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崇祯的套路,你跟不上节奏(第…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武林中文网 www.wl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给官员涨薪资也是有讲究的,不是随便乱来的。
其实严格的来说,不叫涨俸禄,而叫加福利。
为什么是这个逻辑?
俸禄的多少在开国之初就定了,俸禄的多少已经在一代又一代人脑海中固定下来。
那是官员为朝廷办差得到的回报。
崇祯是不是直接在上面加呢?
当然不是。
而是额外取一个名字:赏银。
本质就是后世的绩效奖金。
意思就是如果业绩好,可以赏,业绩不达标,是要扣除的。
不过你原来的俸禄不会动。
为什么不动?
因为俸禄本身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事情,如果要在原来的基础加,加多少合适呢?如果到时候加多了怎么办?
如果是赏银制度整个官员的薪资体系就会变得非常灵活,也会激发官员的积极性。
不能只靠着道德标准来约束官员,都是人。
就像你去企业打工,你肯定也希望公司给你多点钱,如果你干得好,更希望老板给你发奖金。
如果老板拿出一笔钱给你设置一个奖金池,你一定会更有动力。
这样的薪资结构最大的好处就是灵活。
本来按照明朝的制度,每年都会对官员进行考核,正好拟定一个具体的赏银额加进去。
不过,高薪不一定能够养廉。
多给点钱只能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被迫贪财的恶念。
明朝这种极低的俸禄制度,真的是把有心当清官的人都逼成贪官。
身为吏部尚书的王永光一听皇帝居然要加薪资,那当然是开心得不得了。
他身为吏部的老大,管的就是官员的薪资和福利。
崇祯便将他的想法与王永光说了一遍,说完王永光整个人都差点飘起来了。
为什么?
如果按照崇祯的这套赏银奖励制度来执行,以后谁的权力将会变大?
当然是吏部!
因为每年的官员考核,政绩都会送到吏部来。
吏部已经是六部之首,就是因为官员的任免盖章和考核都在他这里。
现在再加一个赏银奖励也放进来,吏部的权力基本上就达到空前了。
想一想,手里握着那么多官员每年的赏银,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差事?
不过,这事当然也不能完全吏部说了算,年末的政绩考核,那都是要内阁参与评定的。
“既然王爱卿也赞同朕的做法,就由你来牵头,按照朕的意思,去拟定一套方案出来给内阁参考参考吧。”
“遵旨!”
其实王永光并不知道,崇祯打算颁布这套制度,是为接下来雷霆整顿贪官污吏做铺垫。
你们说你们薪资太低了,不贪连最基本的官都做不了,好,朕理解,朕也不是没脑子天天要求别人做好人的圣母婊,朕给你们加钱!
那现在钱也加完了,你们还贪,就不要怪朕了!
这叫什么?
这叫动刀子之前,收买人心,免得到时候刀子动得太狠了,将那些被迫收钱的官员也给逼反了。
从某种方面来说,这也做到了人性化管理了,不是无良老板压制员工。
而且,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将官员的收入制度化、规范化。
为何这么说?
这就牵扯到明朝贪钱除了薪资低以外的第二条原因了:灰色收入地带太多。
例如老百姓交税,以前缴纳粮食或者银子,在运输中都会有损耗,那么这部分损耗必须老百姓来承担。
张三的税本来是要叫1两,因为有损耗,随意必须交1.4两,其中的0.4两官方叫法叫做“耗羡”。
那么这个1.4两是谁定的呢?
朝廷定个概念出来,具体数额还是由当地官员来定。
只要这个权力交给了官员,这就是一个肥差了。
例如王五是扬州知府,借口说最近半年老下雨,耗羡会很多,所以定了个0.5两的耗羡,交1两银子的老百姓现在要交1.5两了。
其实最后耗羡可能只有0.2两,还有0.3两就到知府口袋里,整个扬州府交税的人如果有300万,这个耗羡的数额可能就会90万两。
如此大的一笔钱,就这样到了地方官员口袋里。
这就是史实!
