兵出现了,他们呐喊着,向尚未来得及上船的江南军猛扑而去。
江岸上一片混乱,还有数千士兵没有来得及上船,北唐骑兵便杀到了,岸上已经乱作一团,有士兵抵抗,更多的人是吓得魂不附体,跪地投降。
大船也不再排列队伍,开始调头向大江中驶去,就在李庆安战船的一里之外,近四百艘战船缓缓离开了码头,风帆鼓起,借着刚刚才出现的东风,沿着大江向西开去,这时一艘最大的战船和李庆安的座船相错而过,两艘战船只相距两百步。
李璘站在船头,他紧紧地盯着李庆安的座船,忽然,他看见了李庆安,眼中万分惊讶,他万万没有想到,夺取他根基的仇敌竟然就在他眼前,只相距两百步,他的眼中仿佛喷射出了怒火,恨不得一口将李庆安吞掉,他身旁侍卫官也看见了李庆安,顿时大叫道:“王爷,这是机会,用船把他撞沉了!”
“机会?”
李璘有些茫然,他什么时候有过机会?他似乎看见了李庆安冷冷的笑容,心中忽然害怕起来,连声喊道:“快!快离开这里。”
李庆安负手站在船头,他根本不惧李璘大船会向他撞来,他已经看透了李璘骨子里的怯弱。
他也不下令放箭,只淡淡地看着李璘的大船驶远,驶离了江南。
“大将军,就这么放他们走了吗?”
贺娄余润一脸不服气地望着远处已变成一个个小黑点的战船,难道真的就任这些战船在他们眼皮子底下逃走吗?
李庆安轻轻摇了摇头,笑道:“你不用担心,在他们前方自有一支水军会将他们拦截住。”
说完,他摆了摆手令道:“可以前往对岸了。”
二十五艘战船拔起铁锚,向长江南岸缓缓驶去。
..........
五天后,正月初九,在常州晋陵县,也就是今天的常州,来自江南地区的扬、楚、宣、润、常、苏、湖、杭、越、明等十州四十余个县的二百多名州县官员济济一堂,参加李庆安举办的江南迎新年会。
每一个人都对这次会议充满了期待,这关系到朝廷对江南的定位,关系江南今后数十年的发展方向。
所有人都相信,李庆安的心中已经为江南的发展画上了一幅未来之图。
会议在常州国子学的讲学堂内举行,讲学堂是一座大殿,是常州最宏伟的建筑,可以容纳三千名生徒在此听学,此时大殿内坐满了黑压压的人,不仅仅是二百余名官员来参与,还有近五百余名来自各州的豪门商贾以及士绅大户的代表也列席了这次迎新年会。
这并不是一场宴会,有点类似于后世的茶话会,每两人一桌,桌上摆着瓜果茶水,以及一些点心糖食,按照官品高低,太守们坐在第一排,如杭州太守韩滉、宣州太守第五琦、苏州太守李希言、常州太守韦黄裳、扬州太守季广琛等等,其后是长史司马,再后是县令县丞,再向后面便是有爵位或者勋官的地方绅士名流了。
李庆安还没有来,会场内气氛热烈,众人窃窃私语,喧杂声一片。
杭州太守韩滉和江淮转运使崔宁坐在一桌,崔宁虽然刚来扬州就任没多久,但他在长安见过几次韩滉,彼此还算比较熟悉。
韩滉年约四十余岁,进士出身,步入官途近二十年,从主簿一步步做到了太守,他已经做了七八年太守,历任几州,官誉卓著,按照正常的晋升,下一步他要么进京高升,要么为地方观察使,可以说,韩滉是江南地区的官员领袖,另外,他也是丹青高手,是历史上著名的画家,以画牛而出名。
韩滉是刻意和崔宁坐在一起,他想从崔宁这里了解一点李庆安对江南地区的打算。
他笑了笑先问道:“不知崔相国疏通漕河一事准备得如何了?”
崔宁虽然没有被正式任命为左相国,但他已经得到了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资格,左相空虚,人人都知道那就是为崔宁而设,现在崔宁临时受命为江淮、河南转运使,御史大夫,负责疏通漕河,建造置场仓库,他率领百余人的漕渠官员已经在河南至扬州一线考察了一个多月,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图稿,这次赶到常州是为了和李庆安商量具体开工事宜。
“先期考察已经结束了,现在主要是劳力和资金粮食问题,只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便有把握用半年时间完成漕河的疏通。”
“那可有了解决的方案?”
