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40)
推荐阅读:
一秒记住【武林中文网 www.wl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 机弩牙也。括筈也。箭受弦处也。皆喻唯一舍心。纵任自在游诸等至。故云独行。不与违顺二境相应。故云研交无地。此天以中品杂修静虑。慧用清虚。皆离定障。渐得清凉。名为无热也 二善见天
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像一切沈垢。如是一类名善见天 十方世界唯一舍心。照了微妙。圆遍澄寂。故云妙见圆澄。尘像慧障也。沈垢定障也。杂修上品。无漏功着。定慧障亡。故能妙见。圆澄十方世界。名善见也 四善现天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 陶铸镕炼也。范土曰陶。镕金曰铸。圆澄之见既彰。定慧之功更着。故能镕炼自在显现无尽。故云善现 五色究竟天
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究竟鞠穷也。群几者群有之几微也。即去无入有。有理未形之谓也。今此一天。穷到色理未形之际。故云究竟群几。穷色性性者。性体也。推至色性之元体也。二句 意。前多此例。或前句穷缘色等识。后句穷所依大种。剂此一天即入空处。故云入无边际。以空又是大种之所依。故名色究竟。如马胜问佛。四大性当于何位灭尽无余。佛云空处近分。正在此天也 三结胜
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梵云阿那含。此云不还。此天是彼圣所居故。亦名净居。非同凡夫有漏住故。以定力殊胜依报亦胜。同在世间境界各别。举例可知 三总结
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纯是禅定善想所感。无有情欲所对。故云独行无交。尚有色碍。故云未尽形累 三无色界。此四无色无业果色。定多慧少。厌下色碍。想无边空。次厌空处。乃至厌无所有。以非想非非想为究竟涅槃。有此四种分其位次。虽无业果色。然有定果色为识所依。此大乘说实有处所。若俱舍说。无色界无处。由生有四种。依同分及命。令心等相续。余经说。有无色有情佛边听法泪下如雨者。此约大乘有定果说。前文亦说无色界天发愿护咒也 文二。初列释二。一正明感报二。初指回心不入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岐路 此标也。有即是色。顶即究竟。色于此住名色边际。二岐路者。一出三界路。即回心人所覆二入无色路。即定性人所履。若凡夫外道既不入此五天。即从广果无想二天而入。不在此二所履之限。如下自知
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此正明回心也。若于有顶禅中。故云舍心。发无漏智。顿断上界四地三十六品俱生烦恼。便证无学。仍又回心向大乘道。更不入于空识等处。以无上地惑故。然回心入大。有深有浅。但随破惑有深浅耳。此类仍是乐慧那含。故得慧光圆通便出尘界 二辨入者类殊二。一别明四天四。初空处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初二句蹑前也。舍心有二。一有顶。二无想。若于有顶。用无漏道断有顶惑。销碍入空。此是乐定那含。即定性声闻也。若于广果无想。用有漏道伏惑入空。亦名舍心。即凡夫外道也。以此二天俱在舍心共一地故。觉身下正明此天。销碍之言亦通前二。然行人厌患色法。如牢狱。心欲出离。即修观智。破于色法。过于一切色相。灭有对相。不念种种相。入无边空处。心与虚空相应。名为空处定 二识处
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唯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初句结前空处。次句破空入识。销碍之无亦亡。故云无碍无灭。此即唯观于识。以破于空也。其中下正释。唯留赖耶全末那者。此七八二识更互相依。定性愚法全不知有。冥然自留也。半分微细者即第六识。今留一半缘识之分。不留缘色空分。故云半分。以此第六色心俱缘。故留半也。行人入此定时。厌患虚空无边缘多则散能破于定。即舍虚空。转心缘识。心与识法相应。故名识处定 三无所有处
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迥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空处无色而存空。识处亡空而存识。皆名所有。今此空识俱亡。故云空色既亡识心都灭。此二句先破三法也。十方下。正明行相。十方者诸法也。所缘色空识心等法一无所存。故云寂然。所缘既寂能缘不行。故云迥无攸往。以行人厌患于识三世之识无边缘多则散能破于定。故舍缘识。转心依无所有法。心与无所有法相应。名无所有处定。然今修大乘者多滥此定。但一切无著心无所寄都无一物即是大乘。如顽空无异。而不知。善能了达诸禅境界。断伏历然道品次第。如大圆镜鉴于万象不差不错。方是大乘真修禅也 四非非想处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初二句指所依体。初句双标。识性者标有细想也。不动者标无粗想也。次句转释不动义。前无所有处。犹用心穷研。令不缘识心与无所有法相应。今此一天。研穷心灭。伏令不动。故云以灭穷研。于无下正释行相。是依此识不动之处。故云于无尽中。辨为非想。故云发宣尽性。虽见尽而识在。故云若尽非尽。虽见在而不起。故云如存不存。由此义故名非想非非想也。此即第六识粗想不起。仍有细分及赖耶流注不息。故约此义以立其名。准俱舍云。前三无色从如行得名。此有顶地约当体立称也。行人入此定时。厌患无所有处想如痴有想处如痈如疮。即舍无所有处。缘念非有想非无想之法。心与此法相应。故云非有想非无想也 二总辨二类
