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秦国路政(下)
推荐阅读:渡劫之王、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仙宫、兽性总裁求负责、纯阳第一掌教、通天神捕、正版修仙
一秒记住【武林中文网 www.wl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眼见郑国喉管喘声甚重,嬴政挥手道:"教一工师来说,老令只须在旁补正便是!"
郑国也不勉强,转身指定了旁边一个推图进来的中年官员对嬴政说道:"这是老臣大弟子,职任府丞,熟悉道路的全程勘察。"
得到郑国的示意后,那个中年府丞执一木杆,指点着立起来的《四海大道图》从天下官道继续说起。
第三大层级:天下驰道,以四大驰道为交织干线。
驰道是帝国时代的高速公路。这种驰道,经郑国带领一众手下审慎踏勘,只确定了四条主干线:第一条,咸阳至函谷关的出关驰道,东西方向;第二条,函谷关连通燕齐之驰道,称秦燕齐驰道;第三条,函谷关连通**之驰道,称秦**驰道。第四条,函谷关连通南海诸郡之驰道,称秦楚粤驰道。
咸阳至函谷关的出关驰道的路径是:沿渭水南岸的故道拓宽东去,经栎阳、下邦,进入桃林高地,过函谷,出函谷关,与关外两驰道分别接口。这是早已形成的关中东出的中枢干道,除却区段修补,基本不存在别的什么工程问题,只是需要重新统一整合路政。
秦燕齐驰道的具体路径是:连接周、韩、魏三国的河外故道,北出安阳,经邯郸,向北抵达蓟城,由蓟城东南折,进入齐地,直达临淄,最后抵达最东部的濒海要塞即墨。这条驰道,虽多有当年各国的骨干官道做根基,但如今这些官道都如同前述郡县道一样,断断续续千疮百孔,或许其中有个别区段路面尚好,但亦不合新驰道之坚固宏阔的规制。因此,除了不须重新勘察路线,这段驰道工程几乎是要全部重修。
秦**驰道的路径是:北以函谷关驰道为接点,南抵郢寿驰道为转折点,东南经丹徒、吴中,过震泽南岸,进入会稽郡,再南下进入闽越之地。
秦楚粤驰道的路径是:北以函谷关驰道为.asxs.,经洛阳、新郑、安陵南下,经故楚陈城、汝阴,抵达故楚都城郢寿(寿春),再南下穿越衡山郡、长沙郡,翻越五岭抵达南海郡,再抵达桂林郡。
关于驰道的修建标准,郑国亦做了规划:驰道宽五十步(合今六十九点三米),三丈而树(即道路中央三丈为高速中道,两边栽植青松隔离),厚筑其外(路基夯实,上以黄土、砂石、石灰夯筑厚厚路面),隐以金锥(路肩培土中隐藏一定密度的铁条效用类似后世之钢筋混凝土,既抬升路面,又兼顾平整便于排水),驰道最外两侧各有一道壕沟,一则排水,二则与田畴隔离。两道壕沟内侧是间距确定的连绵青松,形成驰道两边的林木隔离带。
外侧青松与"中道三丈"青松之间,为臣民车马行走。中央三丈,为皇帝车马及紧急国务车马的高速驰道。如此遥观总体形制:四道青松将驰道分割成三条大道,中央为皇室国务高速道,两侧为臣民高速道。如此连绵千里,青松蔽日烟尘不起,翻山越谷直达海天,其壮丽气象听的嬴政和李斯心旷神怡。
第四大层级:关中至九原直道。
在帝国大道中,只有这一条直道是郑国单独列出的。直道者,堑山堙谷而直通目的之大道也。这是一条逢山开路,遇谷填埋,不迂不绕,从关中径直北上九原的一条大道。之所以叫做直道,除大道本身径直,尚有着久远的理念根基。秦人秉承周文明,周人曾经有过一条已经湮灭的直道。《诗·小雅·大东》歌云:"周道如砥,其直如矢。"歌唱的便是这条古老的王道——传闻路面像磨刀石一样光洁,路线像射出去的箭一样笔直,何其令人神往也!而北上直道所要做到的,便是实实在在修一条这般平直的有实际用处的大道。
郑国查勘天下大道,所以北上九原,是受了嬴政皇帝的秘密嘱托。皇帝派给了郑国一辆王车,也带给了郑国一卷密书。书云:"北边匈奴,终将为华夏大患也,不能根除,朕寝不安枕矣!根除匈奴之患,根基在诸多后援;后援之难,道路险狭遥远。老令可借踏勘燕赵之际,入九原与蒙恬会商,若能勘定一条最具效用之大道,则反击匈奴事半功倍矣!"
