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中文网 > 时间简史 > 第11章 基本粒子和自然的力(1)

第11章 基本粒子和自然的力(1)

作者:(英)史蒂芬·霍金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武林中文网 www.wl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亚里士多德相信宇宙中的所有物质由四种基本元素即土、气、火和水组成。有两种力作用在这些元素上:引力,这是指土和水往下沉的趋势;浮力,这是指气和火往上升的倾向。将宇宙的内容分割成物质和力的这种做法一直沿袭至今。

    亚里士多德相信物质是连续的,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将物质无限制地分割成越来越小的小块。即人们永远不可能得到一个不可再分割下去的最小颗粒。然而几个希腊人,例如德谟克里特,则坚持物质具有固有的颗粒性,而且认为每一件东西都是由大量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原子组成(原子在希腊文中的意义是“不可分的”)。争论一直持续了几个世纪,任何一方都没有任何实际的证据。但是1803年英国的化学家兼物理学家约翰·道尔顿指出,化合物总是以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这一事实可以用由原子聚合一起形成称作分子的个体来解释。然而,直到本世纪初这两种学派的争论才以原子论者的胜利而告终。爱因斯坦提供了其中一个重要的物理学证据。1905年,在他关于狭义相对论的著名论文发表前的几周,他在发表的另一篇文章里指出,所谓的布朗运动——浮在液体中尘埃小颗粒的无规则随机运动——可以解释为液体原子和灰尘粒子碰撞的效应。

    当时就有人怀疑,这些原子终究不是不可分割的。几年前,一位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研究员汤姆孙演示了一种称为电子的物质粒子存在的证据。电子具有的质量比最轻原子的一千分之一还小。他使用了一种和现代电视显像管相当类似的装置:由一根红热的金属细丝发射出电子,由于它们带负电荷,可用电场将其朝一个涂磷光物质的屏幕加速。电子一打到屏幕上就会产生一束束的闪光。人们很快即意识到,这些电子一定是从原子本身里出来的。新西兰物理学家恩斯特·卢瑟福在1911年最后证明了物质的原子确实具有内部结构:它们是由一个极其微小的带正电荷的核以及围绕着它公转的一些电子组成。他分析从放射性原子释放出的带正电荷的α粒子和原子碰撞会引起偏转的方式,从而推出这一结论。

    最初,人们认为原子核是由电子和不同数量的带正电的叫做质子的粒子组成。质子是由希腊文中表达“第一”

    的词演化而来的,因为质子被认为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然而,1932年卢瑟福在剑桥的一位同事詹姆斯·查德威克发现,原子核还包含另外称为中子的粒子,中子几乎具有和质子一样大的质量但不带电荷。查德威克因这个发现获得诺贝尔奖,并被选为剑桥龚维尔和基斯学院(我即为该学院的研究员)院长。后来,他因为和其他人不和而辞去院长的职务。一群战后回来的年轻的研究员将许多已占据位置多年的老研究员选掉后,曾有过一场激烈的辩论。这是在我去以前发生的;我在这场争论尾声的1965年才加入该学院,当时另一位获诺贝尔奖的院长奈维尔·莫特爵士也因类似的争论而辞职。

    直到大约30年以前,人们还以为质子和中子是“基本”粒子。但是,质子和另外的质子或电子高速碰撞的实验表明,它们事实上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加州理工学院的牟雷·盖尔曼将这些粒子命名为夸克。由于对夸克的研究,他获得1969年的诺贝尔奖。此名字起源于詹姆斯·乔伊斯神秘的引语:“Three quarks for Muster Mark!”

    夸克这个字应发夸脱的音,但是最后的字母是k而不是t,通常和拉克(云雀)相押韵。

    存在有几种不同类型的夸克——有六种“味”,这些味我们分别称之为上、下、奇、粲、底和顶。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就知道前三种夸克,1974年才发现粲夸克,1977年和1995年分别发现底和顶夸克。每种味都带有三种“色”,即红、绿和蓝。(必须强调,这些术语仅仅是标签:夸克比可见光的波长小得多,所以在通常意义下没有任何颜色。这只不过是现代物理学家似乎更富有想像力地命名新粒子和新现象的方式而已——他们不再让自己受限制于希腊文!)一个质子或中子由三个夸克组成,每个夸克各有一种颜色。一个质子包含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一个中子包含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我们可以创生由其他种类的夸克(奇、粲、底和顶)构成的粒子,但所有这些都具有大得多的质量,并非常快地衰变成质子和中子。