此等穷空。不尽空理 灭色取空。非真空性。妄谓为尽。故云不尽。以不能灰灭心智故。言此等者总指四天也
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 即从色究竟天。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者。既不能发明智慧顿断上惑成无学果回心向大。即以无漏圣道渐次厌舍。随定感果。生此四天。受劫数报。方断有顶地惑成阿罗汉。故名为钝。言不回心者。且约对前利根者说。非毕竟不回。已如前说
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若从无想。用有漏道忻上厌下。渐至非想。认此有漏作无为解。便谓涅槃。至此不进。以不广闻圣教不辨诸禅漏与无漏修证行相。寿终随业必入诸趣也。言从无想来者。应是广果天来。与无想同地。对五圣天名为外道。是外道类。故云从无想来。若实入无想。必定退堕更不进修。准经论释。无想外道业尽必堕。无上生义故 二辨异王臣
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提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 四空天人容是业报。彼四天王即是权化。以入大乘首楞严定为欲游戏四禅四空诸禅三昧成佛事故。问前四禅王亦是权化。通凡夫耶。答四禅天王必兼凡圣。如前文说。五不还天四禅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此约一分凡夫所说。故知兼二也 二结示
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 身心灭尽者。色身必尽。其心若尽非尽。妄谓为尽。定性现前者。有定果色。若无此色。四心何依。故知有也 二总结虚妄
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沉溺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由不如实知真如法一。妄认所明。分别既生。从妄积妄。故云不了等。当知。修禅观人不达此门。或空处。或无所有处。或非非想处。动经六万八万大劫。身心寂灭报尽还堕。总名长寿天难。佛口亲宣。那不明信。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 七修罗趣
复次阿难。是三界中。复有四种阿修罗类。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冘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法华瑜伽亦说有四修罗。大同于此。诸说修罗。或天或鬼。皆不明了。此经分明。可为标准 三结妄因以诫离二。一结妄因四。初总结虚妄
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 结指诸趣
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于妙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花。元无所著。但一虚妄更无根绪 结成虚妄也。精研犹细寻也。妄想受生七趣果也。妄想随业七趣因也。此妄因果皆是无明有为虚相。无实可得。若望圆明如虚空华。本无所有。何根绪而可得耶 二通示业因
阿难。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净 此示妄想受生也
皆由随顺杀盗淫故。反此三种。又则出生无杀盗淫 此示妄想随业也
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 结轮转也。鬼伦天趣。略举四恶三善之二也。有无相待互成倾夺。升而复坠。有轮无初 三显正修行
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有无二无。无二亦灭。尚无不杀不偷不淫。云何更随杀盗淫事 若发三昧。唯见一体三德秘藏。妙般若也。常法身也。寂解脱也。有无二无非生死也。无二亦灭非涅槃也。唯一中道实相之理。离实相外更无别法。故云云何更随杀盗淫事 四别示重结
阿难。不断三业。各各有私。因各各私众私同分。非无定处。自妄发生。生妄无因无可寻究 杀盗淫三随人别造。名各各私。所造攸同。故云同分。业苦相对必无参差。故云定处。即所感处也。既称为妄。云何有因。故无寻究。此即结答前文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之问也 二劝除断
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习气不灭。落于魔道。虽欲除妄倍加虚伪。如来说为可哀怜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作是说者名为正说。若他说者即魔王说 要除三惑者此正劝也。前云。三缘断故三因不生。狂性自歇歇即菩提等。不尽下明不断之失。修禅不持戒。是即魔罗业。以妄修于妄。真实可怜愍。汝妄下重指结答以示正邪也。前问云。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今结答云。汝妄自造非菩提咎。即以前句答后问。后句答前问也 大文第七。陈禅那现境者。此之境界。是修行人。由戒定慧渐修有力。内动烦恼。外动魔王。于观行中五阴渐灭。从粗至细。灭一阴时。有十境界被境激发。或烦恼。或业种。或邪思。或天魔鬼神等。现诸异相禅中而发。行人若无多闻智慧。不能觉察。即便取着认非为是先虽修正。返入邪伦。佛哀此等无问而说。然诸经论。明坐禅次亦略说之。微细广说无过此典。天台止观。或引禅经说魔境界。亦出少分耳 文二。初如来无问自说三。一如来告语三。初结前生后
