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隔墙有耳!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武林中文网 www.wl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在大唐,这个尚武的国度,每一位少年,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将军梦。虽然李弘身体孱弱,比不得弟弟强壮,但他依然对军队,对打仗的事,有着浓厚的兴趣。
听上了瘾,李弘决定不走了,兄弟俩促膝长谈,听听李贤在辽东的经历。尤其是他口中的那些平凡,又伟大的士卒。他想知道,他们到底做了什么以至于让一位亲王赞不绝口。
而李贤就告诉他一条:这些土地里刨食的士卒,他们不是生来就勇敢,而是因为信念选择了无畏。在屈服和死亡,其实真正的选择只有一个,不想子孙面对,他们就要来面对。
“战争,永远都是一个双向的磨盘,能把敌我双方都捻成肉泥!”
“谁都想活下,但臣弟必要说,只有死了的才算是真正的英雄,至于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足挂齿!......”
见太子弘不解其中之意,李贤淡淡一笑,慢慢地靠在软垫上,讲着整个辽东战役,有多少将士在阵中,是为了保护他而阵亡的。
刘二狗、高闯、梁兴,这些他能叫上来名字的亲卫,还有更多数不清,叫不出名字来的无名氏,每每想到他们,李贤的心里就不是滋味。
他们回不来了,李贤能做的,就是替他们活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为大唐的山河无恙,河清海晏,出一把子力气。
辽东战役,对来李贤说是个教育,在延续盛世的道路上,顽强唐军中是没有多少出身书香门第,满腹经纶的学者。但却有着一批忠肝义胆,勇武传魂的理想主义者。
他立志要让大唐的百姓,拥有一个可以完全信赖,依靠的军队,哪怕这个自我净化的过程会带来质疑和争论。所以,就目前而言,保住李弘这位太子,是缓冲矛盾的首要条件。
“如果有一天,李氏也如司马氏一样失去人心,再现五胡乱华的惨剧,我是要悔恨终身的。而且,臣弟也认为,保证传承有序,是延续盛世,对抗侵略、分裂的必要准备。......”
李贤不知道在他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一个超越古今的太平盛世,但有些事情,不是因为希望而去坚持,而是因为坚持下去,才会有希望。......
而正是此时,在隔壁听着小哥俩高谈阔论,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李治微微一笑。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年轻是好啊,可以毫无忌惮的纵论天下,想干什么干什么。
“陛下,太子和雍王,兄友弟恭,少年英才,又皆有鸿鹄之志,此真乃陛下之福。”
“老奴谨为陛下贺,为大唐贺!”,内侍总管-高福,适时的送上一句马屁。
而李治也仅仅是微微一笑,淡淡道:“皇兄,听到没有,这小子现在说话一套一套的。”
听到皇帝在叫自己,坐在一旁饮茶的李贞,放下了手中的茶盏,笑着回了一句:“陛下,那是因为你没上过战场。”
“不了解战场上结下的生死情谊,胜过手足。雍王头角峥嵘,跟三哥当年,蛮像的!”
“哦,这话,朕从前听先皇说过!朕不指着父慈子孝,只能保证兄友弟恭,少一点麻烦就行了。”
说完这话,李治随口吩咐高福:“去告诉太子,说御驾到东宫了,让他立刻回去接驾。”,有些事,毕竟是不能当着太子的面说的。
是以,太子弘前脚离开,后脚背着手的李治,抬腿走了进来,像没事人一样,抬手阻止了挣扎着要起身行礼的李贤。随后,又掀开衣服,看了看李贤身上的伤势。
“马载,是个聪明且又能力的人,他竟敢说服了越王来求情,你找了一个好伙计!”
“朕没有想到,两年的军戎生涯,会让你付出这么大的代价,你的成长速度,让朕有些惊讶。”
在辽东军的军报中,李治就觉察出了,把李贤放在军中,也许不是最好的选择。而这次,听到兄弟俩的谈话,及越王的陈述后,他更加确定。
李贤的性格本身就很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在他的话语中,听起来没有问题,立志做一个贤王,为那些牺牲的士卒活着。
可正如越王所说,这种性格很容不受把控,就像先帝培养吴王一样。聪明的人的缺点,就是太自信。
诚然,李治这个皇帝也摆脱不了这个毛病,但他总觉得,自己比先帝高明,完全可以做到收放自如。但李贤在显仁宫前的“表现”,让他不得不承认,或许他并不比先帝高明到哪里去。
不过,他不后悔!历朝历代,哪一个垂昭百世的盛世君王,是心慈手软的慈父,没有一根可以消化金石的硬心肠,他这个皇帝,也当不到今天。
“知道朕,对你为什么如此的不公么?或者说如此的厌恶你?”
