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一章 驴:没有我这本书写不到320万字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武林中文网 www.wl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驴的顶浆分泌液。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
听到徐云嘴里冒出的这个词。
钱秉穹与叶笃正原本有些凝重的脸上,顿时冒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
顶浆分泌液?
那是啥玩意儿?
过了几秒钟。
钱秉穹先一步回过了神。
只见他轻轻摸了摸下巴,眼中冒出了一丝猜测,对徐云说道:
“韩立同志,你说的难道顶浆分泌液是指驴表皮制成的东西,也就是传统概念里的阿胶?”
在钱秉穹想来。
徐云说的顶浆分泌液,多半就是指阿胶。
只不过因为徐云在欧洲待久了,所以一时半会儿忘了用传统说法表达罢了。
然而徐云却很快摇了摇头,解释道:
“钱同志,你理解错了,我说的东西不是阿胶,而是一种驴体表分泌出来的特殊黏液。”
“这种黏液通过驴的外分泌腺分泌,直白点说应该可以理解成驴的汗液。”
众所周知。
飞艇的囊体材料除了导热性、抗压性、质地轻盈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属性要求。
那就是.
柔韧性.或者说延展性要高。
这个性质从情景上来说并不难理解。
平流层飞艇漂浮的位置,可是在地面上方两三万米甚至更高的高空。
它的内壁可以用气体交换膜降低压力差,而体表则需要承受各种外力和内力的拉扯。
所以没有一定韧性显然是不行的。
后世在这方面的解决方法相对固定,一般是使用复合材料和高分子聚合物材料。
比如说聚酰亚胺薄膜、聚四氟乙烯等等。
毕竟工业水平已经达到那个层次了嘛。
在徐云穿越的那会儿。
国内的平流层飞艇甚至发展到了添加微纳米材料进行优化,并且相当成熟。
但在眼下这个时代,徐云的选择就不多了。
棉织物和尼龙质量显然不过关,麦拉膜现在还在杜邦手里拽得紧紧的,位列禁运品第三页的头一栏。
因此经过思索之后。
徐云忽然想到一个奇妙的好点子:
对了。
可以找这本书的主角驴兄嘛!
别忘了。
在当初的1850副本结束的时候,光环曾经给出过一个止血凝胶的任务奖励。
返回现实后。
徐云将这项技术交给了好基友裘生负责。
结果裘生在某次定量实验中,意外在一簇驴毛上沾了一些没有清洗干净的驴表黏液。
接着裘生便发现.
这些黏液在和苯并喹啉静置一段时间后,会形成一种粘度非常高的胶质物体。
于是裘生又用流变仪进行了纵向粘合力测定,结果发现它的粘度曲线超过了860。(见352章)
这种情况也符合杨焕明院士当初的论文,也就是10.13881/.hljxmsy.2021.02.0100和10.28502/.nkjrb.2014.007254。
至于苯并喹啉嘛.
这玩意儿早在1926年便问世了。
哪怕在眼下这个时代,国内具备生产能力的单位都不下二十家。
因此自然而然的。
徐云便把想法打到了本土驴的黏液.也就是顶浆分泌液上。
只要把顶浆分泌液与苯并喹啉混合静置,调试出裘生当初的那种胶体。
剩下的便是把它制作成固态囊体的问题了——这一步交给国内的化工专家就行,这不算什么特别困难的技术。
诚然。
一头本土驴可以贡献的顶浆分泌液并不多。
但别忘了
巴基斯坦驴‘入侵’国内的时间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离如今还有三十多年呢。
也就是说
目前国内的几乎所有驴,都是标准的本土驴!
根据后世公开的数据。
目前整个221厂内大概有上百头本土驴,不远处的海晏县内本土驴的数量还要更多。
也就是在全力调动的情况下,基地凑个五百头驴应该问题不大。
实在不行还可以从省会调嘛——西海省的工厂很多,各种地方都要用到驴来帮忙。
某种意义上来说。
如今的驴和后世的小轿车差不多常见。
至于怎么生产顶浆分泌液.
开玩笑。
拉磨不就成了么?
反正基地里大家天天都在啃窝窝头,虽然这年头的窝窝头远远没有后世那么精致,但再怎么样肯定少不了杂和面。
因此只要让本土驴们在太阳底下拉磨,保证水分和身体的情况下,想要凑齐顶浆分泌液可实在是太容易了
想到这里。
对面的钱秉穹也大致理解了徐云的想法。
虽然他不清楚徐云所说的情况是否为真。
但这种事情验证起来却很容易,完全可以离开屋子后就找人进行实验——基地内就有不少苯并喹啉。
因此他也没在这方面思考太久,便很快换了个话题,对徐云说道:
“韩立同志,就算你说的飞艇能够生产成功,那么剩下的两个问题呢?”
“也就是如何保证能掌握U2侦察机的具体轨迹,以及保证落下的导弹可以准确命中U2侦察机?”
听闻此言。
叶笃正等人也竖起了耳朵。
不得不承认。
徐云此前有关飞艇的想法确实很诱人,已经顺利将他们的好奇心给勾了起来。
直起了八卦的小耳朵.jpg。
徐云对此也没卖关子,很快竖起了第二根手指,解释道:
“钱同志,咱们还是按照顺序一个个来吧,先聊聊如何掌握U2侦察机的轨迹这个问题”
说着。
徐云便看向了叶笃正,对他说道:
“叶主任,你这个问题其实问的略微有失水准——难道忘了这些天你一直在用的那台设备吗?”
