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用人三法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武林中文网 www.wl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古之欲明显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尔后知至,知至尔后意诚,意诚尔后心正,心正尔后身修,身修尔后齐家,齐家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天下平。。。”
看着皇上亲自出的策问题目,郑勋睿脸上没有表情,内心却是狂喜,当然此番收益的不仅仅是他一人,还有杨廷枢,两人曾经分析过,甚至争论过,最终统一了观点,认为皇上不会在如何施政方面提出问题,但不会离开朝政这个大盘子,最终就只能够用从人方面做文章了,况且殿试本来就是选拔人才的,从这个方面予以考虑,也是很正常的。
郑勋睿没有犹豫,仔细看了三遍题目,开始动笔了。
“。。。士窃以为用人、行政自古皆相提并论,大抵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法,有考察之法,此三者不可废一。。。”
“所谓转移之道,乃为管辖之道,或继之以宽,或救之以言,或敛之以镇静。。。圣求人才循循规矩准绳之中,无有敢才智自雄、锋芒自陈者,然有守者多,而有猷有为者渐觉其少,大率以畏惧为慎,以柔靡为恭。。。窃以为人才之通病有四,一曰退缩,遇事互推,不肯任怨,动辄请示,不肯任咎;二曰琐屑,利析锱铢,不顾大体,察及秋毫,不见舆薪;三曰敷衍,装头盖面,但计目前,剜肉补疮,不问明月,四曰颟顸,外面完全,中已溃烂,章奏粉饰,语无归宿,有次四者,习欲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求振作有为,将来一有艰巨,国家必有乏才之患。。。欲使有用之才不出范围之中,莫若使之从事于学术,才须学,学需识,然欲人才皆知好学,又必自上以身作则。。。”
“所谓培养之方,凡人才未等仕者,姑且不论,其已等仕者,如内阁、六部、翰林最为荟萃之地,人才数千,上不能一一周知,培养之权,不得不责成于堂官。所谓培养者,约有数端:曰教诲,曰甄别,曰保举,曰超擢。堂官谓之司员,一言嘉奖,则感而图功,片语责惩,则畏而改过,此教诲之不可缓也。荆棘不除,则兰蕙兼色,害马不去,则骐骥短气。此甄别之不可缓也。。。盖尝论之,人才譬之禾稼,堂官之教诲,犹种植耕耘,甄别则去其良莠,保举则犹如灌溉,上超擢,譬之甘雨时降、苗勃然兴也。。。。”
“所谓考察之法,古者询事、考言,二者并重,诸多事宜,小者循例,大着上断,本无才猷之可见,则莫若于言考之,召对陈言,天威咫尺,又不宜喋喋便佞,则莫若于奏折考之矣。。。而从无一言及上德之隆替,五一折弹大臣之过失,岂君为尧舜之君,臣皆社稷之臣,一时之风气,亦有不解其所以然者。。。内外大小,群言并进,即浮伪之人,不能不杂出其中,然无本之言,其术可以一售,而不可以再试,朗镜高悬,岂能终遁。。。”
郑勋睿几乎是一气呵成,没有任何的停顿,不管是县试、府试、乡试还是会试,他大抵都是这样,一旦头脑之中形成了整篇的文章,那就不会有任何的耽误,也不会迟疑,想到哪里就写到了哪里,绝不会让自身的思维中断。
郑勋睿不会知道,此刻的建极殿,不少的内阁大臣看着他,眼神是有些复杂的。
周延儒和温体仁两人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尽管说郑勋睿是会试会元,但那也算是特殊情况,毕竟会试存在誊抄试卷的事宜,而且主考官为两人,同考官的人数就更多了,文章是经过大家共同的审阅之后,最终由主考官拍板决定的,在这个过程之中,周延儒还是需要注意一些的。
但殿试就不一样了,不存在誊抄文章的事宜,诸多贡士完成文章之后,立即就交上来了,由内阁和翰林院组成的阅卷人员,会从其中挑选出来最好的文章,尔后呈奏给皇上,皇上可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阅读四百篇文章的。
