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又值夜风凉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武林中文网 www.wl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大明的后宫,此时披白挂孝四顾萧瑟,夏日的花红柳绿中处处透着凄凉。
皇帝驾崩的第二天,礼部上奏,按祖训,所有妃嫔殉葬。三十八名妃嫔包括代王生母郭惠妃,齐王生母定妃等,全部殉葬。
孙贵妃本来也不能免,王直在祖训录的角落里找到一条“贵妃,例不当殉”,奏明朱允炆,又和礼部尚书郑谨讨论争辩,孙贵妃才得以幸免。
殉葬是中国古代一项残忍的制度,即用人或器物或牲畜陪葬死者,以保证死者亡魂的冥福。活人殉葬在最早的殷商周时代就很盛行,特别是君王死后会把生前享用的一切包括美妻艳妾甚至仆从幸臣,都送到坟墓中陪伴。之后的秦汉的各代王朝时废时启,元朝时成吉思汗,蒙兀等都仍有大量活人殉葬。
大明建国后朱元璋延续了这一制度,主要是为了严管后宫防止外戚势力,殉葬定为所有妃嫔不涉及大臣。所以也有后世人戏谑明太祖,何必生前费力杀尽功臣元勋,只要改一下殉葬制度,所有大臣殉葬多简单?
而且在当时的道德观中,殉主是件光荣的事情,福及家人亲眷。这个残暴的习俗在明初延续了几代,直到明英宗才废除。
朱允炆缓步走往月华宫。一路行来,四处传来哭泣声。妃嫔殉葬,跟随的贴身宫女也多不能幸免,“自愿”殉主的是大多数,牵涉到后宫几百上千人。
朱允炆听见哭声阵阵不由皱了皱眉,但是祖训和宫制如此,也无可奈何,只能抚恤善待这些妃嫔宫女的家人了。
进了月华宫,太皇太妃即原孙贵妃,太后吕氏,皇后马淑仪和宁国大长公主都在。几个人的封号是昨日才册封的,毫无悬念也无人反对。
马淑仪和宁国大长公主见朱允炆进来,连忙跪下迎接,太皇太妃和太后吕氏也微微颔首。朱允炆上前拜见过,坐在一旁,寒暄了几句。
吕氏此时身为太后,已是后宫之首,孀居冷清多年一朝大权在握,颇有扬眉吐气的爽利。见朱允炆特意到月华宫而不是自己住的坤宁宫,心中有些不快,淡淡问道:“陛下今日如何有暇到宫里来?”
朱允炆恭敬答道:“特来给皇祖母和母后请安”。
太皇太妃和吕氏对视一眼,吕太后忍不住,说道:“陛下连日辛苦,听说昨天百忙之中还去了宗人府?”
朱允炆是悄悄跑去看莲花的,虽然没有故意隐瞒,但也没想到这么快太后就知道了。不禁愣了愣,旋即答道:“是。孩儿去看了李才人”。
吕太后哼了一声,宁国大长公主已经嘴快说道:“身犯重罪,她早不是才人了!”马淑仪拉了拉宁国大长公主的衣袖,朱如画住了口。
朱允炆一愣,望向太后。
太后冷冷地道:“不错。哀家已经决定,将她废为庶人。如此滔天大罪这样便宜她,真是天恩浩荡!”
朱允炆皱眉道:“母后!皇祖父都说她是好孩子,这次显然是有人陷害,乃是一石二鸟的毒计。”望向太皇太妃:“皇祖母在现场,可曾发现什么?”
太皇太妃此次侥幸逃过殉葬,对朱允炆和王直心存感激,温言道:“陛下!哀家也不相信李才人会做这种事。”顿了顿见太后正盯着自己,接着说道:“不过当时药盅在她手上,药里确实有毒。”
朱允炆眉头紧锁问道:“那皇祖母进去时还有什么人在?”
太皇太妃回想着答道:“哀家和郭惠妃一起到的乾清宫,当时只有四个小太监站在四角,榻前没有人。这四个小太监当时就锁起来了,王直带人前日审了,没问出什么”。说着转向太后:“太后今日派人问得如何?”