“有了!”崔宁捋须笑道:“昨晚我赵王殿下商量了一夜,劳力由李璘军队的战俘来充当,共有八万余人,另外扬州招募的新军也会负责扬州到淮河一段的河道疏通,在春耕之前,再动员二十万民众参与兴修河道;至于资金,扬州尚有八十万贯盐税和四十五万贯的商税,可以全部投入河道整治中,另外大将军答应从海外运来的两百万石粮食中,拨付一半作为河道治理专用,人财物都齐全了,上元节后将正式开工。”
崔宁侃侃而谈,但韩滉此时并不是很关系河道疏通,他关心李庆安将如何打整江南,会不会把江南作为战败一方进行大肆掠夺。
他小心翼翼问道:“崔相国,我听说赵王殿下之所以率先进攻吴王,是因为长安物价暴涨,物资短缺所致,李璘已经西撤,不知赵王殿下的下一步打算是......”
崔宁见韩滉眼中有一种掩饰不住的担忧,知道他的担心,便微微一笑道:“韩使君是担心江淮的明日吗?”
两人都是比较直率之人,没有含蓄,没有试探,句句都说在点子上,韩滉点了点头,低声叹息道:“李璘穷兵黩武,在江南大肆征兵征粮,江南人口稀少,经不起他这种折腾,已经伤了不少元气,如果朝廷再像开元年间一样,从江南大量运走物资,我很担心江南民众负担不起。”
“韩使君有些多虑了,我在岐州为太守使,曾和赵王殿下深谈过,其中他也说到了江淮。”
“哦!”韩滉大为感兴趣,连忙问道:“他怎么说?”
“他只说了一句话,说对江南他将授之以渔,而不是取之以鱼。”
崔宁用茶水在桌上写下了两个不同的‘渔’和‘鱼’字,韩滉眼睛一亮,随即又有点困惑,“崔相国能不能具体说一说?”
“我也不好具体说,不过我倒知道一点赵王殿下的思路。”
崔宁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又笑道:“据我的经验,赵王殿下在江南要做的第一件事应该就是解决土地矛盾。”
“土地?”
“对!土地。”
崔宁肯定地点点头道:“土地问题是一切战乱和冲突的根源,敬宗皇帝在关中强制收田,虽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关中的土地兼并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了,给我们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随即赵王殿下在河南用赎买的办法收田,也获得成效,而江南地区土地兼并不严重,大部分自耕农都集中在这一带,所以赵王殿下应该是先定下土地的规矩,再考虑其他。”
“不知他会定下什么规矩?”
“一是赎买大户的超占土地,二是冻结土地买卖,三是以土地换商税减免,这第二条是颜真卿的建议,而第三条是裴旻的建议,我估计会在江南先做试点。”
“减免商税?”韩滉沉吟了片刻道:“难道赵王殿下是想在江南发展商业吗?”
崔宁笑了起来,“这是必然的,但也不完全,扬州商业之发达,已是全国第一,可推而广之,在润、苏、越各州大兴港口,发展海外贸易和内河贸易,提高商人地位,鼓励民众发展手工业,同时江南土地丰腴,可将大量北方人口南迁,提高农桑技艺,开垦稻田,提高粮食产量,这样经过五到十年发展,江南地区必将成为大唐的商业和农桑中心,我这次南下疏通漕运,也是为了加强江南和中原地区的往来联系,而绝不是为了掠夺江南地区的物资。”
韩滉长长的松了口气,低声笑道:“若真是这样,我敢保证,江南官员必将坚决支持赵王殿下。”
他话音刚落,只听门口一名侍卫高声喝喊道:“赵王殿下驾到!”
讲学堂中顿时安静下来,只见李庆安身着一品紫朝服,从大门外匆匆走进,几名侍卫护卫在他左右,他嘴角带笑,径直走到主席前,对众人拱手施礼道:“各位,我来晚一步,请大家见谅!”
大堂上顿时响起一片掌声,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见到李庆安,见他年轻挺拔,英姿勃勃,完全没有传说中的凶神恶煞之相,大部分人第一印象便喜欢上了这位年轻的大唐第一权臣。
常州太守韦黄裳暗暗对苏州太守李希言一竖大拇指,低声道:“颇有太宗风采!”
