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撞到枪口shang了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武林中文网 www.wl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王学智的话让宋哲武不由一愣,他可记不起什么时候见过这个年轻人。宋哲武在脑子里快速地思索着对这个年轻人的印象,心说:“不会呀!这样的一个人才,经过他的眼前,哪里会被放过啊?这不是撞到枪口上了吗。”
由于王学智和李明华,包括孙思华、孙思荣兄弟两都是留洋归来,见惯了欧洲那种相对宽松的政治氛围,所以,对于和宋哲武这个中将总指挥坐在一起,并不觉得有任何紧张的感觉。
见宋哲武疑惑,王学智说:“我现在在汉口炼铁厂做事,我在汉口见过你。而且,在车站外那个《申报》的女记者还是我的表妹呢”
“哦!你在汉口铁厂?那我们可以说是老相识了。没想到王先生还欢迎过我,我可是要给王先生道歉了。你那个表妹不愧是记者,一张嘴好厉害!当时可是急了我一身冷汗!”宋哲武跟王学智打趣着说,他这是想努力营造一种轻松地氛围,好增加亲近感,为完成他的拉人计划做前期准备。
宋哲武的和蔼轻松地话语,不仅让第一次在这么近的距离见到宋哲武这样的高官的孙父,有些忐忑的心情放松了下来,就是李明华和王学智包括孙家兄弟也都彻底放下心来。
孙父忙借着这个和谐的气.氛,端起酒杯说:“今天宋总指挥能赏光光临寒舍,我们一家不胜荣幸,条件简陋,淡酒薄菜,还望宋总指挥笑纳。”
宋哲武忙站起身,恭敬地说:“老伯.客气了,今天能到老伯家里来,应该是哲武荣幸才对,思华、思荣兄弟两这样的人才都一起到我的第四路军来,我实在是应该宴请老伯一家。这杯酒我就借花献佛,敬老伯一杯。”
宋哲武如此恭敬他,这令孙父.十分感动,高兴地和宋哲武对干了一杯,接着又连连劝酒吃菜。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见宋哲武并没有上位者那种.威严,李明华对宋哲武也生出了不少好感,端起杯,用带着明显陕西腔调的口音说:“宋总指挥在汉口大力赈济灾民,救活了许多陕西逃难百姓,作为陕西人,我替陕西百姓谢谢宋总指挥!”
宋哲武忙摆手说:“李先生,军人的职责就是保家为.国,绥靖地方,安抚百姓。哲武不能眼看着百姓吃苦受难,衣食无着,只是进些本分而已,当不得李先生的感谢!这杯酒,我们就为国家早日结束内战,民众都安居乐业,共同干了这一杯。”
放下酒杯,宋哲武问李明华和王学智:“两位都是.大才,不知都是那里毕业?现在哪里高就?”