太皇太妃这话也是告诉朱允炆,太后现在是后宫之首,以后都是太后做主了。
吕太后厉声道:“宫中投毒这种事都有!可是大谋逆!必须查个水落石出!今天是没问出什么,哀家已经让王直把这四个小太监的家里人找来,和他们家人一起拷问,不信问不出来!”侧头又看着朱允炆道:“你别护着那番邦公主!人证物证都在,她如何脱得了干系?”
朱允炆解释道:“宜宁是有不对,不该擅自离开乾清宫。不过当时国师圆寂……”心中忽然一动,国师圆寂莲花怎么会知道?奉天殿虽然在乾清宫旁边不远,可是没有人特意去叫她的话,她是不会知道的。是谁,特意去叫她?
太后道:“她一个东宫才人,和国师走那么近本来就不该。”见朱允炆神色不以为然,不由得气:“女子只该以贞静为首,她却忙着又是念经又是作诗,一个番邦来的,还真当自己是才女不成?”
朱允炆叫道:“母后!”
马淑仪打圆场:“母后,李才人做那些是太祖的圣意,孝敬皇祖父也是应该的”。
太皇太妃默默地往后缩了缩身体,宁国大长公主看着三人争执,目光中掩饰不住地兴奋。
吕太后寒着脸道:“哀家心意已决,不必多言”。
朱允炆面色发白,望着太后缓缓说道:“母后即使贬李才人为庶人,孩儿也永远当她是妻子”,望了眼皇后说道:“和淑仪一样”。
太后见儿子如此顶撞自己,在自己刚执掌后宫的时候,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指着朱允炆气道“你!”,说不出话来。
马淑仪急忙奔到太后身旁,抚背顺气,好一会儿才见吕氏好了些,马淑仪柔声道:“母后,李才人是朝鲜的公主,陛下也是为了两邦之交,为了大明边境着想。母后别气了”。
吕太后和马淑仪这个媳妇一向感情深厚,又和皇帝闹僵,正好这有了个台阶下,缓缓道:“哀家不懂什么两邦外交。后宫之事,唯宫规祖训是从。如果这么大罪都不贬,以后岂不是乱套了?”
朱允炆不再多说,起身告退,心里颇有些懊恼。自己是急糊涂了,这么大的理由都想不起来,不由得看了眼马淑仪。皇后却不看朱允炆,只低着头给太后轻轻敲着背。
朱允炆回到乾清宫,景物依旧,祖父却已经不在,不由得又是几分伤感。王直正等候在外间,见他回来,欲言又止。
朱允炆屏退左右,问王直道:“公公查得如何?”
王直恭敬地道:“禀陛下,乾清宫那四个小太监审了又审,委实问不出什么。臣猜测着这四个应该的确不知情”。
朱允炆点了点头:“奉先殿里的那些呢?”
王直道:“陛下英明,臣也想到了这一点。臣把当时在奉先殿里的十七个小太监都锁了,下午带到宗人府给李才人指认了”。
朱允炆精神一振:“哦?如何?”
王直面色不变:“李才人看了几遍,认不出是哪一个”。顿了顿道:“一来说是报信的小太监是隔着门帘喊了就跑的,二来李才人乍听国师噩耗,心里慌张怕也是有的。”朱允炆皱了皱眉,沉思不语。
王直等了一会儿,上前一步道:“陛下!此贼有备而来,图谋甚大。留在宫里,定会再生事端,怕是对陛下,对太后皇后都是危险。”
朱允炆一震:“你的意思是?”
王直淡淡地道:“宁可错杀一百,不可冒此风险。一时之仁,将置后宫于危险之中”。朱允炆生性仁厚,毕生的理想就是以仁治国,不由得好生踌躇。
王直劝道:“陛下!想想太子和原怀王!幼儿最易成为目标。”见皇帝动容,接着说道:“万一有何不妥,李才人知道是因她而起,定会一生内疚。”
朱允炆沉吟半晌,终于道:“赐他们殉葬太祖吧”。一样是死,由死罪换为赏赐殉主,算是折中的办法。朱允炆看了看王直又补充道:“不要告诉李才人”。
王直答应着:“ 陛下圣明!如此除恶务尽,宫里方得太平”。
真的吗?以后就太平了吗?