“我这些天一直在用的设备?”
叶笃正微微一怔,回忆了两秒钟才明悟了过来:
“韩立同志,你是说那台气象多普勒雷达?”
徐云点了点头,肯定道:
“没错,就是气象多普勒雷达,它其实就能解决你提到的轨迹问题。”
“毕竟气象多普勒雷达的工作波段很宽,从L波到X波都有——这是为了应对冰风云雨之类的不同情况。”
“但U2拥有的火控雷达波段就要窄很多了,只以C波、X波、Ku波为主。”
“所以我们完全能对雷达波段进行修改,调频成一款人畜无害的探测雷达——U2可不知道咱们的多普勒雷达拥有堪比火控雷达的一维成像能力呢”
说到这里。
徐云不由意味深长的看了眼叶笃正。
其实除了上头那些内容,他还有一些话没办法明说。
也就是.
根据后世解密的诸多资料。
U2为了能够最大程度的拍摄影像资料,整个机体上的设备几乎贫瘠到了极点。
例如U2上压根没有远程通讯设备。
没错。
没有远程通讯设备。
也就是U2在执行任务的途中,完全没能力与起飞的基地进行联络。
这也是为什么原本历史中U2连着在毛熊和兔子境内先后被击落,但海对面一开始都还以为是意外坠机的原因。
又比如.
U2上只装载了三架可以探测火控雷达的侦测雷达,除此以外没有任何其他类型的侦测设备。
也就是说
U2只能检测到火控雷达的特定毫米波,其余哪怕是普通的搜索雷达信号都检测不到。
当然了。
U2这样设计的原因倒确实不是想着坑飞行员。
而是因为这年头的搜索雷达压根达不到火控雷达的三坐标精度,所以U2哪怕被搜索雷达扫到也不会出啥事儿——顶多就是暴露自己飞到某某地区而已。
想要靠着搜索雷达就锁定精确的飞行轨迹,这压根是不可能的事儿。
所以它只要考虑火控雷达的信号就够了,剩下的空间全都可以拿来存放胶卷。
但问题是
眼下随着徐云的出现,气象多普勒雷达这玩意儿提前问世了。
虽然在徐云穿越来的2023年,多普勒原理也被广泛用在了火控雷达领域。
但这部分运用主要在于x波和ku波段,并不代表调整波长后的气象多普勒雷达同样也是火控雷达。
只要把波长调整到1.7厘米之类的区间。
在双波段和一维成像法的协助下,完全能做到披着探测雷达的外表,却拥有火控雷达的精度。
也就是在U2完全没法察觉的时候,顺利掌握住它的飞行轨迹。
按照基地当初组装的零部件投入。
基地内这架气象多普勒雷达的扫描范围最多可以达到500公里,也就是可以掌握40分钟内U2侦察机的精确动向!
更重要的是.
这同样是一种可以在短期内得到实际检验的思路——只要在U2下次飞来的时候试一下就行了。
要是U2临时改变了航向或者提升高度。
那就代表这一招对U2无用,它发现了兔子们的窥视。
但要是U2依旧沿着既定路线飞行
意识到这一点后。
叶笃正的呼吸顿时粗重了几分,目光灼灼的盯着徐云:
“那么韩立同志,我说的第三个问题呢?”
如何保证落下的导弹可以准确命中U2侦察机。
在叶笃正提出的三个问题里。
这其实才是最困难的一个。
要知道。
U2的常规飞行高度在2.2万米,最高时可以拔升到2.5甚至2.7万米。
这代表着平流层飞艇的高度至少要在3万米以上,才不会被U2飞行员通过裸眼视力在视距内观测到。
而U2执行拍照任务的时候,高度一般会降低到1.8万米左右。
也就是在实战阶段。
平流层飞艇与U2的直线高度差,大概率会达到万米以上!
这种高度的导弹追击可不像初高中物理那样计算自由落体就行了,需要考虑到很多非常复杂的情景:
比如说风阻。
比如说不同高度的气压差对导弹产生的细微形变。
又比如说U2的变速甚至变轨。
这就好比你待在魔都中心大厦的最高处,想要丢个粉笔头砸中五百米外路面走来的一个人。
即便你计算的再精准,也会有各种不可抗的情况发生——保不齐人家快到位置的时候路边一个小孩子哇了一声,目标停步看了两秒钟,这谁能算得到?
但另一方面。
徐云既然考虑到了前两种情况,就不可能不意识到这个问题。
换而言之.
徐云或许也有解决之法?
而在叶笃正对面。
“.”
徐云先是沉默了几秒钟,在内心继续校正了一遍接下来的发言,方才慢慢说道:
“叶主任,首先我想诸位问个问题——不知道你们听没听说过一种技术。”
叶笃正看了他一眼:
“什么技术?”
徐云嘴角轻轻一咧:
“无线电近炸引信。”
“无线电近炸引信?”
听到徐云说出的这个词。
叶笃正显得有些迷糊,不过一旁的钱秉穹倒是开口了:
“韩立同志,你说的应该是二战时期海对面发明出来的VT引信?”