孙思华忙站起.来介绍说:“总指挥,我来给你介绍,他们两位都是法国里昂大学的高才,学智兄是学的冶炼科现在汉阳铁厂就职;明华兄是学的电磁科,是大博士,现在教育部做巡视员。”
接着又惋惜地说:“我们几个人就属明华才气高,可是他这一回国,可就是再无用武之地了。还不如我们都能找到对口的工作,他的电磁学现在国内没有这样的研究机构,甚至就是各个大学也没有开设这门课的,现在虽然他在教育部做事,可是只是表面风光,每天只是坐冷板凳,今天他是没事可干,跑到汉口散心,正好我给学智去电报平安,他们两人又跑我这里来了。”
李明华苦笑着说:“思华说的对,我现在在教育部那个巡视员只是个闲职,根本没事情可做,只是每月按时去领八十大洋,想想我都对不起这笔钱。”
“既然国内没有条件,你为什么不留在国外搞研究?”宋哲武看着李明华问道。
李明华面色沉重地说:“留在国外,固然可以继续搞研究,可是心里总是有一种感觉,总觉得那终究是在给外国人做事。当年出国留学时,可是抱着科学救国的心思。如今已经学成归国,可是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看着国外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国内却还战乱不断,没有人关心科学研究。”说完不由长叹一声。
宋哲武心想,又是一个热血青年,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可是比后世那些削尖脑袋出国就不回来的精英们强的太多了,这样的人才,他可是绝对不能放走的。
宋哲武也长叹一声说:“明华说的不错,国外的科学技术发展的却是是日新月异,就拿明华所学的电磁学来说吧,虽说现在还局限在电报、电话这些通讯技术上,可是电磁学绝不仅仅只有这些应用,它的用处非常广泛,随着技术的发展,电磁学必定会逐渐应用到国防、工业生产和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是最有作为也最重要的一个科研领域。可以说哪个国家掌握了最先进的电子技术,哪个国家就会成为最发达也最强大的国家。”
在国内,不管是官员还是学者,李明华还是第一次听到有人对他的所学有这么深的认识,而从宋哲武这样一个军人的口中说出来,就更不一般,不仅听得入神。
见李明华专注地听着,心想还得加点料,否则可不容易吸引他。接着又说:“现在电磁学还只是在通讯领域进行一些初级的研究。自从意大利人马可尼,在1895 年,发明了天地线装置,改进了发射机与接收机,有效地把无线电传播距离增加到2.8 千米。无线电报的研究发展的很快,现在的传输距离已经可以达到几千公里了。可是在要增大传输距离就有些力不从心了。这是因为开始时无线电通讯使用的都是长波,这一方面限于发射设备的频率不太高,另一方面只知道电磁波传播中波的波长越长衰减越小。实际上沿地球表面传播的长波,受天线限制,无法再增大传播距离。而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低频区段已感拥挤不堪,广播和军事的需要,都要求开发短波区段。而现在已经经过实验证实,波长几十米的短波可被高空的电离层反射回来,经多次反射,即可增大传播距离,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天波。据我所知,美国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开始研究军用短波通讯技术,1918 年已研制成功波长为70 米~150 米的发射接收设备。1921 年美国的赫耳制成大功率微波器件磁控管,可产生几米波长的超短波。可是这些还不够,这个短波通信的波长我认为在50—10米,效果会更好。如果达到这个标准,我们和大洋彼岸的美国和欧洲的通讯就不必再像现在这样逐级接力传递了。而且,现在还存在电子管体积过大的问题,特别是电子管处理高频信号的效果不理想,而半导体材料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矿石触须式检波器实际上就是应用了半导体的特性。我就研究过现在普遍使用的矿石收音机,我发现发现掺有某种极微量杂质的锗晶体的性能不仅优于矿石晶体,而且在某些方面比电子管整流器还要好。。。。。”
宋哲武又指着屋顶的白炽灯说:“还有现在的电灯,这只是靠着电能使里面的钨丝发热发光,白炽灯有很多缺点,最明显的就是他的电能有百分之九十都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发掉了,可就是这样简单的东西我们国内也制造不了。我做过实验,在密闭玻璃管的两端各置有一灯丝,玻璃管内充有微量的氩和稀薄的汞蒸气,灯管内壁上涂有荧光粉,两个灯丝之间的气体导电时发出紫外线,使荧光粉发出柔和的可见光。这样的照明灯具,就远远比现在的这种白炽灯要好得多。”
正在侃侃而谈的宋哲武突然收住话,以为他看见孙父、李文田、孙思贵三人再用一种非常羡慕有尊敬的目光在看着他,孙思华、孙思荣、王学智都是一副极其吃惊的神态,最夸张的就属李明华,目瞪口呆地看着宋哲武说不出话来。
宋哲武意思到自己卖弄的有些过头了,虽然他前世是化工硕士,可这些都是很基础的常识,虽然他不知道具体的生产制造方法。以他现在所掌握的知识,他可以到欧美任何一所名校任教授。他所说的这些,不要说孙父、李文田,就是对于这几个留洋的学生,甚至就是李明华这个当代的电磁学博士也都是太超前和令他们匪夷所思了。要知道晶体管可是50年代末才出现,45年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荧光灯。
停了半晌,回过神来的孙父感慨地说:“宋总指挥果真是年轻有为啊!没想到总指挥这样了不起的一个军人,竟有如此学识,老朽今日可是真正开眼了!总指挥这样有学识,就怪不得赏识我这两个犬子了,他们交给你我放心了。总指挥,让老朽在敬你一杯。”宋哲武急忙又喝了一杯酒,同时也借机掩饰自己的有些不自然的神情。
李明华这时也回过神来,看着宋哲武用怀疑的语气问:“宋总指挥,思华说你是德国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毕业的?”