这话没错,李贤兄弟四人,皇帝看谁都乐呵呵的,唯独对他横眉冷对,厌恶之情溢于言表。
都是同一对父母所生,待遇上的差别也太大了。可这次回京之后,在处理贺兰敏之一事上,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倒腾了一下胳膊,换一个舒服的姿势趴着,李贤面色淡然的回了一句:“儿臣知道,可儿臣不在乎!”
其实,贺兰敏之恨李贤是有原因,并不是因为扫了他一次面子,就达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当然,他痛恨的也不仅是李贤,还有他的姨母-皇后武媚娘。
因为他的母亲-武顺,暴露了与皇后争位的野心,引来了皇后的忌惮。所以弄死武顺,是巩固后位的必要条件。
但武顺的寝殿,都是皇帝和她的人,想要悄无声息,不受人怀疑的弄死武顺,显然很不现实。
于是乎,皇后把目光放在了她的次子李贤的身上。众所周知,韩国夫人-武顺一直有把李贤过继到其膝下,作为与皇后一争长短的资本。
所以,平时对李贤是关怀备至,没事的时候,经常带着糕点去看李贤。陪他看看书,玩耍一番,生病了也陪在他的身边。
可以说,在为母一方面,武顺比一心钻研政务的武媚娘做的更好。
皇后也正是借助这点,在李贤伤寒之际,命人在汤药中下了鸩毒,因为她知道韩国夫人一定会亲自尝过,才会喂给李贤喝,以彰显其慈母胸怀。
于是,倍受圣宠的韩国夫人,稀里糊涂的做了冤魂怨鬼,因为一碗汤药直接就香消玉殒了。
得知真相的皇帝,并没有去怪罪皇后,反而把一切的责任,都算在李贤的身上。
固执的认为,李贤虽然受了蒙骗,但依然是杀人的帮凶,所以李治不能原谅他,因为李贤始终是负了,那个视其如己出的韩国夫人。
在大唐,这个尚武的国度,每一位少年,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将军梦。虽然李弘身体孱弱,比不得弟弟强壮,但他依然对军队,对打仗的事,有着浓厚的兴趣。
听上了瘾,李弘决定不走了,兄弟俩促膝长谈,听听李贤在辽东的经历。尤其是他口中的那些平凡,又伟大的士卒。他想知道,他们到底做了什么以至于让一位亲王赞不绝口。
而李贤就告诉他一条:这些土地里刨食的士卒,他们不是生来就勇敢,而是因为信念选择了无畏。在屈服和死亡,其实真正的选择只有一个,不想子孙面对,他们就要来面对。
“战争,永远都是一个双向的磨盘,能把敌我双方都捻成肉泥!”
“谁都想活下,但臣弟必要说,只有死了的才算是真正的英雄,至于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足挂齿!......”
见太子弘不解其中之意,李贤淡淡一笑,慢慢地靠在软垫上,讲着整个辽东战役,有多少将士在阵中,是为了保护他而阵亡的。
刘二狗、高闯、梁兴,这些他能叫上来名字的亲卫,还有更多数不清,叫不出名字来的无名氏,每每想到他们,李贤的心里就不是滋味。
他们回不来了,李贤能做的,就是替他们活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为大唐的山河无恙,河清海晏,出一把子力气。
辽东战役,对来李贤说是个教育,在延续盛世的道路上,顽强唐军中是没有多少出身书香门第,满腹经纶的学者。但却有着一批忠肝义胆,勇武传魂的理想主义者。
他立志要让大唐的百姓,拥有一个可以完全信赖,依靠的军队,哪怕这个自我净化的过程会带来质疑和争论。所以,就目前而言,保住李弘这位太子,是缓冲矛盾的首要条件。
“如果有一天,李氏也如司马氏一样失去人心,再现五胡乱华的惨剧,我是要悔恨终身的。而且,臣弟也认为,保证传承有序,是延续盛世,对抗侵略、分裂的必要准备。......”
李贤不知道在他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一个超越古今的太平盛世,但有些事情,不是因为希望而去坚持,而是因为坚持下去,才会有希望。......