徐云点了点头:
“没错。”
上头提及过。
一枚细长的炮弹,想要打中几百到几千米高空中高速飞行的飞机确实非常的困难。
二战时期当过空军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1940年不列颠空战时曾经有过统计。
战场上想要要击中一架飞机,需要发射2500枚左右的炮弹,也就是命中率是万分之四。
这样的概率让飞行员们对地面火炮基本上并不害怕,而地面上的火炮对于飞机也仅仅是驱赶作用。
但在二战中后期,一种特殊的武器出现了。
它就是无线电近炸引信。
这玩意儿的核心原理,其实也是多普勒效应:
也就是给炮弹的弹头安装上一个雷达,当炮弹和飞机的距离减小时,雷达接收到的频率就会越来越高。
当频率高到一定的程度,就说明进入了引爆范围。
这样炮弹就可以自动引爆,造成伤害。
这种无线电近炸引信炮弹成了二战最卖座的武器产品,海对面靠着它赚了足足10亿美刀,曼哈顿计划有一半的经费便源自于此。
所以说做军火是真tmd赚钱
总而言之。
这种武器对于目前主持核研究的钱秉穹而言并不算陌生,至少比叶笃正这种搞气象的要熟悉的多:
“韩立同志,莫非你的意思.是在炮弹前面加上一个无线电近炸引信模块?”
“可是无线电近炸引信的起爆范围有限,除非U2恰好从杀伤区域经过,否则即便上了引信也没用。”
“更何况现如今的战斗机和侦察机上都装有干扰发射机,它会发出同频率但更大功率的无线电波,让导弹误以为自己离目标已经很近并起爆。”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无线电近炸引信都没什么成功的可能性才是。”
徐云闻言点了点头,坦然承认道:
“没错,除非一次性向天上发射数百甚至上千台的平流层飞艇,用人海战术去碰运气。”
“否则想要靠无线电近炸引信来解决U2,确实是痴心妄想,成功率无限接近于0。”
“但是钱同志,你认为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呢?”
“将引信改成另外一种能够自行锁定U2方位的设备,它可以引导导弹进行变向,不用等U2来到落点,它就会自动锁定并且追上对方”
“对方拐弯它也拐弯,对方俯冲它也俯冲,而且速度比飞机的极限时速更快,最后.”
“boom!”
徐云悠长的声音在钱秉穹的耳中听起来,简直如同魅魔.咳咳,恶魔的低语。
寥寥数语之下。
便令钱秉穹的心脏砰砰跳了起来。
可以锁定对方位置并且变向追击的炮弹.?
真的可能存在这种武器吗?
要知道。
虽然二战中德国的V1导弹号称追踪导弹,但它实际上的体长足足接近八米。
所谓的制导能力,依靠的也只是磁性罗盘而已。
V1导弹需要事先预设好足够的弹道才能顺利发射,并且末端的加速实质上靠的是阻流板开启.
类似的弗里茨-X无线电指令制导炸弹也是如此,依靠的也只是无线电校准罢了。
另外据钱秉穹所知。
目前国际上研究的红外制导也是类似的情况,比如说AIM-9以及AA-2空空导弹等等。
也就是想让导弹变向并不困难,难的是以追击目标为目的的变向。
这年头所有的导弹几乎都离不开人工校准,也就是后世大家熟知的射击诸元。
可眼下徐云却抛出了这么个概念,而且从徐云此前的表现来看,他显然不是个说大话的人。
难道
真的有门?
过了片刻。
钱秉穹深吸一口气,强行平复下心绪,认真对徐云问道:
“韩立同志,你说的这种定位设备是什么原理?能和我介绍介绍吗?”
叶笃正则朝一旁的林钰招了招手,示意她靠上前来。
毕竟涉及到雷达与电磁学的概念,现场这方面造诣最高的“自己人”只有林钰,其他人顶多就是半桶水罢了。
只见徐云很快拿起笔和纸,在纸上写了个公式:
△R=c/2B。
林钰看了一眼,几个字脱口而出:
“高斯脉冲?”
徐云点了点头,肯定道:
“没错,正是高斯脉冲。”
“公式里的B代表信号带宽,带宽越大,分辨力越高。”
接着他又继续写了下去:
f(t)=Ape-(2πt/2α)。
P(f)=Ape-(παf/2)。
林钰也同步给出了两个公式的名称:
“这是.高斯脉冲的时域特性表达式和频域特性表达式?”
徐云下意识又准备打个响指,但想到此前做这个动作时的痛感后,还是乖乖的换成了一根大拇指:
“宾果,从这个公式不难看出,脉冲随着公式里面的α变化而变化。”
“α越小,脉冲宽度越小,频谱宽度越大,进而分辨力也就越高。”
“.”
林钰的目光再次在面前的纸上扫了一会儿,若有所思道:
“我懂了,韩立同志,难道你的想法是.”
“利用某种特殊的脉冲信号来进行目标识别?”
徐云用力点了点头:
“没错,简单来说就是在导弹上安置一个设备,通过发射一个窄脉冲,然后接收由目标散射返回的脉冲信号。”
“设备有一个简易的逻辑判定方式,通过计算发射和接收脉冲之间的时间来测定目标距离。”
“同时由于这种方式是直接在基波上发射基带脉冲信号,这种信号完全不用担心会被U2的无线电干扰器干扰,精准度方面可以不用担心。”
如果不是受限于身体的伤势。
徐云此时其实很想朝钱秉穹他们露出一道如同迈特凯一般灿烂的笑容,然后说一句请务必给个好评哦亲~
没错。
徐云此番拿出来的技术,正是后世军事领域的‘老苏’,也就是超宽带近炸引信技术。
为啥会把它叫做老苏呢?