苏州太守李希言捋须点点头笑道:“果如使君所言。”
李庆安摆摆手,又对众人道:“先告诉大家一个消息,我也是刚刚收到,吴王李璘的败军在和州芜湖港附近遭遇到了东来的荆州水军,也就是哥舒翰之子统帅的三万大军,双方在江上发生激战,李璘的坐船被击沉,吴王李璘已死在乱军之中,其部属死伤过半,最后全部投降。”
大堂内先是一片沉寂,随即掌声如雷,李璘身死,也就意味着江南兵患彻底结束。
大堂的气氛变得轻松欢快起来,每个人的心中都像卸下一块大石,只要李璘死了,那李庆安就不会再迁怒于江南地方官府和民众了。
这时,李庆安又笑道道:“今天请大家来,就是想和大家谈一谈江南地区的将来,今天只是非正式的坐谈,大家可以畅所欲言,不要拘束,我先开宗明义。”
大堂内又再次安静下来,每个人都目光热切地望着李庆安,只听李庆安笑道:“对江南的定位我只有十个字:授之以渔,而非取之以鱼......”
“哪位使君先说?”
“我来先说几句吧!”韩滉站起身笑道。
.......
清晨薄雾笼罩在曲阿县的简渎小镇,这是一个富庶而宁静的江南小镇,人口不足百户,民风淳朴,人民安居乐业,简渎镇因紧靠简渎河而得名,自古便以出产京口绫衫段而出名,几乎家家户户都开织坊,所生产的京口绫衫段从来都是京城贡品。
薄雾中,李庆安身穿一袭普通青缎长袍,头戴纱帽,两个随从挑着书箱行李,完全是一个准备进京赶考的士子。
明天李庆安就要离开江南返回长安了,在返回长安之前,他需要了结一桩心事。
在小镇的石板街中间有一家罗记织坊,织坊有十张织机,请了十几名女工,在简渎镇算是一家中等的作坊。
作坊前面便是简渎河,有一个小小的专用码头,码头上拴着两艘乌蓬平底货船,一大早,罗记织坊正在出货,几名船工正将一匹匹用油纸包裹好的绫衫段搬运上小船。
这时货已经搬完了,收货的商人对罗记织坊的坊主拱手笑道:“罗夫人,这次多谢了,下一次我会在二月底左右前来取货,望夫人多多帮忙,我一定会出更好的价钱。”
坊主是一个中年妇人,她虽然头发已经有几根银丝,但依旧容颜清秀,看得出她年轻时的美貌,她微微笑道:“沈东主可要早一点来,最近有粟特商人来镇上收货,价格更好,不过我既然已经答应了沈东主,就一定不失约,不过有言在先,若二月二十五号沈东主若还没有来,我就视同沈东主放弃,货就给别人了。”
“一定!一定!我一定会在二十五号前赶来。”
商人又施一礼,小船缓缓地驶走了,这时一名少妇从店里匆匆出来,问道:“娘,你看见二郎了吗?”
“那不是吗?”
罗夫人一指不远处,只见一名年轻男子坐在河边的大石上,傻呆呆地望着冉冉升起的半边鲜红的朝阳,他忽然回头瓮声瓮气道:“娘,我饿了,想吃饼!”
“跟你媳妇回屋去吧!家里有饼呢!”
百步外,李庆安望着她们,他的眼角有些湿润,他看着少妇将傻乎乎的丈夫拉进了房间,不由喃喃低语道:“祝你们一生平安幸福!”