朱允炆换个话题道:“朕欲修一部《太祖实录》,记录太祖一生丰功伟业,伴伴侍奉皇祖父多年,有何建议否?”
王直恭敬地答道:“陛下英明!此举既可缅怀太祖,又可警醒后世子孙,更可彰我大明建世之艰辛文武之忠义。实乃一举多得”。
朱允炆有些兴奋:“不错,太祖时期的文臣武将都记录进去更好,可以修为另一部史记”。
王直问道:“陛下可有合适史官人选?”
朱允炆沉吟道:“朕希望这本实录事直文简,理明义彰。朝臣推荐江西处士杨士奇,说是个纂经的人才”。
王直道:“这个名字倒耳生得紧,陛下不妨先让他去翰林院,让吏部再多加考核”。 结果就是这个名字,日后成为明朝历史上最著名的贤相之一,历五朝,在内阁四十余年,此是后话。而《明太祖实录》凡三修,前后编纂四十八年,记录了明朝洪武建文两朝事迹,成为后世研究明朝典制和历史人物的最主要史料。
朱允炆点了点头:“不错。《太祖实录》编纂中,尚要请伴伴多多回忆皇祖父生平事迹,充实史料”。
王直躬身道:“老臣自当效力”。
王直出了乾清宫,夜风拂面,微微有些凉意。四周巍峨的宫殿,在夜色中峥嵘嶙峋。一阵阵哭泣声隐隐约约地飘荡,仔细听时,又没有了声息。花木树枝摇动,一时有些阴气森森。王直脑中忽然涌上强烈的不详之感,急忙自己挥了挥手,匆匆而去。
****************
洪武三十一年六月,新帝朱允炆正式登基,继承大统,为大明王朝的第二代皇帝。即位诏曰:“夙夜祇惧,思所以克相上帝,以无忝皇祖之大命,永为宽猛之谊,诞布维新之政。以明年为建文元年。大赦天下。德维善政,政在养民,当遵先圣之言,斯致雍照之盛,百弼卿士,体朕之怀”。
宣诏天下,确定自第二年起启用新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因庙号惠宗,也称“明惠宗”或“明惠帝”。
大明的后宫,此时披白挂孝四顾萧瑟,夏日的花红柳绿中处处透着凄凉。
皇帝驾崩的第二天,礼部上奏,按祖训,所有妃嫔殉葬。三十八名妃嫔包括代王生母郭惠妃,齐王生母定妃等,全部殉葬。
孙贵妃本来也不能免,王直在祖训录的角落里找到一条“贵妃,例不当殉”,奏明朱允炆,又和礼部尚书郑谨讨论争辩,孙贵妃才得以幸免。
殉葬是中国古代一项残忍的制度,即用人或器物或牲畜陪葬死者,以保证死者亡魂的冥福。活人殉葬在最早的殷商周时代就很盛行,特别是君王死后会把生前享用的一切包括美妻艳妾甚至仆从幸臣,都送到坟墓中陪伴。之后的秦汉的各代王朝时废时启,元朝时成吉思汗,蒙兀等都仍有大量活人殉葬。
大明建国后朱元璋延续了这一制度,主要是为了严管后宫防止外戚势力,殉葬定为所有妃嫔不涉及大臣。所以也有后世人戏谑明太祖,何必生前费力杀尽功臣元勋,只要改一下殉葬制度,所有大臣殉葬多简单?
而且在当时的道德观中,殉主是件光荣的事情,福及家人亲眷。这个残暴的习俗在明初延续了几代,直到明英宗才废除。
朱允炆缓步走往月华宫。一路行来,四处传来哭泣声。妃嫔殉葬,跟随的贴身宫女也多不能幸免,“自愿”殉主的是大多数,牵涉到后宫几百上千人。
朱允炆听见哭声阵阵不由皱了皱眉,但是祖训和宫制如此,也无可奈何,只能抚恤善待这些妃嫔宫女的家人了。
进了月华宫,太皇太妃即原孙贵妃,太后吕氏,皇后马淑仪和宁国大长公主都在。几个人的封号是昨日才册封的,毫无悬念也无人反对。
马淑仪和宁国大长公主见朱允炆进来,连忙跪下迎接,太皇太妃和太后吕氏也微微颔首。朱允炆上前拜见过,坐在一旁,寒暄了几句。
吕氏此时身为太后,已是后宫之首,孀居冷清多年一朝大权在握,颇有扬眉吐气的爽利。见朱允炆特意到月华宫而不是自己住的坤宁宫,心中有些不快,淡淡问道:“陛下今日如何有暇到宫里来?”