原因就是这项技术和老苏的名气有些类似。
属于圈内人感觉如雷贯耳,圈外人却有些不明所以的技术。
第一眼看下去。
很多人估摸着还以为这是和拨号上网有关的东西。
说实话。
提起跟踪导弹这个概念,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或许都是另一个术语:
激光制导。
但事实上呢。
激光制导其实非常复杂,而且他真正的运作方式不一定和许多人想象的那样,全凭导弹自己锁定目标飞行。
通俗点讲。
激光制导就好比让导弹走钢丝。
也就是激光照射器先捕捉并跟踪目标,给出目标所在方向的角度信息。
然后经火控计算机控制弹体发射架,以最佳角度发射导弹,使它进入激光波束中。
弹体在飞行过程中。
弹上的激光接收机接收到激光器直接照射到弹上的激光信号,从中处理出制导所需的误差量,并将这个误差量送入弹的控制系统。
接着由控制系统控制弹的飞行方向和姿态,始终保持弹与激光照射光束的重合。
最终将战斗部引导于目标上。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大部分激光的照射器都是在飞机或者地面上,导弹的导引头只接受照射反馈的激光。
这叫做半主动式激光制导。
当然了。
与半主动式激光制导对应主动式激光制导技术,照射器确实安置在导弹身上,由导弹自行控制。
但拥有这类配置的导弹一般都体型巨大,体长动辄十几米的那种。
因此且不说眼下的兔子们能不能研发出激光制导所需要的零部件。
光是成型导弹的体积和质量,就不是平流层飞行器能带上去的.
按照徐云的设计。
那款平流层飞行器顶多就能带上4枚体长两米左右的导弹这长度用炮弹描述应该更加合适。
再多就真没办法了。
因此这次徐云放弃了激光制导,取而代之的则是超宽带近炸引信技术。
超宽带近炸引信技术是近三十年才被提出的一种制导技术,核心就是脉冲测距原理。
它的原理就是徐云所说的那样,根据脉冲信号来校准目标距离和方位。
这种技术所需要的模块也并不多,和气象多普勒雷达有些类似:
主要由发射\接收天线、功放、伪随机码产生器、时钟电路、窄脉冲发生器、采样积分器、信号处理等模块构成。
首先通过伪随机编码器对时钟信号进行编码,以提高系统的抗干扰性能。
然后驱动窄脉冲发生器生成脉冲信号,经过功放由天线辐射出去。
目标接收并返回信号,通过接收天线到达取样积分器。
在发射的时候产生的时钟信号会在同时经过一个延时器——这个延时就确定了固定的探测距离。
接着便会生成一个延时脉冲,介入到取样积分器中。
这个脉冲信号与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对比,从而锁定目标的位置。
在确定目标方位后。
信号处理模块变化改变气动舵面控制,以此来完成炮弹的转向。
整个原理非常简单,也非常好理解。
随后在林钰的协助解释下。
钱秉穹和叶笃正也都先后明白了徐云的大致想法。
过了大概二三十秒。
只见钱秉穹沉吟片刻,眉头微微一皱,继续说道:
“我还有一个问题——韩立同志,按你这样的说法,一米长的炮弹应该容纳不下这些结构才是。”
“毕竟炮弹除了战斗部之外,还需要装载提供它飞行动能的推进剂,质量一般都是以千克为计。”
“如果再加上你说的那些模块,多半会远超炮弹的实际容量吧?”
“如此一来,飞艇真的能把它们带到两三万米以上的高空吗?”
徐云闻言却轻轻摇了摇头,笑着对钱秉穹说道:
“钱同志,恕我直言,你似乎忽略了一个很基础的情况。”
“那就是我们这次的狙击环境可不是地对空,甚至不是标准意义上的空对空,而是”
说着。
徐云用食指比划了一个从上往下的手势:
“一次类似自由落体的‘轰炸’。”
听到徐云的这句话。
钱秉穹微微愣了两秒钟,旋即便忍不住一拍自己的脑袋:
“哎呀呀,你看我这脑子,差点把这事儿给忘了!”
的确。
由于太过关心具体原理的原因,钱秉穹下意识就忽略了另一件事:
飞艇悬浮的位置,要远高于U2侦察机。
也就是落下来的炮弹有很大部分的动能来自自身重力,而不需要像平时发射那样由推进剂提供初始能量。
因此炮弹内部只要存留一些可以转向的燃料,其余空间完全可以腾出来安置超宽带近炸引信!
与此同时。
钱秉穹又忽然意识到了另外一点:
此时此刻。
在徐云解释了容积的问题后。
叶笃正之前提出的三个疑问
已经全部有了理论上完全站得住脚的答案!
想到这里。
饶是钱秉穹曾经主持过诸多重大项目,此时的内心也忍不住涌起了惊涛骇浪。
莫非
他们真的能把U2给打下来?