他转身默默地离开了石板街,向小镇外走去,五里外停着一辆百余人护卫的马车。
这时,罗夫人转过身,注视着李庆安越走越远的背影,她的眼睛也有点红了。
第六百二十六章 江南初平
战争的残酷不仅在于它对一个个鲜活生命的屠戮,而且还在于它的果断、迅猛,一发难以停止,一旦发动则不留余地,战胜者一定会将败者掠夺精光方才善罢甘休。
李庆安策划了近半年,等待了一个多月的江南战役,当它突然发动时,它便以一种毫不留情、毫不回头的姿态猛烈展开了。
除夕之夜,三万北唐骑兵在紫溪县以掩耳不及迅雷之势包围了六万军,并不伤一兵一卒将其全部俘虏,随即,北唐军兵分两路,李抱真和赵崇节各率一万骑兵,如两把犀利的尖刀,以摧枯拉朽之势直扑润州江南大营。
李璘绚丽的江南梦俨如一个巨大的空心楼房,在北唐军外科手术般的打击中轰然坍塌了,仅仅两天时间,两支北唐骑兵劲旅席卷江南大地,各地江南驻军纷纷哗变,扯掉李璘的朱雀旗,树立了北唐军的黑底黄龙军旗。
江南的各州各县也驱赶李璘派驻在各州县的观察使,李璘在各地仓库被地方官府没收,他位于苏州的吴王府被激愤的民众一把大火烧毁,在苏州城北的五十万石军粮仓被数万民众一抢而空。
刚开始,求救的急报如雪片般飞向润州江南大营,但两天后,再也没有任何求救信,对于李璘而言,润州以南就俨如死一般的寂静,他的所有势力都分崩离析了。
两支唐军骑兵已经进入了润州地界,赵崇节部在江宁县东截住了准备上船逃跑的驻军,江南军仓促应战,一万铁骑仅三个冲击,便击溃了大将朱涛率领的两万江南军,杀敌三千,俘虏一万五千余人,大将朱涛被赵崇节一箭射杀。
清晨,两支唐军骑兵劲旅在润州丹徒县以南四十里处汇合了,他们的下一个目标,便是润州丹徒县的最后两万军队,吴王李璘就在军营之中。
病来如抽丝,病去如山倒。
金丝羊毛大帐内一片狼藉,各种文书堆积如山,土地的契约,地方的户籍,打包整理好的,散乱堆放着不知该放何处的,凌乱得脚都插不进去。
吴王李璘怔怔地坐在一只木箱上,就像一个还没有睡醒的人,目光茫然不知所从,但他的梦已经碎了,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十天前还在江北找不到船渡江的北唐大军,竟一夜之间杀到了他的眼皮子下面,一个多月来引弓待发的李庆安,竟突然一箭射到了他的面门,六万南征大军下落不明,儿子生死不知,而他自己也到了生死边缘。
撤军是不容置疑了,他想和李庆安一搏的勇气也早已烟消云散,只是他还有点茫然,他还想再回味一下江南,可是他还有这个机会吗?
“殿下,快走吧!再不走敌军就杀来了。”
一直劝他留在江南和李庆安一搏的三个幕僚,此时比谁都态度坚决,赶快逃,再不逃就没有机会了。
李璘叹了口气,他抬头看了看四周,没有看见李白的影子。
“李太白呢?”
“殿下忘了吗?他去常州催粮了。”
“哦!”
李璘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忘了,一夜之间,他就想老了十岁,他忽然有点伤感,李白是回不来了。
“殿下!快走吧!敌人骑兵已经杀到二十里外了。”
这一次是他得的侍卫在催促他了,“再不走真的就来不及了。”
江南大营离长江边还有十里,再不走,确实是来不及了,李璘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站起身看了一眼满营帐的木箱,摇摇头道:“东西都不要了,命所有人上船吧!”
时间紧迫得连出营的时间都没有了,一辆马车从营门口快速驶来,停在了大帐前,李璘最后看了一眼大营,一咬牙,低头钻进了马车。
马车起步,速度越来越快,向十里外长江边驰去。
在长江中央,二十几艘战船一字排开,这是北唐军从盐港缴获的战船,一共二十五艘,都是三五百石的中型战船,它们停泊在江心,远远地可以看见江南岸的动静,长江南岸,数百艘战船开始起锚了,大帆张起,千帆如云,桅杆如林,这里南岸江南军准备撤离的信号了。
在最大一艘战船的船头,李庆安手摁剑柄平静地望着数里外的敌军战舰群,虽然他离对方还很远,但他却已经能感受到对方的仓促和胆怯,对方已经在逃跑了,今天是庆平二年的正月初四,他终于收复了江南,他仿佛看见了一望无垠的稻田,看见了一条条小河在这片肥美丰腴的土地上纵横交错,这里从中唐以后便是中国最富饶的地区。
