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零 芭蕉心尽展新枝(二)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武林中文网 www.wl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吴甡并不赞成皇太子从秦晋大规模移民。当年高皇帝大规模从山西洪洞县移民河南,兄弟不同村,家老不通信,致使许多人家再也续不上族谱。这做法在民间引起的反响很大,至今还了流传着朱皇帝三屠怀庆府之类抹黑之事。
而且现在的移民跟高皇帝那时候又不一样。
不可否认高皇帝是站在贫农一边皇帝,在华夏三千年信史中也算罕见。他的移民还在乎移民的人身健康和财产保全,并不是掠夺式移民。眼下沿途粮食补给都还没安排好,皇太子就如此匆忙地要求大规模移民,其实就是东虏一般的掠夺人口。最终带到山东的或许仍能有数十万口,但沿途死者十之七八,哀怨遍野……这和草菅人命又有什么不同?
吴甡缓步走出秦王府,心中却感叹时局之坏,竟然将一个天性老成的皇太子逼得如此急切浮躁。他转念一想,又担心山东残破之深恐怕超过了自己的想象。如果没有足够人口,真能立足脚跟么?就像当年诸葛亮给刘备的隆中策,以取荆州为重,却没想过刘备是否能够守住那块四战之地。
——莫若入蜀?
吴甡迈出秦王府门槛,脑中闪过一个念头,竟被自己吓出了一身冷汗:这是偏安之举啊!难道自己也对当下的时局没有了信心?
“吴老先生。”门厅有人躬礼叫道。
吴甡这才发现自己想得太过投入,竟然没看到有人等着。他站稳脚步,抬眼望去,倒也认识,只是没说过话罢了。
“下官秦府长史章尚絅,见过老先生。”章尚絅行礼道。
“不敢。”吴甡回了一礼:“长史有何见教?”
章尚絅上前一步。拜道:“求先生救救秦王。”
吴甡失笑道:“长史何出此言?秦王莫非有了急症?老夫虽然略通医理,却也不是圣手名医啊。”
“下官怕秦王不日便要暴病了。”章尚絅面带戚色:“东宫求贤若渴,求人若渴,求财也若渴,秦王麾下一无忠勇之士为之仗胆,二无材力之士拱卫身侧。却偏偏坐拥三秦之宝,财货盈库,这岂不是自取灭亡之道么?”
这已经是明摆着说皇太子殿下要谋财害命!
若是换了东宫系武将听了,恐怕连最老臣的萧陌都会当即拔刀相向,谁都保不住这个章尚絅。
好在他面对的是玩转官场的吴甡吴阁老。
吴甡笑道:“适才已经见了长史的忠义,如今又让老夫见了先生的直率。以长史之见,老夫又能做些什么?”
章尚絅原本就是个不会弯弯绕的人,见吴甡这么问,只以为吴阁老答应了他的请求。他一心忠贞。看别人自然也是如此,想来这也是减轻太子的罪过,吴阁老身为臣下岂有袖手旁观之理?
“请太子略取其半,则可保全亲亲之礼。”章尚絅天真道。
吴甡咧嘴微笑:“是秦王的意思?”
“下官定会再去劝谏秦王。”章尚絅道。
吴甡微微摇头:“长史,这个顺序有差。万一我去与皇太子说了,殿下也首肯了,秦王却不肯,这如何是好?”
章尚絅一愣。皱眉点头,表示的确棘手。
“不如这样。你先去劝秦大王收拾细软,随殿下一同入京避祸。到了京师,也不用一半,只是少许给殿下一些军资,不就没事了。”吴甡笑道。
章尚絅想想也有道理,秦王入京是大事。又是跟着太子人马走,万一有个闪失,皇太子定然逃不干系。等到了京中,秦王自然能见当今天子,他还是族中长辈。岂会被皇太子欺压?这位长史惟独不知道,在东宫的时间表的来年三月有一桩太子一直挂怀的大事。既然能让太子挂怀到寝食不安的程度,那事肯定大得让天下震动。
到那时,又有谁会去关心一个藩王?
看着章尚絅欣然满意的神情,吴甡心中暗笑:这章尚絅忠勇直率,果然是个好长史。可惜于权谋一道浑然没有警惕,就连被卖了都要替人数钱。只要你们打好了包,最后运到哪里可就不是秦王说了算的。
……
“梅村兄!梅村兄!”侯方域回到住所,从满是酒臭味的被窝里将吴伟业扯了出来。他看着这个昔日的大哥、楷模、榜样堕落成了这般模样,心中不由一阵不耐烦。然而他自知非吴伟业帮忙,自己才能有出头的机会,只得忍着熏人欲呕的臭气将吴伟业扶坐起来。
“何事啊?扰人清梦……”吴伟业喃喃道,酒气上涌,烧得心肺一片火燎:“水,给我水。”
侯方域见吴梅村身边伺候的书童都不知道去了哪里,只得亲自动手给他倒了一杯凉水,送到他面前。
吴伟业接过便喝,登时被冰得舌头僵直,浑身上下打了个冷颤,登时清醒过来:“朝宗有何事?”
