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推荐阅读:
一秒记住【武林中文网 www.wl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有一个企图自杀的年轻人,之所以想自杀是因为无法忍受未来的40年都和今天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要知道就连一年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都不可而知,更何况是40年以后。说实话,他认为40年以后也会和现在一样,这个想法本身就很让我吃惊和不解。
对于眼前的现状他大概没有什么特别的不满。真正每天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忙着活下去,哪里还顾得上烦恼呢?虽然如此,他对现状肯定是抱有不满和怨言的。一想到自己在这种状态下度过40年,一种不安和茫然的情绪油然而生,促使他萌生了轻生念头吧。
即使你现在对自己的将来能画出大概的蓝图,你的人生也不一定能完全照着这个蓝图去实现。即使你是高学历、就职于一流企业,也不能因此而高枕无忧。在这个竞争社会,即使你眼前的人生走得十分顺利且成功,依然需要继续保持下去。如果你身为一个“胜者”内心却为竞争对手的意外出现或某一天自己成了这个竞争社会的落伍者而战战兢兢,那么根本就算不上是一个真正的胜者。胜者,到底是指哪一种人呢?或者说,我们真的非要当胜者不可吗?
和这种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抱着茫然和不安的人不同,有一类人是现在身处艰难状态,觉得每一天活得都很疲惫。曾经有一个年轻人来找我做咨询,他用那无神的目光望着我,给我看刀割疤痕,说,“我又干了傻事了……”这类人只能靠自残带来的伤痛,才能感觉到生命的实感。到后来这种状况会越发不可收拾,不再满足于割手腕的程度,强烈地渴望了断生命。
还有一类人,会不可控制地实施家暴,虐待孩子。他们大部分都曾经是家暴的受害者,遭遇过父母的虐待。但不管父母对自己做过什么,他们都会主动选择相信父母是爱自己的。等他们长大成人、为人父母后,会对孩子做出和当年的父母相同的事情。当他们发现自己虽然虐待孩子,但内心却是爱着孩子的话,就更能有力证明当年父母也是出于爱才虐待自己的。越是这种人,其实越深爱孩子。虐待孩子也是出于这份深爱。和那些因不听话而去责骂孩子的父母相比,这类人所抱有的烦恼和痛苦属于完全不同性质和范畴的。
和这些例子不同,还有一类人是为其他事情所烦恼和痛苦。歌德曾经说过,“人只要在努力,必然会陷入迷茫。”对于这个世界的不公、不合理感到愤怒,下决心揣着梦和理想认真活下去的人,和一开始就放弃人生的人不同,前者始终会为各种烦恼和迷茫感到困扰。就这类人而言,活着必然是一件艰难不易的事情。
这种时候,总会出现老于世故的人,会告诉他们现实有多残酷,劝他们“现实点”,试图阻止他们的去路。对于这些论调,的确很难去反驳。因为,终究,年轻人会接受所谓现实的洗礼,放下曾经高举头顶的理想,埋头活在现实中。
还有的人即使陷入了困境,还是会努力追求幸福,不停地告诉自己“人生如愿”。有一天他们会发现人靠一个人是活不下去的,便会走进人际关系之中。发现人际关系就是所有烦恼之根源,活着自然是不易的。这很正常。
有一天,一个年轻人来找我咨询。他说他已经有十多年没有外出,为了避开和他人接触,他一直都躲在家里足不出户。
“我发现没人能替我过我的人生。所以,想问问您我今后的人生路该怎么走。”
以前的人生,并不能决定现在以及今后的人生。看得出,这位年轻人终于决定把“今后该怎么活下去”视为自己的问题来认真面对,之后我和他交谈过几次。该怎么活下去这类问题不像是自动贩卖机按键就能弹出饮料那么简单地获得答案,但是,如果你打算真挚而认真地过活,那么这个问题是绝对绕不开而必须面对的。
本书中,我将从目的论的观点出发,扒开“活得累”这一状态的外表去查看它的真正实体。接着,和大家一同研究究竟该怎么做才能逃脱这种困境。我的研究和考察是基于奥地利精神科医生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创立的个人心理学(Individualpsychologie,individual psychology)而进行的,它在日本是以创始人阿德勒的名字来命名的,叫“阿德勒心理学”。阿德勒曾经是弗洛伊德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的核心会员,只是到后来,学术上与弗洛伊德出现了分歧和对立,尤其是目的论的观点上,他认为“过去的人生不决定现在以及将来的人生”“人不能以意识和无意识来区分”(individual原义是“不可分割”),于是就和弗洛伊德分道扬镳,自成一门体系。
阿德勒心理学是对常识的反命题,它对于现有的价值观、无意识所主张的文化自明性也是持批判立场的,很多人对这个主张表示不可理解,也反对实践它,但是我希望本书能给大家带来一个契机,帮助大家摆脱当下的艰难困境,得到幸福的人生。
有一个企图自杀的年轻人,之所以想自杀是因为无法忍受未来的40年都和今天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要知道就连一年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都不可而知,更何况是40年以后。说实话,他认为40年以后也会和现在一样,这个想法本身就很让我吃惊和不解。
对于眼前的现状他大概没有什么特别的不满。真正每天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忙着活下去,哪里还顾得上烦恼呢?虽然如此,他对现状肯定是抱有不满和怨言的。一想到自己在这种状态下度过40年,一种不安和茫然的情绪油然而生,促使他萌生了轻生念头吧。
即使你现在对自己的将来能画出大概的蓝图,你的人生也不一定能完全照着这个蓝图去实现。即使你是高学历、就职于一流企业,也不能因此而高枕无忧。在这个竞争社会,即使你眼前的人生走得十分顺利且成功,依然需要继续保持下去。如果你身为一个“胜者”内心却为竞争对手的意外出现或某一天自己成了这个竞争社会的落伍者而战战兢兢,那么根本就算不上是一个真正的胜者。胜者,到底是指哪一种人呢?或者说,我们真的非要当胜者不可吗?