尽管大唐在安史之乱中遭受重创,它的政治几近破产,但它还是风雨飘摇中残存了近两百年,就是因为江南给它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物资和粮食,如今,这片富饶的土地已经归属于他,但他的血液并没有激流澎湃,很奇怪,他的血液平稳而舒适,只感到一阵阵喜悦,就仿佛这一天很早就已经到来,他的脑海里只闪动着一句话:得江南者坐稳天下。
这时,对岸隐隐传来了低沉的号角声,这是令每一个安西士兵都无比熟悉的号角声,八年前,李庆安在无数的号角声中选中它,它低沉,回荡,就一个带着沙声的男低音,当它吹响时,有一种震撼心灵的共鸣。
很快,战船上也响起了同样低沉的号角声,在大江上回荡,和对岸的号角声呼应,只听对岸的号角声越来越近,一群安西骑兵在对岸一角威风凛凛地涌现了,紧接着,在长达数里的江岸上越来越多的骑兵出现了,他们呐喊着,向尚未来得及上船的江南军猛扑而去。
江岸上一片混乱,还有数千士兵没有来得及上船,北唐骑兵便杀到了,岸上已经乱作一团,有士兵抵抗,更多的人是吓得魂不附体,跪地投降。
大船也不再排列队伍,开始调头向大江中驶去,就在李庆安战船的一里之外,近四百艘战船缓缓离开了码头,风帆鼓起,借着刚刚才出现的东风,沿着大江向西开去,这时一艘最大的战船和李庆安的座船相错而过,两艘战船只相距两百步。
李璘站在船头,他紧紧地盯着李庆安的座船,忽然,他看见了李庆安,眼中万分惊讶,他万万没有想到,夺取他根基的仇敌竟然就在他眼前,只相距两百步,他的眼中仿佛喷射出了怒火,恨不得一口将李庆安吞掉,他身旁侍卫官也看见了李庆安,顿时大叫道:“王爷,这是机会,用船把他撞沉了!”
“机会?”
李璘有些茫然,他什么时候有过机会?他似乎看见了李庆安冷冷的笑容,心中忽然害怕起来,连声喊道:“快!快离开这里。”
李庆安负手站在船头,他根本不惧李璘大船会向他撞来,他已经看透了李璘骨子里的怯弱。
他也不下令放箭,只淡淡地看着李璘的大船驶远,驶离了江南。
“大将军,就这么放他们走了吗?”
贺娄余润一脸不服气地望着远处已变成一个个小黑点的战船,难道真的就任这些战船在他们眼皮子底下逃走吗?
李庆安轻轻摇了摇头,笑道:“你不用担心,在他们前方自有一支水军会将他们拦截住。”
说完,他摆了摆手令道:“可以前往对岸了。”
二十五艘战船拔起铁锚,向长江南岸缓缓驶去。
..........
五天后,正月初九,在常州晋陵县,也就是今天的常州,来自江南地区的扬、楚、宣、润、常、苏、湖、杭、越、明等十州四十余个县的二百多名州县官员济济一堂,参加李庆安举办的江南迎新年会。
每一个人都对这次会议充满了期待,这关系到朝廷对江南的定位,关系江南今后数十年的发展方向。
所有人都相信,李庆安的心中已经为江南的发展画上了一幅未来之图。
会议在常州国子学的讲学堂内举行,讲学堂是一座大殿,是常州最宏伟的建筑,可以容纳三千名生徒在此听学,此时大殿内坐满了黑压压的人,不仅仅是二百余名官员来参与,还有近五百余名来自各州的豪门商贾以及士绅大户的代表也列席了这次迎新年会。
这并不是一场宴会,有点类似于后世的茶话会,每两人一桌,桌上摆着瓜果茶水,以及一些点心糖食,按照官品高低,太守们坐在第一排,如杭州太守韩滉、宣州太守第五琦、苏州太守李希言、常州太守韦黄裳、扬州太守季广琛等等,其后是长史司马,再后是县令县丞,再向后面便是有爵位或者勋官的地方绅士名流了。
李庆安还没有来,会场内气氛热烈,众人窃窃私语,喧杂声一片。
杭州太守韩滉和江淮转运使崔宁坐在一桌,崔宁虽然刚来扬州就任没多久,但他在长安见过几次韩滉,彼此还算比较熟悉。
韩滉年约四十余岁,进士出身,步入官途近二十年,从主簿一步步做到了太守,他已经做了七八年太守,历任几州,官誉卓著,按照正常的晋升,下一步他要么进京高升,要么为地方观察使,可以说,韩滉是江南地区的官员领袖,另外,他也是丹青高手,是历史上著名的画家,以画牛而出名。
韩滉是刻意和崔宁坐在一起,他想从崔宁这里了解一点李庆安对江南地区的打算。
他笑了笑先问道:“不知崔相国疏通漕河一事准备得如何了?”