(本章完)
<a href="http://www.biqizw.com" target="_blank">www.biqizw.com</a> 比奇中文
“驴的顶浆分泌液。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
听到徐云嘴里冒出的这个词。
钱秉穹与叶笃正原本有些凝重的脸上,顿时冒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
顶浆分泌液?
那是啥玩意儿?
过了几秒钟。
钱秉穹先一步回过了神。
只见他轻轻摸了摸下巴,眼中冒出了一丝猜测,对徐云说道:
“韩立同志,你说的难道顶浆分泌液是指驴表皮制成的东西,也就是传统概念里的阿胶?”
在钱秉穹想来。
徐云说的顶浆分泌液,多半就是指阿胶。
只不过因为徐云在欧洲待久了,所以一时半会儿忘了用传统说法表达罢了。
然而徐云却很快摇了摇头,解释道:
“钱同志,你理解错了,我说的东西不是阿胶,而是一种驴体表分泌出来的特殊黏液。”
“这种黏液通过驴的外分泌腺分泌,直白点说应该可以理解成驴的汗液。”
众所周知。
飞艇的囊体材料除了导热性、抗压性、质地轻盈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属性要求。
那就是.
柔韧性.或者说延展性要高。
这个性质从情景上来说并不难理解。
平流层飞艇漂浮的位置,可是在地面上方两三万米甚至更高的高空。
它的内壁可以用气体交换膜降低压力差,而体表则需要承受各种外力和内力的拉扯。
所以没有一定韧性显然是不行的。
后世在这方面的解决方法相对固定,一般是使用复合材料和高分子聚合物材料。
比如说聚酰亚胺薄膜、聚四氟乙烯等等。
毕竟工业水平已经达到那个层次了嘛。
在徐云穿越的那会儿。
国内的平流层飞艇甚至发展到了添加微纳米材料进行优化,并且相当成熟。
但在眼下这个时代,徐云的选择就不多了。
棉织物和尼龙质量显然不过关,麦拉膜现在还在杜邦手里拽得紧紧的,位列禁运品第三页的头一栏。
因此经过思索之后。
徐云忽然想到一个奇妙的好点子:
对了。
可以找这本书的主角驴兄嘛!
别忘了。
在当初的1850副本结束的时候,光环曾经给出过一个止血凝胶的任务奖励。
返回现实后。
徐云将这项技术交给了好基友裘生负责。
结果裘生在某次定量实验中,意外在一簇驴毛上沾了一些没有清洗干净的驴表黏液。
接着裘生便发现.
这些黏液在和苯并喹啉静置一段时间后,会形成一种粘度非常高的胶质物体。
于是裘生又用流变仪进行了纵向粘合力测定,结果发现它的粘度曲线超过了860。(见352章)
这种情况也符合杨焕明院士当初的论文,也就是10.13881/.hljxmsy.2021.02.0100和10.28502/.nkjrb.2014.007254。
至于苯并喹啉嘛.
这玩意儿早在1926年便问世了。
哪怕在眼下这个时代,国内具备生产能力的单位都不下二十家。
因此自然而然的。
徐云便把想法打到了本土驴的黏液.也就是顶浆分泌液上。
只要把顶浆分泌液与苯并喹啉混合静置,调试出裘生当初的那种胶体。
剩下的便是把它制作成固态囊体的问题了——这一步交给国内的化工专家就行,这不算什么特别困难的技术。
诚然。
一头本土驴可以贡献的顶浆分泌液并不多。
但别忘了
巴基斯坦驴‘入侵’国内的时间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离如今还有三十多年呢。
也就是说
目前国内的几乎所有驴,都是标准的本土驴!
根据后世公开的数据。
目前整个221厂内大概有上百头本土驴,不远处的海晏县内本土驴的数量还要更多。
也就是在全力调动的情况下,基地凑个五百头驴应该问题不大。
实在不行还可以从省会调嘛——西海省的工厂很多,各种地方都要用到驴来帮忙。
某种意义上来说。
如今的驴和后世的小轿车差不多常见。
至于怎么生产顶浆分泌液.
开玩笑。
拉磨不就成了么?
反正基地里大家天天都在啃窝窝头,虽然这年头的窝窝头远远没有后世那么精致,但再怎么样肯定少不了杂和面。
因此只要让本土驴们在太阳底下拉磨,保证水分和身体的情况下,想要凑齐顶浆分泌液可实在是太容易了
想到这里。
对面的钱秉穹也大致理解了徐云的想法。
虽然他不清楚徐云所说的情况是否为真。
但这种事情验证起来却很容易,完全可以离开屋子后就找人进行实验——基地内就有不少苯并喹啉。
因此他也没在这方面思考太久,便很快换了个话题,对徐云说道:
“韩立同志,就算你说的飞艇能够生产成功,那么剩下的两个问题呢?”
“也就是如何保证能掌握U2侦察机的具体轨迹,以及保证落下的导弹可以准确命中U2侦察机?”
听闻此言。
叶笃正等人也竖起了耳朵。
不得不承认。
徐云此前有关飞艇的想法确实很诱人,已经顺利将他们的好奇心给勾了起来。
直起了八卦的小耳朵.jpg。
徐云对此也没卖关子,很快竖起了第二根手指,解释道:
“钱同志,咱们还是按照顺序一个个来吧,先聊聊如何掌握U2侦察机的轨迹这个问题”
说着。
徐云便看向了叶笃正,对他说道:
“叶主任,你这个问题其实问的略微有失水准——难道忘了这些天你一直在用的那台设备吗?”
