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抵巇第四:见微知著,及时补救 (2)
推荐阅读:
一秒记住【武林中文网 www.wl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在秦末农民起义各路人马中,刘邦和项羽的军队逐渐成为其中的主力。论兵力,刘邦的兵力不及项羽。刘邦、项羽二人曾经约定,谁先攻破咸阳谁就当皇帝。结果是刘邦先攻破了咸阳。项羽得知这个消息后大怒,派兵攻击函谷关,也进入了咸阳。当时刘邦的军队在霸上驻军。刘邦麾下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在项羽面前说刘邦的坏话,说他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到后更加愤怒,决定第二天一早让兵士饱餐一顿,然后出发去攻打刘邦的军队。一场恶战即将爆发。刘邦从项羽的叔父项伯口中得知了此事后,十分惊讶、惶恐。他不但立刻恭恭敬敬地给项伯奉上一杯酒,而且还与项伯结为亲家。就这样,刘邦用拉拢感情的方法说服了项伯,项伯答应为他在项羽面前说情,并让刘邦第二天就去向项羽谢罪。
第二天,刘邦带着一百多人到鸿门来见项羽。他对项羽说:“我和将军合力攻秦,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我没有想到自己会先入关,攻破咸阳。现在却有小人在将军面前进谗言,挑拨离间我们之间的关系。”项羽回答:“我也不想这样,这些都是你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当天,项羽留下了刘邦,还摆宴席招待他。范增是项羽的谋士,当时也在宴席上,他知道刘邦日后一定会成为项羽的心腹大患,便在宴席上多次示意项羽乘机杀掉刘邦。但是项羽优柔寡断,下不了决心。于是范增起身,出去招来项庄,对他说:“项羽为人心地仁慈,不忍心杀了刘邦。你进去假装敬酒,敬酒后,请求舞剑助兴,趁机把刘邦击杀在座位上。如果不这样,以后你我都将成为他的阶下囚。”于是项庄就进去敬酒,敬酒完毕后以娱乐为由舞剑。项伯看出了其中的苗头,也拔剑起舞,时不时张开双臂为刘邦挡剑,以至于项庄无法刺杀刘邦。
刘邦的手下张良也看出了其中的苗头,立刻到军营门口找刘邦带来的一个叫樊哙的人。他对樊哙说:“项庄拔剑起舞,意在沛公啊。”樊哙一听觉得不得了,立刻拿着剑,手持盾牌,冲进了军帐。营帐外的士兵想阻挡他,都被他用盾牌推倒了。樊哙闯帐之后就站在军帐中,瞪着项羽,眼眶都快瞪裂了,头发竖起来,样子极其威严。项羽问:“你是做什么的?”张良答道:“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说:“果然是壮士。赏他一杯酒。”樊哙站着就把酒喝了。项羽又道:“赏他肉食。”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肉放在盾牌上,用刀切着吃。
项羽说:“壮士!你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呢?秦王怀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担心不能杀尽,惩罚人担心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的人都背叛了他。怀王曾和诸位将士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做王。’现在沛公率先打败秦军进驻了咸阳,却什么东西都不敢动用,并且还封闭了宫室,将军队退回到霸上,一直等待大王到来。至于说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则是为了防备盗贼的出入和其他意外的变故。沛公这样劳苦功高,不但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您反而听信小人谗言,想诛杀像他这样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认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项羽没有办法反驳,只能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一会儿,刘邦趁上厕所的机会,把张良和樊哙也叫了出来。