郑国之后在九原会见了蒙恬,两人一致认同嬴政的看法。历经月余踏勘会商,终于确定了修建后援大道的两大方略:筑路以秦赵故道为根基,利用有效路段,取直增补拓宽加固;路政由九原大军专一管制,专行粮草辎重车马与大军驰援。
就实际情形来说,关中至九原边地,不是路不通,而是路难走:一则绕山绕水多迂回,全程数千里太过遥远;二则山道崎岖坎坷,诸多路段时断时续,车马行走很是艰险,无法保障源源不断的粮草辎重输送。
以往,九原秦军都是未雨绸缪,事先分段输送,囤积粮草辎重,否则无以应对突然之需。秦灭六国激战十年,蒙恬北军始终不能脱身南下,根本原因便在九原形势之险:历年所囤粮草辎重堪堪一场大战,若一战失利,则无以立即再度出击,只能后退据守。
蒙恬大军始终不能放手一战,非无战力也,根本在于无法解决二次反击的后继粮草。若不具有失败之后立即展开第二次反击的能力,为大局计,秦军宁可与匈奴长期对峙。这便是在战国大动荡中锤炼出来的秦国战略:军力固然壮盛,却依然看重强敌,若无失败之后再度大举反攻的战力与后援,则宁可维持对峙。此等战略,长平大战是也,灭楚大战是也,对匈奴大战仍是也。唯其如此,秦多大战,而大战几无败绩。
整整说了两个时辰。期间,嬴政李斯郑国三人均感站得疲累,于是重新坐回到案前,遥遥看着图板听着解说。郑国时不时补插几句要点,答嬴政和李斯几句疑问,及至将天下道路全部解说明白,雄鸡的长鸣声已经在开始众人耳边回荡了。
"直道全长,千八百里。老臣谋划,三五年后开始施工。"
"何以如此?"皇帝显然有些着急。
"直道工程浩大,非百万民力无以成其事,须通盘筹划。"
"老令所言在理。"李斯赞同道,"届时天下道路盘整完毕,民力可保。"
"好。教胡人再做几年好梦。"思忖良久,嬴政终究还是忍下了一口气。
眼见郑国喉管喘声甚重,嬴政挥手道:"教一工师来说,老令只须在旁补正便是!"
郑国也不勉强,转身指定了旁边一个推图进来的中年官员对嬴政说道:"这是老臣大弟子,职任府丞,熟悉道路的全程勘察。"
得到郑国的示意后,那个中年府丞执一木杆,指点着立起来的《四海大道图》从天下官道继续说起。
第三大层级:天下驰道,以四大驰道为交织干线。
驰道是帝国时代的高速公路。这种驰道,经郑国带领一众手下审慎踏勘,只确定了四条主干线:第一条,咸阳至函谷关的出关驰道,东西方向;第二条,函谷关连通燕齐之驰道,称秦燕齐驰道;第三条,函谷关连通**之驰道,称秦**驰道。第四条,函谷关连通南海诸郡之驰道,称秦楚粤驰道。
咸阳至函谷关的出关驰道的路径是:沿渭水南岸的故道拓宽东去,经栎阳、下邦,进入桃林高地,过函谷,出函谷关,与关外两驰道分别接口。这是早已形成的关中东出的中枢干道,除却区段修补,基本不存在别的什么工程问题,只是需要重新统一整合路政。
秦燕齐驰道的具体路径是:连接周、韩、魏三国的河外故道,北出安阳,经邯郸,向北抵达蓟城,由蓟城东南折,进入齐地,直达临淄,最后抵达最东部的濒海要塞即墨。这条驰道,虽多有当年各国的骨干官道做根基,但如今这些官道都如同前述郡县道一样,断断续续千疮百孔,或许其中有个别区段路面尚好,但亦不合新驰道之坚固宏阔的规制。因此,除了不须重新勘察路线,这段驰道工程几乎是要全部重修。
秦**驰道的路径是:北以函谷关驰道为接点,南抵郢寿驰道为转折点,东南经丹徒、吴中,过震泽南岸,进入会稽郡,再南下进入闽越之地。
秦楚粤驰道的路径是:北以函谷关驰道为.asxs.,经洛阳、新郑、安陵南下,经故楚陈城、汝阴,抵达故楚都城郢寿(寿春),再南下穿越衡山郡、长沙郡,翻越五岭抵达南海郡,再抵达桂林郡。