崔宁虽然没有被正式任命为左相国,但他已经得到了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资格,左相空虚,人人都知道那就是为崔宁而设,现在崔宁临时受命为江淮、河南转运使,御史大夫,负责疏通漕河,建造置场仓库,他率领百余人的漕渠官员已经在河南至扬州一线考察了一个多月,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图稿,这次赶到常州是为了和李庆安商量具体开工事宜。
“先期考察已经结束了,现在主要是劳力和资金粮食问题,只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便有把握用半年时间完成漕河的疏通。”
“那可有了解决的方案?”
“有了!”崔宁捋须笑道:“昨晚我赵王殿下商量了一夜,劳力由李璘军队的战俘来充当,共有八万余人,另外扬州招募的新军也会负责扬州到淮河一段的河道疏通,在春耕之前,再动员二十万民众参与兴修河道;至于资金,扬州尚有八十万贯盐税和四十五万贯的商税,可以全部投入河道整治中,另外大将军答应从海外运来的两百万石粮食中,拨付一半作为河道治理专用,人财物都齐全了,上元节后将正式开工。”
崔宁侃侃而谈,但韩滉此时并不是很关系河道疏通,他关心李庆安将如何打整江南,会不会把江南作为战败一方进行大肆掠夺。
他小心翼翼问道:“崔相国,我听说赵王殿下之所以率先进攻吴王,是因为长安物价暴涨,物资短缺所致,李璘已经西撤,不知赵王殿下的下一步打算是......”
崔宁见韩滉眼中有一种掩饰不住的担忧,知道他的担心,便微微一笑道:“韩使君是担心江淮的明日吗?”
两人都是比较直率之人,没有含蓄,没有试探,句句都说在点子上,韩滉点了点头,低声叹息道:“李璘穷兵黩武,在江南大肆征兵征粮,江南人口稀少,经不起他这种折腾,已经伤了不少元气,如果朝廷再像开元年间一样,从江南大量运走物资,我很担心江南民众负担不起。”
“韩使君有些多虑了,我在岐州为太守使,曾和赵王殿下深谈过,其中他也说到了江淮。”
“哦!”韩滉大为感兴趣,连忙问道:“他怎么说?”
“他只说了一句话,说对江南他将授之以渔,而不是取之以鱼。”
崔宁用茶水在桌上写下了两个不同的‘渔’和‘鱼’字,韩滉眼睛一亮,随即又有点困惑,“崔相国能不能具体说一说?”
“我也不好具体说,不过我倒知道一点赵王殿下的思路。”
崔宁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又笑道:“据我的经验,赵王殿下在江南要做的第一件事应该就是解决土地矛盾。”
“土地?”
“对!土地。”
崔宁肯定地点点头道:“土地问题是一切战乱和冲突的根源,敬宗皇帝在关中强制收田,虽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关中的土地兼并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了,给我们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随即赵王殿下在河南用赎买的办法收田,也获得成效,而江南地区土地兼并不严重,大部分自耕农都集中在这一带,所以赵王殿下应该是先定下土地的规矩,再考虑其他。”
“不知他会定下什么规矩?”
“一是赎买大户的超占土地,二是冻结土地买卖,三是以土地换商税减免,这第二条是颜真卿的建议,而第三条是裴旻的建议,我估计会在江南先做试点。”
“减免商税?”韩滉沉吟了片刻道:“难道赵王殿下是想在江南发展商业吗?”
崔宁笑了起来,“这是必然的,但也不完全,扬州商业之发达,已是全国第一,可推而广之,在润、苏、越各州大兴港口,发展海外贸易和内河贸易,提高商人地位,鼓励民众发展手工业,同时江南土地丰腴,可将大量北方人口南迁,提高农桑技艺,开垦稻田,提高粮食产量,这样经过五到十年发展,江南地区必将成为大唐的商业和农桑中心,我这次南下疏通漕运,也是为了加强江南和中原地区的往来联系,而绝不是为了掠夺江南地区的物资。”
韩滉长长的松了口气,低声笑道:“若真是这样,我敢保证,江南官员必将坚决支持赵王殿下。”
他话音刚落,只听门口一名侍卫高声喝喊道:“赵王殿下驾到!”