“我这些天一直在用的设备?”
叶笃正微微一怔,回忆了两秒钟才明悟了过来:
“韩立同志,你是说那台气象多普勒雷达?”
徐云点了点头,肯定道:
“没错,就是气象多普勒雷达,它其实就能解决你提到的轨迹问题。”
“毕竟气象多普勒雷达的工作波段很宽,从L波到X波都有——这是为了应对冰风云雨之类的不同情况。”
“但U2拥有的火控雷达波段就要窄很多了,只以C波、X波、Ku波为主。”
“所以我们完全能对雷达波段进行修改,调频成一款人畜无害的探测雷达——U2可不知道咱们的多普勒雷达拥有堪比火控雷达的一维成像能力呢”
说到这里。
徐云不由意味深长的看了眼叶笃正。
其实除了上头那些内容,他还有一些话没办法明说。
也就是.
根据后世解密的诸多资料。
U2为了能够最大程度的拍摄影像资料,整个机体上的设备几乎贫瘠到了极点。
例如U2上压根没有远程通讯设备。
没错。
没有远程通讯设备。
也就是U2在执行任务的途中,完全没能力与起飞的基地进行联络。
这也是为什么原本历史中U2连着在毛熊和兔子境内先后被击落,但海对面一开始都还以为是意外坠机的原因。
又比如.
U2上只装载了三架可以探测火控雷达的侦测雷达,除此以外没有任何其他类型的侦测设备。
也就是说
U2只能检测到火控雷达的特定毫米波,其余哪怕是普通的搜索雷达信号都检测不到。
当然了。
U2这样设计的原因倒确实不是想着坑飞行员。
而是因为这年头的搜索雷达压根达不到火控雷达的三坐标精度,所以U2哪怕被搜索雷达扫到也不会出啥事儿——顶多就是暴露自己飞到某某地区而已。
想要靠着搜索雷达就锁定精确的飞行轨迹,这压根是不可能的事儿。
所以它只要考虑火控雷达的信号就够了,剩下的空间全都可以拿来存放胶卷。
但问题是
眼下随着徐云的出现,气象多普勒雷达这玩意儿提前问世了。
虽然在徐云穿越来的2023年,多普勒原理也被广泛用在了火控雷达领域。
但这部分运用主要在于x波和ku波段,并不代表调整波长后的气象多普勒雷达同样也是火控雷达。
只要把波长调整到1.7厘米之类的区间。
在双波段和一维成像法的协助下,完全能做到披着探测雷达的外表,却拥有火控雷达的精度。
也就是在U2完全没法察觉的时候,顺利掌握住它的飞行轨迹。
按照基地当初组装的零部件投入。
基地内这架气象多普勒雷达的扫描范围最多可以达到500公里,也就是可以掌握40分钟内U2侦察机的精确动向!
更重要的是.
这同样是一种可以在短期内得到实际检验的思路——只要在U2下次飞来的时候试一下就行了。
要是U2临时改变了航向或者提升高度。
那就代表这一招对U2无用,它发现了兔子们的窥视。
但要是U2依旧沿着既定路线飞行
意识到这一点后。
叶笃正的呼吸顿时粗重了几分,目光灼灼的盯着徐云:
“那么韩立同志,我说的第三个问题呢?”
如何保证落下的导弹可以准确命中U2侦察机。
在叶笃正提出的三个问题里。
这其实才是最困难的一个。
要知道。
U2的常规飞行高度在2.2万米,最高时可以拔升到2.5甚至2.7万米。
这代表着平流层飞艇的高度至少要在3万米以上,才不会被U2飞行员通过裸眼视力在视距内观测到。
而U2执行拍照任务的时候,高度一般会降低到1.8万米左右。
也就是在实战阶段。
平流层飞艇与U2的直线高度差,大概率会达到万米以上!
这种高度的导弹追击可不像初高中物理那样计算自由落体就行了,需要考虑到很多非常复杂的情景:
比如说风阻。
比如说不同高度的气压差对导弹产生的细微形变。
又比如说U2的变速甚至变轨。
这就好比你待在魔都中心大厦的最高处,想要丢个粉笔头砸中五百米外路面走来的一个人。
即便你计算的再精准,也会有各种不可抗的情况发生——保不齐人家快到位置的时候路边一个小孩子哇了一声,目标停步看了两秒钟,这谁能算得到?
但另一方面。
徐云既然考虑到了前两种情况,就不可能不意识到这个问题。
换而言之.
徐云或许也有解决之法?
而在叶笃正对面。
“.”
徐云先是沉默了几秒钟,在内心继续校正了一遍接下来的发言,方才慢慢说道:
“叶主任,首先我想诸位问个问题——不知道你们听没听说过一种技术。”
叶笃正看了他一眼:
“什么技术?”
徐云嘴角轻轻一咧:
“无线电近炸引信。”
“无线电近炸引信?”
听到徐云说出的这个词。
叶笃正显得有些迷糊,不过一旁的钱秉穹倒是开口了:
“韩立同志,你说的应该是二战时期海对面发明出来的VT引信?”