宋哲武笑着回答:“千真万确,我毕业于德累斯顿步兵学校。”
李明华疑惑地说:“难道德累斯顿步兵学校也讲授电磁学?”
宋哲武笑着说:“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是军校,当然不会讲授电磁学了。李先生一定是奇怪我这个军校毕业的军人,从哪里学到的这些知识?”
李明华把头摇得像波浪鼓似的说:“不只是奇怪总指挥从哪里学的这些电磁学知识,我是奇怪,总指挥应该比我回国的还要早,我在里昂大学的研究,应该是电磁学最前沿的问题,您所说的晶体管、短波问题和荧光灯的问题,都是我所从没有听说过,甚至是闻所未闻。你所说的应该都是很尖端的,就比如短波通信,就是你所说的荧光灯,很新颖也很独特,我认为你的这个专利一定就会让你发大财,你为什么不去申请专利?这一切没有高深的电磁学知识是做不到的。”
宋哲武早已想好了说辞,笑着说:“这些都是我自学和自己研究的一些体会和成果。我这个人就是喜欢新奇的事物,在德国闲暇时,很喜欢学习一些新知识,许多方面的知识我都有所涉猎,不仅是电磁学,就是王先生的冶炼专业、还有思华的军工方面的我都知道一些。我的研究笔记和资料就有几大箱,可惜的是在回国时都丢失了。比如平炉炼钢我就很有研究,比如如何提高平炉的氧化性;如何降低高炉的焦比。”
又开着玩笑说:“你们不会认为我不务正业吧?”
“冶炼总指挥也懂?”王学智诧异地问。
宋哲武点点头说:“不敢说懂,我只是对某些方面有些研究。”
对于资料的丢失,李明华等几个留学归来的人知道它的价值,都扼腕叹息不已。
孙父这时也明白过来,他虽然不知道宋哲武方才所说的那些有多深奥,可从自己的两个儿子以及李明华、王学智几人的表情看得出,他们都很佩服宋哲武。能让他们这些留洋归国的洋学生佩服的军人哪里能错!孙父为自己的儿子能在宋哲武手下感到高兴不已,笑着说:“总指挥这几年战功卓著,我们可都是早有耳闻,这次挥兵直捣汉口,就足见总指挥有将帅之才。而且总指挥博学多才,大有古来儒将之风,难得啊!总指挥,我再敬你一杯。”
对于孙父这次敬酒,李明华、王学智和孙家兄弟也都一饮而尽,他们现在可是真心佩服宋哲武了。
孙父又忙着给宋哲武和李文田布菜,李文田只是静静地听着,不住的思索这什么。
见已经彻底地勾起了李明华和王学智的兴趣,刚要继续再吊一吊他们的兴趣,王学智忍不住问:“降低焦比就可以降低很大一块成本,这是怎么做的?”