张良、樊哙让刘邦快走,以免再生变故,刘邦觉得为难。樊哙说:“做大事不拘小节,现在人家是刀俎,我们是鱼肉,告什么辞呢?”于是,刘邦悄悄溜走了,让张良留下道歉。张良估计刘邦差不多快到霸上军营了,就进入军帐中,跟项羽道歉:“沛公不胜酒力,不能当面告辞。他让我奉上白璧一双,献给大王;玉斗一双,献给大将军。”项羽说:“刘邦在哪里?”张良说:“他觉得回来大王会责备他,所以已经离开,回军营了。”项羽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拔出剑就敲碎了它,说:“唉!项羽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项羽和刘邦在随后的四年里进行了大规模的战争(史称楚汉战争),最后项羽败北,在乌江自刎而死;刘邦建立汉朝,就是汉高祖。
项羽之所以最后败北,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后世不少人认为是由于项羽在鸿门宴上缺乏当机立断的能力,间接导致了范增的计划失败,亦埋下了自己日后兵败的伏线。当时,刘邦已经有了称王的兆头,项羽却未加防范,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后果。如果项羽听范增的话,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日后称帝的必定是项羽。
要避免不利的小趋势发展成不可掌握的大趋势,就要在有苗头的时候及时制止,或者在苗头发展的时候及时补救,不让其继续扩大。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通过“抵”的方式补救,防患于未然;对事情的发展要有预见性,扬长避短,对事物有利的方面加以利用,阻止其对自己不利的方面;要注意平常的细节,很多事物的细节就透露出日后的发展趋势,注意细节就要“见微知著”。《鬼谷子》第四章中的“巇”指的就是事变、奸计等。明察“巇”可以看见奸人,可以知道某件事的好坏程度及发展,能尽快作出决定,补救已经出现的变故。
鬼谷子在本篇讲道:“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意为解决问题的原则是抓住“时机”,实施谋略。按事物的发展法则去做,就“可以上合,可以检下”。而且“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由此可以知道,审时度势是抵术的重要原则。矛盾是客观的,解决矛盾的方法是必须抓住时机,使之迎刃而解。
我国历史上的诸多大事件,都是通过用“抵”术来掌握对方心理,防患于未然的。南北朝时,魏孝文帝在迁都洛阳这件大事上费尽了周折,其中就暗含了本篇所讲的内容。
当时,北魏的国都是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地处偏远,地瘠民贫。孝文帝要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迁都势在必行。但鲜卑族世世代代住在这里,迁都谈何容易,于是孝文帝便想出了一个“外示南讨,意在谋迁”的谋略。因为迁都会遭到反对,但南征是没有人敢反对的。
公元493年夏季的一天,孝文帝把大臣们集中到明堂进行斋戒,命令太常卿王堪进行占卜,预测南伐之事是否可行。占卜的结果,得一“革”卦。孝文帝十分高兴,当即宣布南下伐齐。群臣一听,谁也不敢反对。于是,孝文帝发布檄文,征召兵士,声势造得轰轰烈烈,不明真相的人还真以为他要大举南征呢。
八月,大军从平城出发。从平城到洛阳,一路上阴雨连绵,道路泥泞不堪。
九月到达洛阳,士兵个个精疲力竭,不少人还染上了可怕的瘟疫。在洛阳休息几天之后,孝文帝下令军队继续南进。然而此时淫雨不止,人马疲惫,再往前走,路途遥远,积水更厉害了。孝文帝想趁此时机,告谕天下人要迁都洛阳。孝文帝在众位王公大臣面前宣布了自己的决定。众朝臣明白,孝文帝的决定一旦作出,就不能再改变了。朝廷议策时,孝文帝要求同意迁都的人站在左边,不同意迁都的人站在右边。这时,南安王拓跋桢站出来说:“如今陛下要停止南征,迁都中土,这是千秋不朽的大业,也是我们群臣的心愿。”他这样一说,大家齐呼“万岁”。迁都洛阳一事就这样决定了。
孝文帝导演的这场迁都戏,终于降下帷幕。当初,他虽然谋划着要迁都,但他明白臣子们安土重迁,上上下下都眷恋旧土,阻力太大,于是他打出了南征的旗号(这在当时是谁也不敢反对的理由),以行南迁之实,终于获得成功。
事实上,“抵术”仅仅是鬼谷子纵横八术中的一术。但这一术的重要性是不能忽视的,尤其是在政治斗争中。因为万事万物都起于秋毫之末,一发展就像泰山的根基一样大。圣人的事业在很多时候会遇到小人的破坏,因此需要“抵”。另外,生活中的一些裂痕,如父子分离、夫妻反目等,也可以通过“抵”的方法来解决。
纵观本篇,“抵巇”在告诉我们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时候,也告诉我们碰到有障碍的事情时,就要想办法加大力度促进事情的发展,使之最终转化为有利于自己的因素。