关于驰道的修建标准,郑国亦做了规划:驰道宽五十步(合今六十九点三米),三丈而树(即道路中央三丈为高速中道,两边栽植青松隔离),厚筑其外(路基夯实,上以黄土、砂石、石灰夯筑厚厚路面),隐以金锥(路肩培土中隐藏一定密度的铁条效用类似后世之钢筋混凝土,既抬升路面,又兼顾平整便于排水),驰道最外两侧各有一道壕沟,一则排水,二则与田畴隔离。两道壕沟内侧是间距确定的连绵青松,形成驰道两边的林木隔离带。
外侧青松与"中道三丈"青松之间,为臣民车马行走。中央三丈,为皇帝车马及紧急国务车马的高速驰道。如此遥观总体形制:四道青松将驰道分割成三条大道,中央为皇室国务高速道,两侧为臣民高速道。如此连绵千里,青松蔽日烟尘不起,翻山越谷直达海天,其壮丽气象听的嬴政和李斯心旷神怡。
第四大层级:关中至九原直道。
在帝国大道中,只有这一条直道是郑国单独列出的。直道者,堑山堙谷而直通目的之大道也。这是一条逢山开路,遇谷填埋,不迂不绕,从关中径直北上九原的一条大道。之所以叫做直道,除大道本身径直,尚有着久远的理念根基。秦人秉承周文明,周人曾经有过一条已经湮灭的直道。《诗·小雅·大东》歌云:"周道如砥,其直如矢。"歌唱的便是这条古老的王道——传闻路面像磨刀石一样光洁,路线像射出去的箭一样笔直,何其令人神往也!而北上直道所要做到的,便是实实在在修一条这般平直的有实际用处的大道。
郑国查勘天下大道,所以北上九原,是受了嬴政皇帝的秘密嘱托。皇帝派给了郑国一辆王车,也带给了郑国一卷密书。书云:"北边匈奴,终将为华夏大患也,不能根除,朕寝不安枕矣!根除匈奴之患,根基在诸多后援;后援之难,道路险狭遥远。老令可借踏勘燕赵之际,入九原与蒙恬会商,若能勘定一条最具效用之大道,则反击匈奴事半功倍矣!"
郑国之后在九原会见了蒙恬,两人一致认同嬴政的看法。历经月余踏勘会商,终于确定了修建后援大道的两大方略:筑路以秦赵故道为根基,利用有效路段,取直增补拓宽加固;路政由九原大军专一管制,专行粮草辎重车马与大军驰援。
就实际情形来说,关中至九原边地,不是路不通,而是路难走:一则绕山绕水多迂回,全程数千里太过遥远;二则山道崎岖坎坷,诸多路段时断时续,车马行走很是艰险,无法保障源源不断的粮草辎重输送。
以往,九原秦军都是未雨绸缪,事先分段输送,囤积粮草辎重,否则无以应对突然之需。秦灭六国激战十年,蒙恬北军始终不能脱身南下,根本原因便在九原形势之险:历年所囤粮草辎重堪堪一场大战,若一战失利,则无以立即再度出击,只能后退据守。
蒙恬大军始终不能放手一战,非无战力也,根本在于无法解决二次反击的后继粮草。若不具有失败之后立即展开第二次反击的能力,为大局计,秦军宁可与匈奴长期对峙。这便是在战国大动荡中锤炼出来的秦国战略:军力固然壮盛,却依然看重强敌,若无失败之后再度大举反攻的战力与后援,则宁可维持对峙。此等战略,长平大战是也,灭楚大战是也,对匈奴大战仍是也。唯其如此,秦多大战,而大战几无败绩。
整整说了两个时辰。期间,嬴政李斯郑国三人均感站得疲累,于是重新坐回到案前,遥遥看着图板听着解说。郑国时不时补插几句要点,答嬴政和李斯几句疑问,及至将天下道路全部解说明白,雄鸡的长鸣声已经在开始众人耳边回荡了。
"直道全长,千八百里。老臣谋划,三五年后开始施工。"
"何以如此?"皇帝显然有些着急。
"直道工程浩大,非百万民力无以成其事,须通盘筹划。"
"老令所言在理。"李斯赞同道,"届时天下道路盘整完毕,民力可保。"
"好。教胡人再做几年好梦。"思忖良久,嬴政终究还是忍下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