徐云点了点头:
“没错。”
上头提及过。
一枚细长的炮弹,想要打中几百到几千米高空中高速飞行的飞机确实非常的困难。
二战时期当过空军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1940年不列颠空战时曾经有过统计。
战场上想要要击中一架飞机,需要发射2500枚左右的炮弹,也就是命中率是万分之四。
这样的概率让飞行员们对地面火炮基本上并不害怕,而地面上的火炮对于飞机也仅仅是驱赶作用。
但在二战中后期,一种特殊的武器出现了。
它就是无线电近炸引信。
这玩意儿的核心原理,其实也是多普勒效应:
也就是给炮弹的弹头安装上一个雷达,当炮弹和飞机的距离减小时,雷达接收到的频率就会越来越高。
当频率高到一定的程度,就说明进入了引爆范围。
这样炮弹就可以自动引爆,造成伤害。
这种无线电近炸引信炮弹成了二战最卖座的武器产品,海对面靠着它赚了足足10亿美刀,曼哈顿计划有一半的经费便源自于此。
所以说做军火是真tmd赚钱
总而言之。
这种武器对于目前主持核研究的钱秉穹而言并不算陌生,至少比叶笃正这种搞气象的要熟悉的多:
“韩立同志,莫非你的意思.是在炮弹前面加上一个无线电近炸引信模块?”
“可是无线电近炸引信的起爆范围有限,除非U2恰好从杀伤区域经过,否则即便上了引信也没用。”
“更何况现如今的战斗机和侦察机上都装有干扰发射机,它会发出同频率但更大功率的无线电波,让导弹误以为自己离目标已经很近并起爆。”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无线电近炸引信都没什么成功的可能性才是。”
徐云闻言点了点头,坦然承认道:
“没错,除非一次性向天上发射数百甚至上千台的平流层飞艇,用人海战术去碰运气。”
“否则想要靠无线电近炸引信来解决U2,确实是痴心妄想,成功率无限接近于0。”
“但是钱同志,你认为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呢?”
“将引信改成另外一种能够自行锁定U2方位的设备,它可以引导导弹进行变向,不用等U2来到落点,它就会自动锁定并且追上对方”
“对方拐弯它也拐弯,对方俯冲它也俯冲,而且速度比飞机的极限时速更快,最后.”
“boom!”
徐云悠长的声音在钱秉穹的耳中听起来,简直如同魅魔.咳咳,恶魔的低语。
寥寥数语之下。
便令钱秉穹的心脏砰砰跳了起来。
可以锁定对方位置并且变向追击的炮弹.?
真的可能存在这种武器吗?
要知道。
虽然二战中德国的V1导弹号称追踪导弹,但它实际上的体长足足接近八米。
所谓的制导能力,依靠的也只是磁性罗盘而已。
V1导弹需要事先预设好足够的弹道才能顺利发射,并且末端的加速实质上靠的是阻流板开启.
类似的弗里茨-X无线电指令制导炸弹也是如此,依靠的也只是无线电校准罢了。
另外据钱秉穹所知。
目前国际上研究的红外制导也是类似的情况,比如说AIM-9以及AA-2空空导弹等等。
也就是想让导弹变向并不困难,难的是以追击目标为目的的变向。
这年头所有的导弹几乎都离不开人工校准,也就是后世大家熟知的射击诸元。
可眼下徐云却抛出了这么个概念,而且从徐云此前的表现来看,他显然不是个说大话的人。
难道
真的有门?
过了片刻。
钱秉穹深吸一口气,强行平复下心绪,认真对徐云问道:
“韩立同志,你说的这种定位设备是什么原理?能和我介绍介绍吗?”
叶笃正则朝一旁的林钰招了招手,示意她靠上前来。
毕竟涉及到雷达与电磁学的概念,现场这方面造诣最高的“自己人”只有林钰,其他人顶多就是半桶水罢了。
只见徐云很快拿起笔和纸,在纸上写了个公式:
△R=c/2B。
林钰看了一眼,几个字脱口而出:
“高斯脉冲?”
徐云点了点头,肯定道:
“没错,正是高斯脉冲。”
“公式里的B代表信号带宽,带宽越大,分辨力越高。”
接着他又继续写了下去:
f(t)=Ape-(2πt/2α)。
P(f)=Ape-(παf/2)。
林钰也同步给出了两个公式的名称:
“这是.高斯脉冲的时域特性表达式和频域特性表达式?”
徐云下意识又准备打个响指,但想到此前做这个动作时的痛感后,还是乖乖的换成了一根大拇指:
“宾果,从这个公式不难看出,脉冲随着公式里面的α变化而变化。”
“α越小,脉冲宽度越小,频谱宽度越大,进而分辨力也就越高。”
“.”
林钰的目光再次在面前的纸上扫了一会儿,若有所思道:
“我懂了,韩立同志,难道你的想法是.”
“利用某种特殊的脉冲信号来进行目标识别?”
徐云用力点了点头:
“没错,简单来说就是在导弹上安置一个设备,通过发射一个窄脉冲,然后接收由目标散射返回的脉冲信号。”
“设备有一个简易的逻辑判定方式,通过计算发射和接收脉冲之间的时间来测定目标距离。”
“同时由于这种方式是直接在基波上发射基带脉冲信号,这种信号完全不用担心会被U2的无线电干扰器干扰,精准度方面可以不用担心。”
如果不是受限于身体的伤势。
徐云此时其实很想朝钱秉穹他们露出一道如同迈特凯一般灿烂的笑容,然后说一句请务必给个好评哦亲~
没错。
徐云此番拿出来的技术,正是后世军事领域的‘老苏’,也就是超宽带近炸引信技术。
为啥会把它叫做老苏呢?