讲学堂中顿时安静下来,只见李庆安身着一品紫朝服,从大门外匆匆走进,几名侍卫护卫在他左右,他嘴角带笑,径直走到主席前,对众人拱手施礼道:“各位,我来晚一步,请大家见谅!”
大堂上顿时响起一片掌声,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见到李庆安,见他年轻挺拔,英姿勃勃,完全没有传说中的凶神恶煞之相,大部分人第一印象便喜欢上了这位年轻的大唐第一权臣。
常州太守韦黄裳暗暗对苏州太守李希言一竖大拇指,低声道:“颇有太宗风采!”
苏州太守李希言捋须点点头笑道:“果如使君所言。”
李庆安摆摆手,又对众人道:“先告诉大家一个消息,我也是刚刚收到,吴王李璘的败军在和州芜湖港附近遭遇到了东来的荆州水军,也就是哥舒翰之子统帅的三万大军,双方在江上发生激战,李璘的坐船被击沉,吴王李璘已死在乱军之中,其部属死伤过半,最后全部投降。”
大堂内先是一片沉寂,随即掌声如雷,李璘身死,也就意味着江南兵患彻底结束。
大堂的气氛变得轻松欢快起来,每个人的心中都像卸下一块大石,只要李璘死了,那李庆安就不会再迁怒于江南地方官府和民众了。
这时,李庆安又笑道道:“今天请大家来,就是想和大家谈一谈江南地区的将来,今天只是非正式的坐谈,大家可以畅所欲言,不要拘束,我先开宗明义。”
大堂内又再次安静下来,每个人都目光热切地望着李庆安,只听李庆安笑道:“对江南的定位我只有十个字:授之以渔,而非取之以鱼......”
“哪位使君先说?”
“我来先说几句吧!”韩滉站起身笑道。
.......
清晨薄雾笼罩在曲阿县的简渎小镇,这是一个富庶而宁静的江南小镇,人口不足百户,民风淳朴,人民安居乐业,简渎镇因紧靠简渎河而得名,自古便以出产京口绫衫段而出名,几乎家家户户都开织坊,所生产的京口绫衫段从来都是京城贡品。
薄雾中,李庆安身穿一袭普通青缎长袍,头戴纱帽,两个随从挑着书箱行李,完全是一个准备进京赶考的士子。
明天李庆安就要离开江南返回长安了,在返回长安之前,他需要了结一桩心事。
在小镇的石板街中间有一家罗记织坊,织坊有十张织机,请了十几名女工,在简渎镇算是一家中等的作坊。
作坊前面便是简渎河,有一个小小的专用码头,码头上拴着两艘乌蓬平底货船,一大早,罗记织坊正在出货,几名船工正将一匹匹用油纸包裹好的绫衫段搬运上小船。
这时货已经搬完了,收货的商人对罗记织坊的坊主拱手笑道:“罗夫人,这次多谢了,下一次我会在二月底左右前来取货,望夫人多多帮忙,我一定会出更好的价钱。”
坊主是一个中年妇人,她虽然头发已经有几根银丝,但依旧容颜清秀,看得出她年轻时的美貌,她微微笑道:“沈东主可要早一点来,最近有粟特商人来镇上收货,价格更好,不过我既然已经答应了沈东主,就一定不失约,不过有言在先,若二月二十五号沈东主若还没有来,我就视同沈东主放弃,货就给别人了。”
“一定!一定!我一定会在二十五号前赶来。”
商人又施一礼,小船缓缓地驶走了,这时一名少妇从店里匆匆出来,问道:“娘,你看见二郎了吗?”
“那不是吗?”
罗夫人一指不远处,只见一名年轻男子坐在河边的大石上,傻呆呆地望着冉冉升起的半边鲜红的朝阳,他忽然回头瓮声瓮气道:“娘,我饿了,想吃饼!”
“跟你媳妇回屋去吧!家里有饼呢!”
百步外,李庆安望着她们,他的眼角有些湿润,他看着少妇将傻乎乎的丈夫拉进了房间,不由喃喃低语道:“祝你们一生平安幸福!”
他转身默默地离开了石板街,向小镇外走去,五里外停着一辆百余人护卫的马车。
这时,罗夫人转过身,注视着李庆安越走越远的背影,她的眼睛也有点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