宋哲武笑着说:“这个问题我不能告诉你。”
宋哲武的话,让在座的几人都是一愣,王学智很快不好意思地说:“唐突了,总指挥不要见怪,学智只是一时好奇,这样的技术是完全可以申请专利的。”
宋哲武摇摇头说:“现在不告诉你并不是申请专利的原因。。。。。。
王学智的话让宋哲武不由一愣,他可记不起什么时候见过这个年轻人。宋哲武在脑子里快速地思索着对这个年轻人的印象,心说:“不会呀!这样的一个人才,经过他的眼前,哪里会被放过啊?这不是撞到枪口上了吗。”
由于王学智和李明华,包括孙思华、孙思荣兄弟两都是留洋归来,见惯了欧洲那种相对宽松的政治氛围,所以,对于和宋哲武这个中将总指挥坐在一起,并不觉得有任何紧张的感觉。
见宋哲武疑惑,王学智说:“我现在在汉口炼铁厂做事,我在汉口见过你。而且,在车站外那个《申报》的女记者还是我的表妹呢”
“哦!你在汉口铁厂?那我们可以说是老相识了。没想到王先生还欢迎过我,我可是要给王先生道歉了。你那个表妹不愧是记者,一张嘴好厉害!当时可是急了我一身冷汗!”宋哲武跟王学智打趣着说,他这是想努力营造一种轻松地氛围,好增加亲近感,为完成他的拉人计划做前期准备。
宋哲武的和蔼轻松地话语,不仅让第一次在这么近的距离见到宋哲武这样的高官的孙父,有些忐忑的心情放松了下来,就是李明华和王学智包括孙家兄弟也都彻底放下心来。
孙父忙借着这个和谐的气.氛,端起酒杯说:“今天宋总指挥能赏光光临寒舍,我们一家不胜荣幸,条件简陋,淡酒薄菜,还望宋总指挥笑纳。”
宋哲武忙站起身,恭敬地说:“老伯.客气了,今天能到老伯家里来,应该是哲武荣幸才对,思华、思荣兄弟两这样的人才都一起到我的第四路军来,我实在是应该宴请老伯一家。这杯酒我就借花献佛,敬老伯一杯。”
宋哲武如此恭敬他,这令孙父.十分感动,高兴地和宋哲武对干了一杯,接着又连连劝酒吃菜。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见宋哲武并没有上位者那种.威严,李明华对宋哲武也生出了不少好感,端起杯,用带着明显陕西腔调的口音说:“宋总指挥在汉口大力赈济灾民,救活了许多陕西逃难百姓,作为陕西人,我替陕西百姓谢谢宋总指挥!”
宋哲武忙摆手说:“李先生,军人的职责就是保家为.国,绥靖地方,安抚百姓。哲武不能眼看着百姓吃苦受难,衣食无着,只是进些本分而已,当不得李先生的感谢!这杯酒,我们就为国家早日结束内战,民众都安居乐业,共同干了这一杯。”
放下酒杯,宋哲武问李明华和王学智:“两位都是.大才,不知都是那里毕业?现在哪里高就?”