即时如来将罢法座。于师子床。揽七宝几。回紫金山。再来凭倚。普告大众及阿难言 此经家叙。佛答阿难七趣已竟。庆喜既默。众又无辞。合住说法。故云将罢法座。然禅发境界。非一切智孰能知之。若不与说。末代修行遇此难敌。故再凭几显悲深也
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吾今已说 真修行法。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 真修行法。即前二决定义观音观门内戒外咒兼前正解。俱是修行入觉之方法也 二示迷显失二。初认魔境
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着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 修妙观智涤内垢障。故云洗心。由魔引起分别念着。故名非正。阴魔等者。常说四魔。谓烦恼魔生死因也。阴魔死魔生死果也。天魔生死缘也。今云鬼神等即天魔属。若涅槃云。皆是先世犯初重禁乃至余篇而现者。此则业因种子被激而生也。是故行人先须明择 二取少证
又复于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报已毕哀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鼻狱 智论所说。此比丘者。不广寻经论。师心修行。无广闻慧。不识诸禅三界地位。但精勤不息。证得初禅谓是初果。乃至四禅离八灾患。便谓已证阿罗汉果。阿罗汉者此云无生。我已证得无生果。已离三界分段生死。所作已办。更不进修。至无常时。四禅中阴见有生处。忽然起谤。我闻罗汉已得无生。今日云何更有生处。若如是者。佛说罗汉并是虚妄。故知无有得涅槃者。由此起谤决定邪见。天中阴灭。堕阿鼻狱 三敕听许说
汝应谛听。吾今为汝子细分别 可知 二阿难伫闻
阿难起立。并其会中同有学者。欢喜顶礼。伏听慈诲如文 三正为分别三。初总明三。一通明真妄二。初显生佛体同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 一真妙体本无二相。前文云。我与如来真妙净心无二圆满。斯则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也 二明迷妄成异二。一迷真妄起
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 机弩牙也。括筈也。箭受弦处也。皆喻唯一舍心。纵任自在游诸等至。故云独行。不与违顺二境相应。故云研交无地。此天以中品杂修静虑。慧用清虚。皆离定障。渐得清凉。名为无热也 二善见天
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像一切沈垢。如是一类名善见天 十方世界唯一舍心。照了微妙。圆遍澄寂。故云妙见圆澄。尘像慧障也。沈垢定障也。杂修上品。无漏功着。定慧障亡。故能妙见。圆澄十方世界。名善见也 四善现天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 陶铸镕炼也。范土曰陶。镕金曰铸。圆澄之见既彰。定慧之功更着。故能镕炼自在显现无尽。故云善现 五色究竟天
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究竟鞠穷也。群几者群有之几微也。即去无入有。有理未形之谓也。今此一天。穷到色理未形之际。故云究竟群几。穷色性性者。性体也。推至色性之元体也。二句 意。前多此例。或前句穷缘色等识。后句穷所依大种。剂此一天即入空处。故云入无边际。以空又是大种之所依。故名色究竟。如马胜问佛。四大性当于何位灭尽无余。佛云空处近分。正在此天也 三结胜
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梵云阿那含。此云不还。此天是彼圣所居故。亦名净居。非同凡夫有漏住故。以定力殊胜依报亦胜。同在世间境界各别。举例可知 三总结
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纯是禅定善想所感。无有情欲所对。故云独行无交。尚有色碍。故云未尽形累 三无色界。此四无色无业果色。定多慧少。厌下色碍。想无边空。次厌空处。乃至厌无所有。以非想非非想为究竟涅槃。有此四种分其位次。虽无业果色。然有定果色为识所依。此大乘说实有处所。若俱舍说。无色界无处。由生有四种。依同分及命。令心等相续。余经说。有无色有情佛边听法泪下如雨者。此约大乘有定果说。前文亦说无色界天发愿护咒也 文二。初列释二。一正明感报二。初指回心不入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岐路 此标也。有即是色。顶即究竟。色于此住名色边际。二岐路者。一出三界路。即回心人所覆二入无色路。即定性人所履。若凡夫外道既不入此五天。即从广果无想二天而入。不在此二所履之限。如下自知