在秦末农民起义各路人马中,刘邦和项羽的军队逐渐成为其中的主力。论兵力,刘邦的兵力不及项羽。刘邦、项羽二人曾经约定,谁先攻破咸阳谁就当皇帝。结果是刘邦先攻破了咸阳。项羽得知这个消息后大怒,派兵攻击函谷关,也进入了咸阳。当时刘邦的军队在霸上驻军。刘邦麾下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在项羽面前说刘邦的坏话,说他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到后更加愤怒,决定第二天一早让兵士饱餐一顿,然后出发去攻打刘邦的军队。一场恶战即将爆发。刘邦从项羽的叔父项伯口中得知了此事后,十分惊讶、惶恐。他不但立刻恭恭敬敬地给项伯奉上一杯酒,而且还与项伯结为亲家。就这样,刘邦用拉拢感情的方法说服了项伯,项伯答应为他在项羽面前说情,并让刘邦第二天就去向项羽谢罪。
第二天,刘邦带着一百多人到鸿门来见项羽。他对项羽说:“我和将军合力攻秦,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我没有想到自己会先入关,攻破咸阳。现在却有小人在将军面前进谗言,挑拨离间我们之间的关系。”项羽回答:“我也不想这样,这些都是你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当天,项羽留下了刘邦,还摆宴席招待他。范增是项羽的谋士,当时也在宴席上,他知道刘邦日后一定会成为项羽的心腹大患,便在宴席上多次示意项羽乘机杀掉刘邦。但是项羽优柔寡断,下不了决心。于是范增起身,出去招来项庄,对他说:“项羽为人心地仁慈,不忍心杀了刘邦。你进去假装敬酒,敬酒后,请求舞剑助兴,趁机把刘邦击杀在座位上。如果不这样,以后你我都将成为他的阶下囚。”于是项庄就进去敬酒,敬酒完毕后以娱乐为由舞剑。项伯看出了其中的苗头,也拔剑起舞,时不时张开双臂为刘邦挡剑,以至于项庄无法刺杀刘邦。
刘邦的手下张良也看出了其中的苗头,立刻到军营门口找刘邦带来的一个叫樊哙的人。他对樊哙说:“项庄拔剑起舞,意在沛公啊。”樊哙一听觉得不得了,立刻拿着剑,手持盾牌,冲进了军帐。营帐外的士兵想阻挡他,都被他用盾牌推倒了。樊哙闯帐之后就站在军帐中,瞪着项羽,眼眶都快瞪裂了,头发竖起来,样子极其威严。项羽问:“你是做什么的?”张良答道:“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说:“果然是壮士。赏他一杯酒。”樊哙站着就把酒喝了。项羽又道:“赏他肉食。”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肉放在盾牌上,用刀切着吃。
项羽说:“壮士!你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呢?秦王怀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担心不能杀尽,惩罚人担心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的人都背叛了他。怀王曾和诸位将士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做王。’现在沛公率先打败秦军进驻了咸阳,却什么东西都不敢动用,并且还封闭了宫室,将军队退回到霸上,一直等待大王到来。至于说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则是为了防备盗贼的出入和其他意外的变故。沛公这样劳苦功高,不但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您反而听信小人谗言,想诛杀像他这样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认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项羽没有办法反驳,只能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一会儿,刘邦趁上厕所的机会,把张良和樊哙也叫了出来。
张良、樊哙让刘邦快走,以免再生变故,刘邦觉得为难。樊哙说:“做大事不拘小节,现在人家是刀俎,我们是鱼肉,告什么辞呢?”于是,刘邦悄悄溜走了,让张良留下道歉。张良估计刘邦差不多快到霸上军营了,就进入军帐中,跟项羽道歉:“沛公不胜酒力,不能当面告辞。他让我奉上白璧一双,献给大王;玉斗一双,献给大将军。”项羽说:“刘邦在哪里?”张良说:“他觉得回来大王会责备他,所以已经离开,回军营了。”项羽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拔出剑就敲碎了它,说:“唉!项羽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项羽和刘邦在随后的四年里进行了大规模的战争(史称楚汉战争),最后项羽败北,在乌江自刎而死;刘邦建立汉朝,就是汉高祖。