孙思华忙站起.来介绍说:“总指挥,我来给你介绍,他们两位都是法国里昂大学的高才,学智兄是学的冶炼科现在汉阳铁厂就职;明华兄是学的电磁科,是大博士,现在教育部做巡视员。”
接着又惋惜地说:“我们几个人就属明华才气高,可是他这一回国,可就是再无用武之地了。还不如我们都能找到对口的工作,他的电磁学现在国内没有这样的研究机构,甚至就是各个大学也没有开设这门课的,现在虽然他在教育部做事,可是只是表面风光,每天只是坐冷板凳,今天他是没事可干,跑到汉口散心,正好我给学智去电报平安,他们两人又跑我这里来了。”
李明华苦笑着说:“思华说的对,我现在在教育部那个巡视员只是个闲职,根本没事情可做,只是每月按时去领八十大洋,想想我都对不起这笔钱。”
“既然国内没有条件,你为什么不留在国外搞研究?”宋哲武看着李明华问道。
李明华面色沉重地说:“留在国外,固然可以继续搞研究,可是心里总是有一种感觉,总觉得那终究是在给外国人做事。当年出国留学时,可是抱着科学救国的心思。如今已经学成归国,可是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看着国外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国内却还战乱不断,没有人关心科学研究。”说完不由长叹一声。
宋哲武心想,又是一个热血青年,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可是比后世那些削尖脑袋出国就不回来的精英们强的太多了,这样的人才,他可是绝对不能放走的。
宋哲武也长叹一声说:“明华说的不错,国外的科学技术发展的却是是日新月异,就拿明华所学的电磁学来说吧,虽说现在还局限在电报、电话这些通讯技术上,可是电磁学绝不仅仅只有这些应用,它的用处非常广泛,随着技术的发展,电磁学必定会逐渐应用到国防、工业生产和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是最有作为也最重要的一个科研领域。可以说哪个国家掌握了最先进的电子技术,哪个国家就会成为最发达也最强大的国家。”
在国内,不管是官员还是学者,李明华还是第一次听到有人对他的所学有这么深的认识,而从宋哲武这样一个军人的口中说出来,就更不一般,不仅听得入神。
见李明华专注地听着,心想还得加点料,否则可不容易吸引他。接着又说:“现在电磁学还只是在通讯领域进行一些初级的研究。自从意大利人马可尼,在1895 年,发明了天地线装置,改进了发射机与接收机,有效地把无线电传播距离增加到2.8 千米。无线电报的研究发展的很快,现在的传输距离已经可以达到几千公里了。可是在要增大传输距离就有些力不从心了。这是因为开始时无线电通讯使用的都是长波,这一方面限于发射设备的频率不太高,另一方面只知道电磁波传播中波的波长越长衰减越小。实际上沿地球表面传播的长波,受天线限制,无法再增大传播距离。而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低频区段已感拥挤不堪,广播和军事的需要,都要求开发短波区段。而现在已经经过实验证实,波长几十米的短波可被高空的电离层反射回来,经多次反射,即可增大传播距离,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天波。据我所知,美国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开始研究军用短波通讯技术,1918 年已研制成功波长为70 米~150 米的发射接收设备。1921 年美国的赫耳制成大功率微波器件磁控管,可产生几米波长的超短波。可是这些还不够,这个短波通信的波长我认为在50—10米,效果会更好。如果达到这个标准,我们和大洋彼岸的美国和欧洲的通讯就不必再像现在这样逐级接力传递了。而且,现在还存在电子管体积过大的问题,特别是电子管处理高频信号的效果不理想,而半导体材料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矿石触须式检波器实际上就是应用了半导体的特性。我就研究过现在普遍使用的矿石收音机,我发现发现掺有某种极微量杂质的锗晶体的性能不仅优于矿石晶体,而且在某些方面比电子管整流器还要好。。。。。”
宋哲武又指着屋顶的白炽灯说:“还有现在的电灯,这只是靠着电能使里面的钨丝发热发光,白炽灯有很多缺点,最明显的就是他的电能有百分之九十都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发掉了,可就是这样简单的东西我们国内也制造不了。我做过实验,在密闭玻璃管的两端各置有一灯丝,玻璃管内充有微量的氩和稀薄的汞蒸气,灯管内壁上涂有荧光粉,两个灯丝之间的气体导电时发出紫外线,使荧光粉发出柔和的可见光。这样的照明灯具,就远远比现在的这种白炽灯要好得多。”
正在侃侃而谈的宋哲武突然收住话,以为他看见孙父、李文田、孙思贵三人再用一种非常羡慕有尊敬的目光在看着他,孙思华、孙思荣、王学智都是一副极其吃惊的神态,最夸张的就属李明华,目瞪口呆地看着宋哲武说不出话来。
宋哲武意思到自己卖弄的有些过头了,虽然他前世是化工硕士,可这些都是很基础的常识,虽然他不知道具体的生产制造方法。以他现在所掌握的知识,他可以到欧美任何一所名校任教授。他所说的这些,不要说孙父、李文田,就是对于这几个留洋的学生,甚至就是李明华这个当代的电磁学博士也都是太超前和令他们匪夷所思了。要知道晶体管可是50年代末才出现,45年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荧光灯。
停了半晌,回过神来的孙父感慨地说:“宋总指挥果真是年轻有为啊!没想到总指挥这样了不起的一个军人,竟有如此学识,老朽今日可是真正开眼了!总指挥这样有学识,就怪不得赏识我这两个犬子了,他们交给你我放心了。总指挥,让老朽在敬你一杯。”宋哲武急忙又喝了一杯酒,同时也借机掩饰自己的有些不自然的神情。
李明华这时也回过神来,看着宋哲武用怀疑的语气问:“宋总指挥,思华说你是德国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毕业的?”