“是梅村兄的大事!”侯方域退开一步,见吴伟业瑟瑟发抖,方才注意到屋里没有点火盆。他先顿了顿,问道:“梅村兄身边服侍的人呢?哪里偷懒去了?”
吴伟业摇了摇头:“被我打发走了。”他旋即抬起头,双眼迸发出一股期盼:“你说的大事……是太子召见我么?”说着就要从床上跳下来。
侯方域怕他冻病了不好利用,连忙上前用被子裹住他,道:“虽不中,亦不远矣。”吴伟业失望之中带着茫然,只是等侯方域说下去。侯方域又道:“适才我从府衙出来,被张知府叫住,让我写一篇关学大概,是太子殿下后日祭拜张子要用的。我想,我的古文远不如梅村兄,于圣学之道也不如梅村兄,何不以梅村兄的大作进呈?若是得太子夸赞,我正好表明正主,还功于兄;若是太子看了不如意,反正我也只是个小小书办,便担当下来又如何!大不了将我也逐出去罢。”
吴伟业听他说得如此慷慨激昂,心中感动,从被窝中一跃而起,道:“多承兄弟挂念了!”他被屋里的冷气一激,旋即又清醒了几分,为难道:“朝宗,我师承西铭先生,是道南一脉,于关学却没什么了悟啊。”
西铭便是张溥的号。
张溥统合数个文社,成立复社,对外宣称“吾以嗣东林也”,分明以东林继承人自居。既然要继承东林的政治资源,自然也不能背弃东林的学术主张。
世人以党争而知东林,真正的东林学派却是始建于北宋。
福建将乐人杨时即于政和元年在无锡创立了东林书院,并长期居此讲学。杨时字龟山,正是程门立雪的那位,乃程颢、程颐兄弟的嫡传高足。二程对杨时都非常器重,一次杨时南归,程颢亲自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这句话成为了杨时一脉的名号,称为理学道南系。
东林书院创于杨时,复兴于顾宪成。重修之后的东林书院中有一“道南祠”,计分大门、前堂、享堂三部分。
享堂三楹。内中设五张几案,正中供奉杨时神像,左右四龛内奉配宋、元、明三代诸贤神位。内悬匾高悬:“伊洛正宗”。故而东林大凡举行会讲,主讲者都要依例率领各地前来参加讲学的学者,整肃衣冠,至道南祠向杨时神像行四拜礼,然后才入座讲学。春秋公祭也是如此,一丝不能怠慢。
作为这“伊洛正宗”道南系的传人,吴伟业从头到尾都是理学门徒。他跟风了解过心学,但从未上溯过关学。即便对于二程而言,关学也不过是洛学的踏脚石,何况朱熹之后的理学门人,谁会去看那么遥远的往事。
何况有些事不能较真,若是真的去钻研一番关学,赫然发现继承唐儒韩愈道统的竟然是张载一脉,这情何以堪啊?
“你是榜眼尤且知之不详,以皇太子尚在冲龄,如何能够领悟关学奥妙?”侯方域不以为然道:“且放开写,这事有功无过,梅村兄的功名前途,可就全在这篇文字里了。”
吴梅村披衣而起,绕地三匝,道:“且容我想想。”
侯方域托起衣袖,亲自走到桌案前铺纸研墨,道:“以我愚见,太子是个重实事不重虚论的人。既然点了关学的题目,张子四句教是肯定要的;于无疑处起疑也是要的……”
“噤声!”吴伟业突然暴喝一声,健步走到案前,抓笔舔墨,清丽的蝇头小楷顿时从笔尖上流淌而出。
侯方域心中好奇,暗道:莫非这醉厮刚才哄我,其实早就对关学颇有研究不成?否则怎么顷刻间笔下能得百千言?他凑过头去,细细读了下来。初时只觉得用字凝练沉重,写这关学梗概果然远胜自己的华丽飘逸,更像是西北大汉的手笔。后来越读越是心惊,同样的四句教,起疑论,乃至民胞物与,怎么细解起来就能如此深入浅出,发人深省!
正当侯方域钦佩不已时,吴伟业突然停下了笔,很认真地看着侯方域,道:“张子不能见理在气先,终难成大道。皇太子为何独独要拜祭张子?”