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此正明回心也。若于有顶禅中。故云舍心。发无漏智。顿断上界四地三十六品俱生烦恼。便证无学。仍又回心向大乘道。更不入于空识等处。以无上地惑故。然回心入大。有深有浅。但随破惑有深浅耳。此类仍是乐慧那含。故得慧光圆通便出尘界 二辨入者类殊二。一别明四天四。初空处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初二句蹑前也。舍心有二。一有顶。二无想。若于有顶。用无漏道断有顶惑。销碍入空。此是乐定那含。即定性声闻也。若于广果无想。用有漏道伏惑入空。亦名舍心。即凡夫外道也。以此二天俱在舍心共一地故。觉身下正明此天。销碍之言亦通前二。然行人厌患色法。如牢狱。心欲出离。即修观智。破于色法。过于一切色相。灭有对相。不念种种相。入无边空处。心与虚空相应。名为空处定 二识处
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唯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初句结前空处。次句破空入识。销碍之无亦亡。故云无碍无灭。此即唯观于识。以破于空也。其中下正释。唯留赖耶全末那者。此七八二识更互相依。定性愚法全不知有。冥然自留也。半分微细者即第六识。今留一半缘识之分。不留缘色空分。故云半分。以此第六色心俱缘。故留半也。行人入此定时。厌患虚空无边缘多则散能破于定。即舍虚空。转心缘识。心与识法相应。故名识处定 三无所有处
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迥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空处无色而存空。识处亡空而存识。皆名所有。今此空识俱亡。故云空色既亡识心都灭。此二句先破三法也。十方下。正明行相。十方者诸法也。所缘色空识心等法一无所存。故云寂然。所缘既寂能缘不行。故云迥无攸往。以行人厌患于识三世之识无边缘多则散能破于定。故舍缘识。转心依无所有法。心与无所有法相应。名无所有处定。然今修大乘者多滥此定。但一切无著心无所寄都无一物即是大乘。如顽空无异。而不知。善能了达诸禅境界。断伏历然道品次第。如大圆镜鉴于万象不差不错。方是大乘真修禅也 四非非想处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初二句指所依体。初句双标。识性者标有细想也。不动者标无粗想也。次句转释不动义。前无所有处。犹用心穷研。令不缘识心与无所有法相应。今此一天。研穷心灭。伏令不动。故云以灭穷研。于无下正释行相。是依此识不动之处。故云于无尽中。辨为非想。故云发宣尽性。虽见尽而识在。故云若尽非尽。虽见在而不起。故云如存不存。由此义故名非想非非想也。此即第六识粗想不起。仍有细分及赖耶流注不息。故约此义以立其名。准俱舍云。前三无色从如行得名。此有顶地约当体立称也。行人入此定时。厌患无所有处想如痴有想处如痈如疮。即舍无所有处。缘念非有想非无想之法。心与此法相应。故云非有想非无想也 二总辨二类
此等穷空。不尽空理 灭色取空。非真空性。妄谓为尽。故云不尽。以不能灰灭心智故。言此等者总指四天也
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 即从色究竟天。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者。既不能发明智慧顿断上惑成无学果回心向大。即以无漏圣道渐次厌舍。随定感果。生此四天。受劫数报。方断有顶地惑成阿罗汉。故名为钝。言不回心者。且约对前利根者说。非毕竟不回。已如前说
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若从无想。用有漏道忻上厌下。渐至非想。认此有漏作无为解。便谓涅槃。至此不进。以不广闻圣教不辨诸禅漏与无漏修证行相。寿终随业必入诸趣也。言从无想来者。应是广果天来。与无想同地。对五圣天名为外道。是外道类。故云从无想来。若实入无想。必定退堕更不进修。准经论释。无想外道业尽必堕。无上生义故 二辨异王臣
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提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 四空天人容是业报。彼四天王即是权化。以入大乘首楞严定为欲游戏四禅四空诸禅三昧成佛事故。问前四禅王亦是权化。通凡夫耶。答四禅天王必兼凡圣。如前文说。五不还天四禅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此约一分凡夫所说。故知兼二也 二结示
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 身心灭尽者。色身必尽。其心若尽非尽。妄谓为尽。定性现前者。有定果色。若无此色。四心何依。故知有也 二总结虚妄
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沉溺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由不如实知真如法一。妄认所明。分别既生。从妄积妄。故云不了等。当知。修禅观人不达此门。或空处。或无所有处。或非非想处。动经六万八万大劫。身心寂灭报尽还堕。总名长寿天难。佛口亲宣。那不明信。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 七修罗趣
复次阿难。是三界中。复有四种阿修罗类。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冘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法华瑜伽亦说有四修罗。大同于此。诸说修罗。或天或鬼。皆不明了。此经分明。可为标准 三结妄因以诫离二。一结妄因四。初总结虚妄