所以才有那么一句话: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知府没有贪污,但却在收税的时候弄了一大笔钱。
这样苦了百姓,国库也没有收上来钱。
这就是灰色收入,朝廷管不了,因为朝廷的律法文书里没有定义这是贪污。
灰色收入远远比崇祯将要发下去的赏银多得多。
所以,崇祯真的是要加钱吗?
这根本就是要整顿官员的收入,明确下来以后哪些是官员应该拿的,应该拿的就是合法的,应该拿的钱以外的钱,那都是不合法的。
这是在为整顿贪官污吏做铺垫啊!
饶是王永光这个老狐狸,也跟不上崇祯的思路。
他当然根本不是,毕竟崇祯是穿越过来的,后世把明朝的诸多吏治弊病都给解决了,崇祯参考的就是后世的做法。
“对了,王爱卿,你找朕什么事?”
“陛下,关于大明日报,臣今日在街头买了一份看过了。”
“哦,王爱卿也看了大明日报。”
王永光犹豫了一下道:“陛下,臣还是要斗胆直言。”
“你但说无妨。”
“官员们私下都在非议大明日报。”
崇祯不动声色,他当然知道不少官员在非议。
大明日报是什么?
你不要以为它只是一张报纸!
它是舆论阵地!
以前的舆论掌握在谁手里?
读书人!
例如地方上,那些秀才、官绅,都是舆论的掌控者,皇帝的指令和朝廷的政策信息,基本很难下到农村里。
读书人说什么,老百姓就信什么。
但现在不同了,皇帝搞出这么一个大明日报,这是要将朝廷的声音直接下发到民间,将中间的诸多人都给直接越过了。
这怎么会不让官员们感到恐惧?
当他们得知大明日报出现了之后,那一瞬间,整张脸都苍白了。
今日,大明日报刊登的两百名考生的作弊,上面有每一个人的名字,甚至还刊登了礼部侍郎和礼部郎中作弊卖官的丑闻。
官员的丑事公然暴露在老百姓的眼前,这简直比锦衣卫和东厂还可怕。
更可怕的是,万一老百姓去大明日报报社举报某位官员贪污,怎么办?
给官员涨薪资也是有讲究的,不是随便乱来的。
其实严格的来说,不叫涨俸禄,而叫加福利。
为什么是这个逻辑?
俸禄的多少在开国之初就定了,俸禄的多少已经在一代又一代人脑海中固定下来。
那是官员为朝廷办差得到的回报。
崇祯是不是直接在上面加呢?
当然不是。
而是额外取一个名字:赏银。
本质就是后世的绩效奖金。
意思就是如果业绩好,可以赏,业绩不达标,是要扣除的。
不过你原来的俸禄不会动。
为什么不动?
因为俸禄本身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事情,如果要在原来的基础加,加多少合适呢?如果到时候加多了怎么办?
如果是赏银制度整个官员的薪资体系就会变得非常灵活,也会激发官员的积极性。
不能只靠着道德标准来约束官员,都是人。
就像你去企业打工,你肯定也希望公司给你多点钱,如果你干得好,更希望老板给你发奖金。
如果老板拿出一笔钱给你设置一个奖金池,你一定会更有动力。
这样的薪资结构最大的好处就是灵活。
本来按照明朝的制度,每年都会对官员进行考核,正好拟定一个具体的赏银额加进去。
不过,高薪不一定能够养廉。
多给点钱只能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被迫贪财的恶念。
明朝这种极低的俸禄制度,真的是把有心当清官的人都逼成贪官。
身为吏部尚书的王永光一听皇帝居然要加薪资,那当然是开心得不得了。
他身为吏部的老大,管的就是官员的薪资和福利。
崇祯便将他的想法与王永光说了一遍,说完王永光整个人都差点飘起来了。
为什么?
如果按照崇祯的这套赏银奖励制度来执行,以后谁的权力将会变大?
当然是吏部!
因为每年的官员考核,政绩都会送到吏部来。
吏部已经是六部之首,就是因为官员的任免盖章和考核都在他这里。
现在再加一个赏银奖励也放进来,吏部的权力基本上就达到空前了。
想一想,手里握着那么多官员每年的赏银,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差事?