朱允炆恭敬答道:“特来给皇祖母和母后请安”。
太皇太妃和吕氏对视一眼,吕太后忍不住,说道:“陛下连日辛苦,听说昨天百忙之中还去了宗人府?”
朱允炆是悄悄跑去看莲花的,虽然没有故意隐瞒,但也没想到这么快太后就知道了。不禁愣了愣,旋即答道:“是。孩儿去看了李才人”。
吕太后哼了一声,宁国大长公主已经嘴快说道:“身犯重罪,她早不是才人了!”马淑仪拉了拉宁国大长公主的衣袖,朱如画住了口。
朱允炆一愣,望向太后。
太后冷冷地道:“不错。哀家已经决定,将她废为庶人。如此滔天大罪这样便宜她,真是天恩浩荡!”
朱允炆皱眉道:“母后!皇祖父都说她是好孩子,这次显然是有人陷害,乃是一石二鸟的毒计。”望向太皇太妃:“皇祖母在现场,可曾发现什么?”
太皇太妃此次侥幸逃过殉葬,对朱允炆和王直心存感激,温言道:“陛下!哀家也不相信李才人会做这种事。”顿了顿见太后正盯着自己,接着说道:“不过当时药盅在她手上,药里确实有毒。”
朱允炆眉头紧锁问道:“那皇祖母进去时还有什么人在?”
太皇太妃回想着答道:“哀家和郭惠妃一起到的乾清宫,当时只有四个小太监站在四角,榻前没有人。这四个小太监当时就锁起来了,王直带人前日审了,没问出什么”。说着转向太后:“太后今日派人问得如何?”
太皇太妃这话也是告诉朱允炆,太后现在是后宫之首,以后都是太后做主了。
吕太后厉声道:“宫中投毒这种事都有!可是大谋逆!必须查个水落石出!今天是没问出什么,哀家已经让王直把这四个小太监的家里人找来,和他们家人一起拷问,不信问不出来!”侧头又看着朱允炆道:“你别护着那番邦公主!人证物证都在,她如何脱得了干系?”
朱允炆解释道:“宜宁是有不对,不该擅自离开乾清宫。不过当时国师圆寂……”心中忽然一动,国师圆寂莲花怎么会知道?奉天殿虽然在乾清宫旁边不远,可是没有人特意去叫她的话,她是不会知道的。是谁,特意去叫她?
太后道:“她一个东宫才人,和国师走那么近本来就不该。”见朱允炆神色不以为然,不由得气:“女子只该以贞静为首,她却忙着又是念经又是作诗,一个番邦来的,还真当自己是才女不成?”
朱允炆叫道:“母后!”
马淑仪打圆场:“母后,李才人做那些是太祖的圣意,孝敬皇祖父也是应该的”。
太皇太妃默默地往后缩了缩身体,宁国大长公主看着三人争执,目光中掩饰不住地兴奋。
吕太后寒着脸道:“哀家心意已决,不必多言”。
朱允炆面色发白,望着太后缓缓说道:“母后即使贬李才人为庶人,孩儿也永远当她是妻子”,望了眼皇后说道:“和淑仪一样”。
太后见儿子如此顶撞自己,在自己刚执掌后宫的时候,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指着朱允炆气道“你!”,说不出话来。
马淑仪急忙奔到太后身旁,抚背顺气,好一会儿才见吕氏好了些,马淑仪柔声道:“母后,李才人是朝鲜的公主,陛下也是为了两邦之交,为了大明边境着想。母后别气了”。
吕太后和马淑仪这个媳妇一向感情深厚,又和皇帝闹僵,正好这有了个台阶下,缓缓道:“哀家不懂什么两邦外交。后宫之事,唯宫规祖训是从。如果这么大罪都不贬,以后岂不是乱套了?”