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 结指诸趣
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于妙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花。元无所著。但一虚妄更无根绪 结成虚妄也。精研犹细寻也。妄想受生七趣果也。妄想随业七趣因也。此妄因果皆是无明有为虚相。无实可得。若望圆明如虚空华。本无所有。何根绪而可得耶 二通示业因
阿难。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净 此示妄想受生也
皆由随顺杀盗淫故。反此三种。又则出生无杀盗淫 此示妄想随业也
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 结轮转也。鬼伦天趣。略举四恶三善之二也。有无相待互成倾夺。升而复坠。有轮无初 三显正修行
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有无二无。无二亦灭。尚无不杀不偷不淫。云何更随杀盗淫事 若发三昧。唯见一体三德秘藏。妙般若也。常法身也。寂解脱也。有无二无非生死也。无二亦灭非涅槃也。唯一中道实相之理。离实相外更无别法。故云云何更随杀盗淫事 四别示重结
阿难。不断三业。各各有私。因各各私众私同分。非无定处。自妄发生。生妄无因无可寻究 杀盗淫三随人别造。名各各私。所造攸同。故云同分。业苦相对必无参差。故云定处。即所感处也。既称为妄。云何有因。故无寻究。此即结答前文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之问也 二劝除断
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习气不灭。落于魔道。虽欲除妄倍加虚伪。如来说为可哀怜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作是说者名为正说。若他说者即魔王说 要除三惑者此正劝也。前云。三缘断故三因不生。狂性自歇歇即菩提等。不尽下明不断之失。修禅不持戒。是即魔罗业。以妄修于妄。真实可怜愍。汝妄下重指结答以示正邪也。前问云。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今结答云。汝妄自造非菩提咎。即以前句答后问。后句答前问也 大文第七。陈禅那现境者。此之境界。是修行人。由戒定慧渐修有力。内动烦恼。外动魔王。于观行中五阴渐灭。从粗至细。灭一阴时。有十境界被境激发。或烦恼。或业种。或邪思。或天魔鬼神等。现诸异相禅中而发。行人若无多闻智慧。不能觉察。即便取着认非为是先虽修正。返入邪伦。佛哀此等无问而说。然诸经论。明坐禅次亦略说之。微细广说无过此典。天台止观。或引禅经说魔境界。亦出少分耳 文二。初如来无问自说三。一如来告语三。初结前生后
即时如来将罢法座。于师子床。揽七宝几。回紫金山。再来凭倚。普告大众及阿难言 此经家叙。佛答阿难七趣已竟。庆喜既默。众又无辞。合住说法。故云将罢法座。然禅发境界。非一切智孰能知之。若不与说。末代修行遇此难敌。故再凭几显悲深也
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吾今已说 真修行法。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 真修行法。即前二决定义观音观门内戒外咒兼前正解。俱是修行入觉之方法也 二示迷显失二。初认魔境
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着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 修妙观智涤内垢障。故云洗心。由魔引起分别念着。故名非正。阴魔等者。常说四魔。谓烦恼魔生死因也。阴魔死魔生死果也。天魔生死缘也。今云鬼神等即天魔属。若涅槃云。皆是先世犯初重禁乃至余篇而现者。此则业因种子被激而生也。是故行人先须明择 二取少证
又复于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报已毕哀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鼻狱 智论所说。此比丘者。不广寻经论。师心修行。无广闻慧。不识诸禅三界地位。但精勤不息。证得初禅谓是初果。乃至四禅离八灾患。便谓已证阿罗汉果。阿罗汉者此云无生。我已证得无生果。已离三界分段生死。所作已办。更不进修。至无常时。四禅中阴见有生处。忽然起谤。我闻罗汉已得无生。今日云何更有生处。若如是者。佛说罗汉并是虚妄。故知无有得涅槃者。由此起谤决定邪见。天中阴灭。堕阿鼻狱 三敕听许说
汝应谛听。吾今为汝子细分别 可知 二阿难伫闻
阿难起立。并其会中同有学者。欢喜顶礼。伏听慈诲如文 三正为分别三。初总明三。一通明真妄二。初显生佛体同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 一真妙体本无二相。前文云。我与如来真妙净心无二圆满。斯则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也 二明迷妄成异二。一迷真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