宋哲武笑着回答:“千真万确,我毕业于德累斯顿步兵学校。”
李明华疑惑地说:“难道德累斯顿步兵学校也讲授电磁学?”
宋哲武笑着说:“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是军校,当然不会讲授电磁学了。李先生一定是奇怪我这个军校毕业的军人,从哪里学到的这些知识?”
李明华把头摇得像波浪鼓似的说:“不只是奇怪总指挥从哪里学的这些电磁学知识,我是奇怪,总指挥应该比我回国的还要早,我在里昂大学的研究,应该是电磁学最前沿的问题,您所说的晶体管、短波问题和荧光灯的问题,都是我所从没有听说过,甚至是闻所未闻。你所说的应该都是很尖端的,就比如短波通信,就是你所说的荧光灯,很新颖也很独特,我认为你的这个专利一定就会让你发大财,你为什么不去申请专利?这一切没有高深的电磁学知识是做不到的。”
宋哲武早已想好了说辞,笑着说:“这些都是我自学和自己研究的一些体会和成果。我这个人就是喜欢新奇的事物,在德国闲暇时,很喜欢学习一些新知识,许多方面的知识我都有所涉猎,不仅是电磁学,就是王先生的冶炼专业、还有思华的军工方面的我都知道一些。我的研究笔记和资料就有几大箱,可惜的是在回国时都丢失了。比如平炉炼钢我就很有研究,比如如何提高平炉的氧化性;如何降低高炉的焦比。”
又开着玩笑说:“你们不会认为我不务正业吧?”
“冶炼总指挥也懂?”王学智诧异地问。
宋哲武点点头说:“不敢说懂,我只是对某些方面有些研究。”
对于资料的丢失,李明华等几个留学归来的人知道它的价值,都扼腕叹息不已。
孙父这时也明白过来,他虽然不知道宋哲武方才所说的那些有多深奥,可从自己的两个儿子以及李明华、王学智几人的表情看得出,他们都很佩服宋哲武。能让他们这些留洋归国的洋学生佩服的军人哪里能错!孙父为自己的儿子能在宋哲武手下感到高兴不已,笑着说:“总指挥这几年战功卓著,我们可都是早有耳闻,这次挥兵直捣汉口,就足见总指挥有将帅之才。而且总指挥博学多才,大有古来儒将之风,难得啊!总指挥,我再敬你一杯。”
对于孙父这次敬酒,李明华、王学智和孙家兄弟也都一饮而尽,他们现在可是真心佩服宋哲武了。
孙父又忙着给宋哲武和李文田布菜,李文田只是静静地听着,不住的思索这什么。
见已经彻底地勾起了李明华和王学智的兴趣,刚要继续再吊一吊他们的兴趣,王学智忍不住问:“降低焦比就可以降低很大一块成本,这是怎么做的?”
宋哲武笑着说:“这个问题我不能告诉你。”
宋哲武的话,让在座的几人都是一愣,王学智很快不好意思地说:“唐突了,总指挥不要见怪,学智只是一时好奇,这样的技术是完全可以申请专利的。”
宋哲武摇摇头说:“现在不告诉你并不是申请专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