朱允炆不再多说,起身告退,心里颇有些懊恼。自己是急糊涂了,这么大的理由都想不起来,不由得看了眼马淑仪。皇后却不看朱允炆,只低着头给太后轻轻敲着背。
朱允炆回到乾清宫,景物依旧,祖父却已经不在,不由得又是几分伤感。王直正等候在外间,见他回来,欲言又止。
朱允炆屏退左右,问王直道:“公公查得如何?”
王直恭敬地道:“禀陛下,乾清宫那四个小太监审了又审,委实问不出什么。臣猜测着这四个应该的确不知情”。
朱允炆点了点头:“奉先殿里的那些呢?”
王直道:“陛下英明,臣也想到了这一点。臣把当时在奉先殿里的十七个小太监都锁了,下午带到宗人府给李才人指认了”。
朱允炆精神一振:“哦?如何?”
王直面色不变:“李才人看了几遍,认不出是哪一个”。顿了顿道:“一来说是报信的小太监是隔着门帘喊了就跑的,二来李才人乍听国师噩耗,心里慌张怕也是有的。”朱允炆皱了皱眉,沉思不语。
王直等了一会儿,上前一步道:“陛下!此贼有备而来,图谋甚大。留在宫里,定会再生事端,怕是对陛下,对太后皇后都是危险。”
朱允炆一震:“你的意思是?”
王直淡淡地道:“宁可错杀一百,不可冒此风险。一时之仁,将置后宫于危险之中”。朱允炆生性仁厚,毕生的理想就是以仁治国,不由得好生踌躇。
王直劝道:“陛下!想想太子和原怀王!幼儿最易成为目标。”见皇帝动容,接着说道:“万一有何不妥,李才人知道是因她而起,定会一生内疚。”
朱允炆沉吟半晌,终于道:“赐他们殉葬太祖吧”。一样是死,由死罪换为赏赐殉主,算是折中的办法。朱允炆看了看王直又补充道:“不要告诉李才人”。
王直答应着:“ 陛下圣明!如此除恶务尽,宫里方得太平”。
真的吗?以后就太平了吗?
朱允炆换个话题道:“朕欲修一部《太祖实录》,记录太祖一生丰功伟业,伴伴侍奉皇祖父多年,有何建议否?”
王直恭敬地答道:“陛下英明!此举既可缅怀太祖,又可警醒后世子孙,更可彰我大明建世之艰辛文武之忠义。实乃一举多得”。
朱允炆有些兴奋:“不错,太祖时期的文臣武将都记录进去更好,可以修为另一部史记”。
王直问道:“陛下可有合适史官人选?”
朱允炆沉吟道:“朕希望这本实录事直文简,理明义彰。朝臣推荐江西处士杨士奇,说是个纂经的人才”。
王直道:“这个名字倒耳生得紧,陛下不妨先让他去翰林院,让吏部再多加考核”。 结果就是这个名字,日后成为明朝历史上最著名的贤相之一,历五朝,在内阁四十余年,此是后话。而《明太祖实录》凡三修,前后编纂四十八年,记录了明朝洪武建文两朝事迹,成为后世研究明朝典制和历史人物的最主要史料。
朱允炆点了点头:“不错。《太祖实录》编纂中,尚要请伴伴多多回忆皇祖父生平事迹,充实史料”。
王直躬身道:“老臣自当效力”。
王直出了乾清宫,夜风拂面,微微有些凉意。四周巍峨的宫殿,在夜色中峥嵘嶙峋。一阵阵哭泣声隐隐约约地飘荡,仔细听时,又没有了声息。花木树枝摇动,一时有些阴气森森。王直脑中忽然涌上强烈的不详之感,急忙自己挥了挥手,匆匆而去。
****************
洪武三十一年六月,新帝朱允炆正式登基,继承大统,为大明王朝的第二代皇帝。即位诏曰:“夙夜祇惧,思所以克相上帝,以无忝皇祖之大命,永为宽猛之谊,诞布维新之政。以明年为建文元年。大赦天下。德维善政,政在养民,当遵先圣之言,斯致雍照之盛,百弼卿士,体朕之怀”。
宣诏天下,确定自第二年起启用新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因庙号惠宗,也称“明惠宗”或“明惠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