侯方域顿时牙龈发痒,恨不得将这篇已经写了八成的上佳之作抢走,哪里还有心思跟吴伟业分辨“理”、“气”先后的问题。RS
吴甡并不赞成皇太子从秦晋大规模移民。当年高皇帝大规模从山西洪洞县移民河南,兄弟不同村,家老不通信,致使许多人家再也续不上族谱。这做法在民间引起的反响很大,至今还了流传着朱皇帝三屠怀庆府之类抹黑之事。
而且现在的移民跟高皇帝那时候又不一样。
不可否认高皇帝是站在贫农一边皇帝,在华夏三千年信史中也算罕见。他的移民还在乎移民的人身健康和财产保全,并不是掠夺式移民。眼下沿途粮食补给都还没安排好,皇太子就如此匆忙地要求大规模移民,其实就是东虏一般的掠夺人口。最终带到山东的或许仍能有数十万口,但沿途死者十之七八,哀怨遍野……这和草菅人命又有什么不同?
吴甡缓步走出秦王府,心中却感叹时局之坏,竟然将一个天性老成的皇太子逼得如此急切浮躁。他转念一想,又担心山东残破之深恐怕超过了自己的想象。如果没有足够人口,真能立足脚跟么?就像当年诸葛亮给刘备的隆中策,以取荆州为重,却没想过刘备是否能够守住那块四战之地。
——莫若入蜀?
吴甡迈出秦王府门槛,脑中闪过一个念头,竟被自己吓出了一身冷汗:这是偏安之举啊!难道自己也对当下的时局没有了信心?
“吴老先生。”门厅有人躬礼叫道。
吴甡这才发现自己想得太过投入,竟然没看到有人等着。他站稳脚步,抬眼望去,倒也认识,只是没说过话罢了。
“下官秦府长史章尚絅,见过老先生。”章尚絅行礼道。
“不敢。”吴甡回了一礼:“长史有何见教?”
章尚絅上前一步。拜道:“求先生救救秦王。”
吴甡失笑道:“长史何出此言?秦王莫非有了急症?老夫虽然略通医理,却也不是圣手名医啊。”
“下官怕秦王不日便要暴病了。”章尚絅面带戚色:“东宫求贤若渴,求人若渴,求财也若渴,秦王麾下一无忠勇之士为之仗胆,二无材力之士拱卫身侧。却偏偏坐拥三秦之宝,财货盈库,这岂不是自取灭亡之道么?”
这已经是明摆着说皇太子殿下要谋财害命!
若是换了东宫系武将听了,恐怕连最老臣的萧陌都会当即拔刀相向,谁都保不住这个章尚絅。
好在他面对的是玩转官场的吴甡吴阁老。
吴甡笑道:“适才已经见了长史的忠义,如今又让老夫见了先生的直率。以长史之见,老夫又能做些什么?”
章尚絅原本就是个不会弯弯绕的人,见吴甡这么问,只以为吴阁老答应了他的请求。他一心忠贞。看别人自然也是如此,想来这也是减轻太子的罪过,吴阁老身为臣下岂有袖手旁观之理?
“请太子略取其半,则可保全亲亲之礼。”章尚絅天真道。
吴甡咧嘴微笑:“是秦王的意思?”
“下官定会再去劝谏秦王。”章尚絅道。
吴甡微微摇头:“长史,这个顺序有差。万一我去与皇太子说了,殿下也首肯了,秦王却不肯,这如何是好?”
章尚絅一愣。皱眉点头,表示的确棘手。
“不如这样。你先去劝秦大王收拾细软,随殿下一同入京避祸。到了京师,也不用一半,只是少许给殿下一些军资,不就没事了。”吴甡笑道。
章尚絅想想也有道理,秦王入京是大事。又是跟着太子人马走,万一有个闪失,皇太子定然逃不干系。等到了京中,秦王自然能见当今天子,他还是族中长辈。岂会被皇太子欺压?这位长史惟独不知道,在东宫的时间表的来年三月有一桩太子一直挂怀的大事。既然能让太子挂怀到寝食不安的程度,那事肯定大得让天下震动。
到那时,又有谁会去关心一个藩王?
看着章尚絅欣然满意的神情,吴甡心中暗笑:这章尚絅忠勇直率,果然是个好长史。可惜于权谋一道浑然没有警惕,就连被卖了都要替人数钱。只要你们打好了包,最后运到哪里可就不是秦王说了算的。
……
“梅村兄!梅村兄!”侯方域回到住所,从满是酒臭味的被窝里将吴伟业扯了出来。他看着这个昔日的大哥、楷模、榜样堕落成了这般模样,心中不由一阵不耐烦。然而他自知非吴伟业帮忙,自己才能有出头的机会,只得忍着熏人欲呕的臭气将吴伟业扶坐起来。
“何事啊?扰人清梦……”吴伟业喃喃道,酒气上涌,烧得心肺一片火燎:“水,给我水。”
侯方域见吴梅村身边伺候的书童都不知道去了哪里,只得亲自动手给他倒了一杯凉水,送到他面前。
吴伟业接过便喝,登时被冰得舌头僵直,浑身上下打了个冷颤,登时清醒过来:“朝宗有何事?”