    现在我们知道,不管是原子还是其中的质子和中子都不是不可分的。问题在于什么是真正的基本粒子——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基本的构件?由于光波波长比原子的尺度大得多,我们不能期望以通常的方法去“看”一个原子的部分。我们必须用某些波长短得多的东西。正如我们在上一章所看到的,量子力学告诉我们,实际上所有粒子都是波,粒子的能量越高,则其对应的波的波长越短。所以,我们能对这个问题给出的最好的回答,取决于我们装置中的粒子能量有多高,因为这决定了我们能看到的尺度有多小。这些粒子的能量通常用叫做电子伏特的单位来测量。

    (在汤姆孙的电子实验中,我们看到他用一个电场去加速电子,一个电子从一个伏特的电场所得到的能量即是一个电子伏特。)19世纪,当人们知道如何去使用的粒子能量只是由化学反应——诸如燃烧——产生的几个电子伏特的低能量时,大家以为原子即是最小的单位。在卢瑟福的实验中,α粒子具有几百万电子伏特的能量。更晚的时代,我们获悉如何使用电磁场给粒子提供首先是几百万,然后是几十亿电子伏特的能量。这样我们知道,30年之前以为是“基本”的粒子,事实上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如果我们利用更高的能量时,是否会发现这些粒子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的呢?这一定是可能的。但我们确实有一些理论上的原因,相信我们已经拥有,或者说接近拥有自然的终极构件的知识。

    用上一章讨论的波粒二象性,包括光和引力的宇宙中的一切都能以粒子来描述。这些粒子有一种称为自旋的性质。考虑自旋的一个方法是将粒子想象成围绕着一个轴自转的小陀螺。然而,这可能会引起误会,因为量子力学告诉我们,粒子并没有任何轮廓分明的轴。粒子的自旋真正告诉我们的是,从不同的方向看粒子是什么样子的。一个自旋为0的粒子像一个点:从任何方向看都一样 。另一方面,自旋为1的粒子像一个箭头:从不同方向看是不同的 。只有把它转过一整圈 时,这粒子才显得一样。自旋为2的粒子像个双头的箭头 :只要把它转过半圈 ,它看起来便一样。类似地,把更高自旋的粒子转了整圈的更小的部分后,它看起来便一样。所有这一切都是这样的直截了当,但惊人的事实是,把有些粒子转过一圈后,它仍然显得不同:你必须使其转两整圈!这样的粒子就说具有1/2的自旋。

    宇宙间所有已知的粒子可以分成两组:自旋为1/2的粒子,它们组成宇宙中的物质;自旋为0、1和2的粒子,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它们在物质粒子之间产生力。物质粒子服从所谓的泡利不相容原理。这是奥地利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在1925年发现的,他因此而获得1945年的诺贝尔奖。他是个原型的理论物理学家,有人这样说,他的存在甚至会使同一城市里的实验出毛病!泡利不相容原理是说,两个类似的粒子不能存在于相同的态中,也就是说,在不确定性原理给出的限制下,它们不能同时具有相同的位置和速度。不相容原理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它解释了为何物质粒子,在自旋为O、1和2的粒子产生的力的影响下,不会坍缩成密度非常高的状态的原因:如果物质粒子几乎处在相同的位置,则它们必须有不同的速度,这意味着它们不会长时间存在于相同的位置。如果世界在没有不相容原理的情形下创生,夸克将不会形成分离的轮廓分明的质子和中子,进而这些也不可能和电子形成分离的轮廓分明的原子。它们全部都会坍缩形成大致均匀的稠密的“汤”。

    直到保罗·狄拉克在1928年提出一个理论,人们才对电子和其他自旋1/2的粒子有了正确的理解。狄拉克后来被选为剑桥的卢卡斯数学教授(牛顿曾经担任这一教席,目前我担任这一职务)。狄拉克理论是第一种既和量子力学又和狭义相对论相一致的理论。它在数学上解释了为何电子具有1/2的自旋,也即为什么将其转一整圈不能、而转两整圈才能使它显得一样。它还预言了电子必须有它的配偶——反电子或正电子。1932年正电子的发现证实了狄拉克的理论,他因此获得了1933年的诺贝尔奖。