原因就是这项技术和老苏的名气有些类似。
属于圈内人感觉如雷贯耳,圈外人却有些不明所以的技术。
第一眼看下去。
很多人估摸着还以为这是和拨号上网有关的东西。
说实话。
提起跟踪导弹这个概念,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或许都是另一个术语:
激光制导。
但事实上呢。
激光制导其实非常复杂,而且他真正的运作方式不一定和许多人想象的那样,全凭导弹自己锁定目标飞行。
通俗点讲。
激光制导就好比让导弹走钢丝。
也就是激光照射器先捕捉并跟踪目标,给出目标所在方向的角度信息。
然后经火控计算机控制弹体发射架,以最佳角度发射导弹,使它进入激光波束中。
弹体在飞行过程中。
弹上的激光接收机接收到激光器直接照射到弹上的激光信号,从中处理出制导所需的误差量,并将这个误差量送入弹的控制系统。
接着由控制系统控制弹的飞行方向和姿态,始终保持弹与激光照射光束的重合。
最终将战斗部引导于目标上。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大部分激光的照射器都是在飞机或者地面上,导弹的导引头只接受照射反馈的激光。
这叫做半主动式激光制导。
当然了。
与半主动式激光制导对应主动式激光制导技术,照射器确实安置在导弹身上,由导弹自行控制。
但拥有这类配置的导弹一般都体型巨大,体长动辄十几米的那种。
因此且不说眼下的兔子们能不能研发出激光制导所需要的零部件。
光是成型导弹的体积和质量,就不是平流层飞行器能带上去的.
按照徐云的设计。
那款平流层飞行器顶多就能带上4枚体长两米左右的导弹这长度用炮弹描述应该更加合适。
再多就真没办法了。
因此这次徐云放弃了激光制导,取而代之的则是超宽带近炸引信技术。
超宽带近炸引信技术是近三十年才被提出的一种制导技术,核心就是脉冲测距原理。
它的原理就是徐云所说的那样,根据脉冲信号来校准目标距离和方位。
这种技术所需要的模块也并不多,和气象多普勒雷达有些类似:
主要由发射\接收天线、功放、伪随机码产生器、时钟电路、窄脉冲发生器、采样积分器、信号处理等模块构成。
首先通过伪随机编码器对时钟信号进行编码,以提高系统的抗干扰性能。
然后驱动窄脉冲发生器生成脉冲信号,经过功放由天线辐射出去。
目标接收并返回信号,通过接收天线到达取样积分器。
在发射的时候产生的时钟信号会在同时经过一个延时器——这个延时就确定了固定的探测距离。
接着便会生成一个延时脉冲,介入到取样积分器中。
这个脉冲信号与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对比,从而锁定目标的位置。
在确定目标方位后。
信号处理模块变化改变气动舵面控制,以此来完成炮弹的转向。
整个原理非常简单,也非常好理解。
随后在林钰的协助解释下。
钱秉穹和叶笃正也都先后明白了徐云的大致想法。
过了大概二三十秒。
只见钱秉穹沉吟片刻,眉头微微一皱,继续说道:
“我还有一个问题——韩立同志,按你这样的说法,一米长的炮弹应该容纳不下这些结构才是。”
“毕竟炮弹除了战斗部之外,还需要装载提供它飞行动能的推进剂,质量一般都是以千克为计。”
“如果再加上你说的那些模块,多半会远超炮弹的实际容量吧?”
“如此一来,飞艇真的能把它们带到两三万米以上的高空吗?”
徐云闻言却轻轻摇了摇头,笑着对钱秉穹说道:
“钱同志,恕我直言,你似乎忽略了一个很基础的情况。”
“那就是我们这次的狙击环境可不是地对空,甚至不是标准意义上的空对空,而是”
说着。
徐云用食指比划了一个从上往下的手势:
“一次类似自由落体的‘轰炸’。”
听到徐云的这句话。
钱秉穹微微愣了两秒钟,旋即便忍不住一拍自己的脑袋:
“哎呀呀,你看我这脑子,差点把这事儿给忘了!”
的确。
由于太过关心具体原理的原因,钱秉穹下意识就忽略了另一件事:
飞艇悬浮的位置,要远高于U2侦察机。
也就是落下来的炮弹有很大部分的动能来自自身重力,而不需要像平时发射那样由推进剂提供初始能量。
因此炮弹内部只要存留一些可以转向的燃料,其余空间完全可以腾出来安置超宽带近炸引信!
与此同时。
钱秉穹又忽然意识到了另外一点:
此时此刻。
在徐云解释了容积的问题后。
叶笃正之前提出的三个疑问
已经全部有了理论上完全站得住脚的答案!
想到这里。
饶是钱秉穹曾经主持过诸多重大项目,此时的内心也忍不住涌起了惊涛骇浪。
莫非
他们真的能把U2给打下来?
(本章完)
<a href="http://www.biqizw.com" target="_blank">www.biqizw.com</a> 比奇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