不过,这事当然也不能完全吏部说了算,年末的政绩考核,那都是要内阁参与评定的。
“既然王爱卿也赞同朕的做法,就由你来牵头,按照朕的意思,去拟定一套方案出来给内阁参考参考吧。”
“遵旨!”
其实王永光并不知道,崇祯打算颁布这套制度,是为接下来雷霆整顿贪官污吏做铺垫。
你们说你们薪资太低了,不贪连最基本的官都做不了,好,朕理解,朕也不是没脑子天天要求别人做好人的圣母婊,朕给你们加钱!
那现在钱也加完了,你们还贪,就不要怪朕了!
这叫什么?
这叫动刀子之前,收买人心,免得到时候刀子动得太狠了,将那些被迫收钱的官员也给逼反了。
从某种方面来说,这也做到了人性化管理了,不是无良老板压制员工。
而且,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将官员的收入制度化、规范化。
为何这么说?
这就牵扯到明朝贪钱除了薪资低以外的第二条原因了:灰色收入地带太多。
例如老百姓交税,以前缴纳粮食或者银子,在运输中都会有损耗,那么这部分损耗必须老百姓来承担。
张三的税本来是要叫1两,因为有损耗,随意必须交1.4两,其中的0.4两官方叫法叫做“耗羡”。
那么这个1.4两是谁定的呢?
朝廷定个概念出来,具体数额还是由当地官员来定。
只要这个权力交给了官员,这就是一个肥差了。
例如王五是扬州知府,借口说最近半年老下雨,耗羡会很多,所以定了个0.5两的耗羡,交1两银子的老百姓现在要交1.5两了。
其实最后耗羡可能只有0.2两,还有0.3两就到知府口袋里,整个扬州府交税的人如果有300万,这个耗羡的数额可能就会90万两。
如此大的一笔钱,就这样到了地方官员口袋里。
这就是史实!
所以才有那么一句话: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知府没有贪污,但却在收税的时候弄了一大笔钱。
这样苦了百姓,国库也没有收上来钱。
这就是灰色收入,朝廷管不了,因为朝廷的律法文书里没有定义这是贪污。
灰色收入远远比崇祯将要发下去的赏银多得多。
所以,崇祯真的是要加钱吗?
这根本就是要整顿官员的收入,明确下来以后哪些是官员应该拿的,应该拿的就是合法的,应该拿的钱以外的钱,那都是不合法的。
这是在为整顿贪官污吏做铺垫啊!
饶是王永光这个老狐狸,也跟不上崇祯的思路。
他当然根本不是,毕竟崇祯是穿越过来的,后世把明朝的诸多吏治弊病都给解决了,崇祯参考的就是后世的做法。
“对了,王爱卿,你找朕什么事?”
“陛下,关于大明日报,臣今日在街头买了一份看过了。”
“哦,王爱卿也看了大明日报。”
王永光犹豫了一下道:“陛下,臣还是要斗胆直言。”
“你但说无妨。”
“官员们私下都在非议大明日报。”
崇祯不动声色,他当然知道不少官员在非议。
大明日报是什么?
你不要以为它只是一张报纸!
它是舆论阵地!
以前的舆论掌握在谁手里?
读书人!
例如地方上,那些秀才、官绅,都是舆论的掌控者,皇帝的指令和朝廷的政策信息,基本很难下到农村里。
读书人说什么,老百姓就信什么。
但现在不同了,皇帝搞出这么一个大明日报,这是要将朝廷的声音直接下发到民间,将中间的诸多人都给直接越过了。
这怎么会不让官员们感到恐惧?
当他们得知大明日报出现了之后,那一瞬间,整张脸都苍白了。
今日,大明日报刊登的两百名考生的作弊,上面有每一个人的名字,甚至还刊登了礼部侍郎和礼部郎中作弊卖官的丑闻。
官员的丑事公然暴露在老百姓的眼前,这简直比锦衣卫和东厂还可怕。
更可怕的是,万一老百姓去大明日报报社举报某位官员贪污,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