“是梅村兄的大事!”侯方域退开一步,见吴伟业瑟瑟发抖,方才注意到屋里没有点火盆。他先顿了顿,问道:“梅村兄身边服侍的人呢?哪里偷懒去了?”
吴伟业摇了摇头:“被我打发走了。”他旋即抬起头,双眼迸发出一股期盼:“你说的大事……是太子召见我么?”说着就要从床上跳下来。
侯方域怕他冻病了不好利用,连忙上前用被子裹住他,道:“虽不中,亦不远矣。”吴伟业失望之中带着茫然,只是等侯方域说下去。侯方域又道:“适才我从府衙出来,被张知府叫住,让我写一篇关学大概,是太子殿下后日祭拜张子要用的。我想,我的古文远不如梅村兄,于圣学之道也不如梅村兄,何不以梅村兄的大作进呈?若是得太子夸赞,我正好表明正主,还功于兄;若是太子看了不如意,反正我也只是个小小书办,便担当下来又如何!大不了将我也逐出去罢。”
吴伟业听他说得如此慷慨激昂,心中感动,从被窝中一跃而起,道:“多承兄弟挂念了!”他被屋里的冷气一激,旋即又清醒了几分,为难道:“朝宗,我师承西铭先生,是道南一脉,于关学却没什么了悟啊。”
西铭便是张溥的号。
张溥统合数个文社,成立复社,对外宣称“吾以嗣东林也”,分明以东林继承人自居。既然要继承东林的政治资源,自然也不能背弃东林的学术主张。
世人以党争而知东林,真正的东林学派却是始建于北宋。
福建将乐人杨时即于政和元年在无锡创立了东林书院,并长期居此讲学。杨时字龟山,正是程门立雪的那位,乃程颢、程颐兄弟的嫡传高足。二程对杨时都非常器重,一次杨时南归,程颢亲自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这句话成为了杨时一脉的名号,称为理学道南系。
东林书院创于杨时,复兴于顾宪成。重修之后的东林书院中有一“道南祠”,计分大门、前堂、享堂三部分。
享堂三楹。内中设五张几案,正中供奉杨时神像,左右四龛内奉配宋、元、明三代诸贤神位。内悬匾高悬:“伊洛正宗”。故而东林大凡举行会讲,主讲者都要依例率领各地前来参加讲学的学者,整肃衣冠,至道南祠向杨时神像行四拜礼,然后才入座讲学。春秋公祭也是如此,一丝不能怠慢。
作为这“伊洛正宗”道南系的传人,吴伟业从头到尾都是理学门徒。他跟风了解过心学,但从未上溯过关学。即便对于二程而言,关学也不过是洛学的踏脚石,何况朱熹之后的理学门人,谁会去看那么遥远的往事。
何况有些事不能较真,若是真的去钻研一番关学,赫然发现继承唐儒韩愈道统的竟然是张载一脉,这情何以堪啊?
“你是榜眼尤且知之不详,以皇太子尚在冲龄,如何能够领悟关学奥妙?”侯方域不以为然道:“且放开写,这事有功无过,梅村兄的功名前途,可就全在这篇文字里了。”
吴梅村披衣而起,绕地三匝,道:“且容我想想。”
侯方域托起衣袖,亲自走到桌案前铺纸研墨,道:“以我愚见,太子是个重实事不重虚论的人。既然点了关学的题目,张子四句教是肯定要的;于无疑处起疑也是要的……”
“噤声!”吴伟业突然暴喝一声,健步走到案前,抓笔舔墨,清丽的蝇头小楷顿时从笔尖上流淌而出。
侯方域心中好奇,暗道:莫非这醉厮刚才哄我,其实早就对关学颇有研究不成?否则怎么顷刻间笔下能得百千言?他凑过头去,细细读了下来。初时只觉得用字凝练沉重,写这关学梗概果然远胜自己的华丽飘逸,更像是西北大汉的手笔。后来越读越是心惊,同样的四句教,起疑论,乃至民胞物与,怎么细解起来就能如此深入浅出,发人深省!
正当侯方域钦佩不已时,吴伟业突然停下了笔,很认真地看着侯方域,道:“张子不能见理在气先,终难成大道。皇太子为何独独要拜祭张子?”
侯方域顿时牙龈发痒,恨不得将这篇已经写了八成的上佳之作抢走,哪里还有心思跟吴伟业分辨“理”、“气”先后的问题。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