和这种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抱着茫然和不安的人不同,有一类人是现在身处艰难状态,觉得每一天活得都很疲惫。曾经有一个年轻人来找我做咨询,他用那无神的目光望着我,给我看刀割疤痕,说,“我又干了傻事了……”这类人只能靠自残带来的伤痛,才能感觉到生命的实感。到后来这种状况会越发不可收拾,不再满足于割手腕的程度,强烈地渴望了断生命。
还有一类人,会不可控制地实施家暴,虐待孩子。他们大部分都曾经是家暴的受害者,遭遇过父母的虐待。但不管父母对自己做过什么,他们都会主动选择相信父母是爱自己的。等他们长大成人、为人父母后,会对孩子做出和当年的父母相同的事情。当他们发现自己虽然虐待孩子,但内心却是爱着孩子的话,就更能有力证明当年父母也是出于爱才虐待自己的。越是这种人,其实越深爱孩子。虐待孩子也是出于这份深爱。和那些因不听话而去责骂孩子的父母相比,这类人所抱有的烦恼和痛苦属于完全不同性质和范畴的。
和这些例子不同,还有一类人是为其他事情所烦恼和痛苦。歌德曾经说过,“人只要在努力,必然会陷入迷茫。”对于这个世界的不公、不合理感到愤怒,下决心揣着梦和理想认真活下去的人,和一开始就放弃人生的人不同,前者始终会为各种烦恼和迷茫感到困扰。就这类人而言,活着必然是一件艰难不易的事情。
这种时候,总会出现老于世故的人,会告诉他们现实有多残酷,劝他们“现实点”,试图阻止他们的去路。对于这些论调,的确很难去反驳。因为,终究,年轻人会接受所谓现实的洗礼,放下曾经高举头顶的理想,埋头活在现实中。
还有的人即使陷入了困境,还是会努力追求幸福,不停地告诉自己“人生如愿”。有一天他们会发现人靠一个人是活不下去的,便会走进人际关系之中。发现人际关系就是所有烦恼之根源,活着自然是不易的。这很正常。
有一天,一个年轻人来找我咨询。他说他已经有十多年没有外出,为了避开和他人接触,他一直都躲在家里足不出户。
“我发现没人能替我过我的人生。所以,想问问您我今后的人生路该怎么走。”
以前的人生,并不能决定现在以及今后的人生。看得出,这位年轻人终于决定把“今后该怎么活下去”视为自己的问题来认真面对,之后我和他交谈过几次。该怎么活下去这类问题不像是自动贩卖机按键就能弹出饮料那么简单地获得答案,但是,如果你打算真挚而认真地过活,那么这个问题是绝对绕不开而必须面对的。
本书中,我将从目的论的观点出发,扒开“活得累”这一状态的外表去查看它的真正实体。接着,和大家一同研究究竟该怎么做才能逃脱这种困境。我的研究和考察是基于奥地利精神科医生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创立的个人心理学(Individualpsychologie,individual psychology)而进行的,它在日本是以创始人阿德勒的名字来命名的,叫“阿德勒心理学”。阿德勒曾经是弗洛伊德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的核心会员,只是到后来,学术上与弗洛伊德出现了分歧和对立,尤其是目的论的观点上,他认为“过去的人生不决定现在以及将来的人生”“人不能以意识和无意识来区分”(individual原义是“不可分割”),于是就和弗洛伊德分道扬镳,自成一门体系。
阿德勒心理学是对常识的反命题,它对于现有的价值观、无意识所主张的文化自明性也是持批判立场的,很多人对这个主张表示不可理解,也反对实践它,但是我希望本书能给大家带来一个契机,帮助大家摆脱当下的艰难困境,得到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