而正是此时,在隔壁听着小哥俩高谈阔论,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李治微微一笑。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年轻是好啊,可以毫无忌惮的纵论天下,想干什么干什么。
“陛下,太子和雍王,兄友弟恭,少年英才,又皆有鸿鹄之志,此真乃陛下之福。”
“老奴谨为陛下贺,为大唐贺!”,内侍总管-高福,适时的送上一句马屁。
而李治也仅仅是微微一笑,淡淡道:“皇兄,听到没有,这小子现在说话一套一套的。”
听到皇帝在叫自己,坐在一旁饮茶的李贞,放下了手中的茶盏,笑着回了一句:“陛下,那是因为你没上过战场。”
“不了解战场上结下的生死情谊,胜过手足。雍王头角峥嵘,跟三哥当年,蛮像的!”
“哦,这话,朕从前听先皇说过!朕不指着父慈子孝,只能保证兄友弟恭,少一点麻烦就行了。”
说完这话,李治随口吩咐高福:“去告诉太子,说御驾到东宫了,让他立刻回去接驾。”,有些事,毕竟是不能当着太子的面说的。
是以,太子弘前脚离开,后脚背着手的李治,抬腿走了进来,像没事人一样,抬手阻止了挣扎着要起身行礼的李贤。随后,又掀开衣服,看了看李贤身上的伤势。
“马载,是个聪明且又能力的人,他竟敢说服了越王来求情,你找了一个好伙计!”
“朕没有想到,两年的军戎生涯,会让你付出这么大的代价,你的成长速度,让朕有些惊讶。”
在辽东军的军报中,李治就觉察出了,把李贤放在军中,也许不是最好的选择。而这次,听到兄弟俩的谈话,及越王的陈述后,他更加确定。
李贤的性格本身就很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在他的话语中,听起来没有问题,立志做一个贤王,为那些牺牲的士卒活着。
可正如越王所说,这种性格很容不受把控,就像先帝培养吴王一样。聪明的人的缺点,就是太自信。
诚然,李治这个皇帝也摆脱不了这个毛病,但他总觉得,自己比先帝高明,完全可以做到收放自如。但李贤在显仁宫前的“表现”,让他不得不承认,或许他并不比先帝高明到哪里去。
不过,他不后悔!历朝历代,哪一个垂昭百世的盛世君王,是心慈手软的慈父,没有一根可以消化金石的硬心肠,他这个皇帝,也当不到今天。
“知道朕,对你为什么如此的不公么?或者说如此的厌恶你?”
这话没错,李贤兄弟四人,皇帝看谁都乐呵呵的,唯独对他横眉冷对,厌恶之情溢于言表。
都是同一对父母所生,待遇上的差别也太大了。可这次回京之后,在处理贺兰敏之一事上,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倒腾了一下胳膊,换一个舒服的姿势趴着,李贤面色淡然的回了一句:“儿臣知道,可儿臣不在乎!”
其实,贺兰敏之恨李贤是有原因,并不是因为扫了他一次面子,就达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当然,他痛恨的也不仅是李贤,还有他的姨母-皇后武媚娘。
因为他的母亲-武顺,暴露了与皇后争位的野心,引来了皇后的忌惮。所以弄死武顺,是巩固后位的必要条件。
但武顺的寝殿,都是皇帝和她的人,想要悄无声息,不受人怀疑的弄死武顺,显然很不现实。
于是乎,皇后把目光放在了她的次子李贤的身上。众所周知,韩国夫人-武顺一直有把李贤过继到其膝下,作为与皇后一争长短的资本。
所以,平时对李贤是关怀备至,没事的时候,经常带着糕点去看李贤。陪他看看书,玩耍一番,生病了也陪在他的身边。
可以说,在为母一方面,武顺比一心钻研政务的武媚娘做的更好。
皇后也正是借助这点,在李贤伤寒之际,命人在汤药中下了鸩毒,因为她知道韩国夫人一定会亲自尝过,才会喂给李贤喝,以彰显其慈母胸怀。
于是,倍受圣宠的韩国夫人,稀里糊涂的做了冤魂怨鬼,因为一碗汤药直接就香消玉殒了。
得知真相的皇帝,并没有去怪罪皇后,反而把一切的责任,都算在李贤的身上。
固执的认为,李贤虽然受了蒙骗,但依然是杀人的帮凶,所以李治不能原谅他,因为李贤始终是负了,那个视其如己出的韩国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