项羽之所以最后败北,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后世不少人认为是由于项羽在鸿门宴上缺乏当机立断的能力,间接导致了范增的计划失败,亦埋下了自己日后兵败的伏线。当时,刘邦已经有了称王的兆头,项羽却未加防范,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后果。如果项羽听范增的话,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日后称帝的必定是项羽。
要避免不利的小趋势发展成不可掌握的大趋势,就要在有苗头的时候及时制止,或者在苗头发展的时候及时补救,不让其继续扩大。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通过“抵”的方式补救,防患于未然;对事情的发展要有预见性,扬长避短,对事物有利的方面加以利用,阻止其对自己不利的方面;要注意平常的细节,很多事物的细节就透露出日后的发展趋势,注意细节就要“见微知著”。《鬼谷子》第四章中的“巇”指的就是事变、奸计等。明察“巇”可以看见奸人,可以知道某件事的好坏程度及发展,能尽快作出决定,补救已经出现的变故。
鬼谷子在本篇讲道:“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意为解决问题的原则是抓住“时机”,实施谋略。按事物的发展法则去做,就“可以上合,可以检下”。而且“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由此可以知道,审时度势是抵术的重要原则。矛盾是客观的,解决矛盾的方法是必须抓住时机,使之迎刃而解。
我国历史上的诸多大事件,都是通过用“抵”术来掌握对方心理,防患于未然的。南北朝时,魏孝文帝在迁都洛阳这件大事上费尽了周折,其中就暗含了本篇所讲的内容。
当时,北魏的国都是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地处偏远,地瘠民贫。孝文帝要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迁都势在必行。但鲜卑族世世代代住在这里,迁都谈何容易,于是孝文帝便想出了一个“外示南讨,意在谋迁”的谋略。因为迁都会遭到反对,但南征是没有人敢反对的。
公元493年夏季的一天,孝文帝把大臣们集中到明堂进行斋戒,命令太常卿王堪进行占卜,预测南伐之事是否可行。占卜的结果,得一“革”卦。孝文帝十分高兴,当即宣布南下伐齐。群臣一听,谁也不敢反对。于是,孝文帝发布檄文,征召兵士,声势造得轰轰烈烈,不明真相的人还真以为他要大举南征呢。
八月,大军从平城出发。从平城到洛阳,一路上阴雨连绵,道路泥泞不堪。
九月到达洛阳,士兵个个精疲力竭,不少人还染上了可怕的瘟疫。在洛阳休息几天之后,孝文帝下令军队继续南进。然而此时淫雨不止,人马疲惫,再往前走,路途遥远,积水更厉害了。孝文帝想趁此时机,告谕天下人要迁都洛阳。孝文帝在众位王公大臣面前宣布了自己的决定。众朝臣明白,孝文帝的决定一旦作出,就不能再改变了。朝廷议策时,孝文帝要求同意迁都的人站在左边,不同意迁都的人站在右边。这时,南安王拓跋桢站出来说:“如今陛下要停止南征,迁都中土,这是千秋不朽的大业,也是我们群臣的心愿。”他这样一说,大家齐呼“万岁”。迁都洛阳一事就这样决定了。
孝文帝导演的这场迁都戏,终于降下帷幕。当初,他虽然谋划着要迁都,但他明白臣子们安土重迁,上上下下都眷恋旧土,阻力太大,于是他打出了南征的旗号(这在当时是谁也不敢反对的理由),以行南迁之实,终于获得成功。
事实上,“抵术”仅仅是鬼谷子纵横八术中的一术。但这一术的重要性是不能忽视的,尤其是在政治斗争中。因为万事万物都起于秋毫之末,一发展就像泰山的根基一样大。圣人的事业在很多时候会遇到小人的破坏,因此需要“抵”。另外,生活中的一些裂痕,如父子分离、夫妻反目等,也可以通过“抵”的方法来解决。
纵观本篇,“抵巇”在告诉我们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时候,也告诉我们碰到有障碍的事情时,就要想办法加大力度促进事情的发展,使之最终转化为有利于自己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