    现在我们知道,任何粒子都有会和它相湮灭的反粒子。

    (对于携带力的粒子,反粒子即为其自身)。也可能存在由反粒子构成的整个反世界和反人。然而,如果你遇到了反自身,注意不要握手!否则,你们两人都会在一个巨大的闪光中消失殆尽。为何我们周围的粒子比反粒子多得多是一个极端重要的问题,我将会在本章的后部分回到这问题上来。

    在量子力学中,所有物质粒子之间的力或相互作用都认为是由自旋为整数0、1或2的粒子携带。所发生的是,物质粒子——譬如电子或夸克——发出携带力的粒子。这个发射引起的反弹,改变了物质粒子的速度。携带力的粒子然后和另一个物质粒子碰撞并且被吸收。这碰撞改变了第二个粒子的速度,正如同这两个物质粒子之间存在过一个力。携带力的粒子不服从泡利不相容原理,这是它们的一个重要的性质。这表明它们能被交换的数目不受限制,这样它们就可以引起很强的力。然而,如果携带力的粒子具有很大的质量,则在大距离上产生和交换它们就会很困难。这样,它们所携带的力只能是短程的。另一方面,如果携带力的粒子本身质量为零,力就是长程的了。因为在物质粒子之间交换的携带力的粒子,不像“实”粒子那样可以用粒子探测器检测到,所以称为虚粒子。然而,因为它们具有可测量的效应,即它们引起了物质粒子之间的力,所以我们知道它们存在。自旋为0、1或2的粒子在某些情况下也作为实粒子存在,这时它们可以被直接探测到。对我们而言,此刻它们就呈现出经典物理学家称为波动形式,例如光波和引力波的东西。当物质粒子以交换携带力的虚粒子的形式而相互作用时,它们有时就可以被发射出来。(例如,两个电子之间的电排斥力是由于交换虚光子所致,这些虚光子永远不可能被检测出来;但是如果一个电子从另一个电子边穿过,则可以放出实光子,它作为光波而被我们探测到。)携带力的粒子按照其强度以及与其相互作用的粒子可以分成四个种类。必须强调指出,这种将力划分成四种是人为的;它仅仅是为了便于建立部分理论,而并不别具深意。大部分物理学家希望最终找到一个统一理论,该理论将四种力解释为一个单独的力的不同方面。确实,许多人认为这是当代物理学的首要目标。最近,将四种力中的三种统一起来已经有了成功的端倪——我将在这一章描述这些内容。而关于统一余下的另一种力即引力的问题将留到以后。

    第一种力是引力,这种力是万有的,也就是说,每一个粒子都因它的质量或能量而感受到引力。引力比其他三种力都弱得多。它是如此之弱,它若不具有两个特别的性质,我们根本就不可能注意到:它能作用到大距离去,以及它总是吸引的。这意味着,在像地球和太阳这样两个巨大的物体中,单独粒子之间的非常弱的引力能都叠加起来而产生相当大的力量。其他三种力要么是短程的,要么时而吸引时而排斥,所以它们倾向于相互抵消。以量子力学的方法来看待引力场,人们把两个物质粒子之间的力描述成由称作引力子的自旋为2的粒子携带的。它自身没有质量,所以携带的力是长程的。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引力可以归结为构成这两个物体的粒子之间的引力子交换。虽然所交换的粒子是虚的,它们确实产生了可测量的效应——它们使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实引力子构成了经典物理学家称之为引力波的东西,它是如此之弱——并且要探测到它是如此之困难,以至于还从来未被观测到过。

    另一种力是电磁力。它作用于带电荷的粒子(例如电子和夸克)之间,但不和不带电荷的粒子(例如引力子)相互作用。它比引力强得多:两个电子之间的电磁力比引力大约大100亿亿亿亿亿(在1后面有42个O)倍。然而,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同种电荷之间的力是相互排斥的,而异种电荷之间的力则是相互吸引的。

    一个大的物体,譬如地球或太阳,包含了几乎等量的正电荷和负电荷。这样,由于单独粒子之间的吸引力和排斥力几乎全被抵消了,因此两个物体之间净的电磁力非常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