所以说殿试就存在一些可以操控的地方了。
有意思的是,此次会试第二十三名的贡士陈于泰,和周延儒是姻亲关系,作为会试主考官、殿试最为主要的审核文章的大臣,他是想着让陈于泰成为殿试状元的,再说陈于泰的学识也的确是不错的,应该说会试前五十名的贡士,在学识上面不会有多大的差距。
可是殿试刚刚开始的那一幕,可以说打消了他的念头,想着让陈于泰高中状元,可能性几乎是没有了,无他,皇上要求会试会元郑勋睿在建极殿作诗,这个郑勋睿还真的不错,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吟诵出来了一首诗词,不敢说这首诗词非常的出色,但至少是符合皇上心愿的,这些年过去,皇上一直都是在找寻人才,他这个内阁首辅,就是皇上大胆启用的。
这个突然出现的变故,让周延儒有些气馁,也让他明白了皇上的心思。
温体仁是另外的一种想法了,他很是高兴,对于周延儒这个内阁首辅,尽管表面上曲意奉承,他内心是不服气的,不管周延儒有着多高的学识,但毕竟年轻,而且崇祯元年的时候,枚卜大典,周延儒同样没有能够被推荐到内阁大臣。
再说周延儒做事情,还是有些霸气的味道,有了他这个排名在内阁最后一名的支持,对于内阁次辅徐光启的建议都不是特别重视了,要知道皇上是特别信任徐光启的,徐光启已经是七十岁的年纪,多次恳请致仕,皇上都没有答应,要不是考虑到徐光启的年纪大了,周延儒是不要想着能够成为内阁首辅的。
从这些方面来说,温体仁对周延儒不是那么看好。
他自身也要到知天命的年岁了,同样想着成为内阁首辅,当然他前面还有不少的困难,若是不能够很好的运作,估计就没有可能成为内阁首辅了。
这一次的殿试,周延儒的某些想法,温体仁很清楚,也很是着急,若是陈于泰真的成为此次殿试状元,那就意味着周延儒在朝廷之中的力量更加的强大,这是温体仁绝不愿意看见的情形,不过他这个内阁辅臣,没有资格提出来反对的意见,也不敢直接提出反对意见。
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面,一切都出现了变故。
皇上钦点会试会元郑勋睿赋诗,几乎意味着殿试状元人选的确定。
这肯定是周延儒没有想到的,也是他这个礼部尚书没有想到的,尽管说皇上登基已经有五个年头的时间,但一直都是致力于发现和大胆启用人才阶段的,特别是在当初一举拿下魏忠贤之后,罢黜了大量的内阁大臣,皆因为这些内阁大臣都是魏忠贤的走狗。
此次殿试,皇上表现出来的态度,说明还是异常重视人才的。
皇上突然出现的这个举措,大乱了周延儒的部署,也算是周延儒面临的一次挫败。
温体仁岂能不高兴,不过他不会表现出来。
至于说其他的内阁大臣,包括内阁次辅徐光启,也是注意到了郑勋睿,想不到这个年轻的有些过分的会试会元,面对皇上的直接询问,居然表现的不亢不卑,这份从容的气质实在是难得,从这方面看,也的确是不错的人才了。
郑勋睿哪里会想到这些事情,和数次的考试一样,午时刚过,他已经完成了整篇的文章,当然这个时候,他还是需要克制自身的情绪的,不能够过早的交卷了,特别是前面皇上已经要求他赋诗了,若是过早的交卷了,就显得有些漂浮的意思了,好像自身的文采真的特别突出一样。
写完了文章之后,郑勋睿一直没有放下手中的毛笔,他在仔细的看着刚刚写出来的文章,虽然只有两千多字,不过揣摩其中的意思,感觉到这篇文章还的确是不错的。
用人的办法,历朝历代都是皇上和朝廷特别关注的事情,他提出的用人三法,从本质上面来说,是符合皇上以及朝廷要求的,尽管这些说法,有老生常谈的味道,但其中对人才展现出来的能力方面的总结归纳,以及对人才培训和提拔需要注意方面的建议,还是有着不少新意的,能够得到皇上的注意。
按照历史上的总结,崇祯皇帝朱由检是典型的悲剧,成就和不足都是特别明显的,就连最终推翻他的大清皇太极以及多尔衮等人,对朱由检都是尊重的,这样的情况在历史上都是少见的,而且朱由检是唯一一个面临巨大困难的情况之下,不愿意有丝毫屈服的皇帝,宁愿在煤山自尽身亡,也不愿意留下丝毫的骂名,放弃对后金的议和,放弃对李自成的屈服,甚至不愿意离开京城到南京去暂时躲避,这样的情形的确让人难以理解。
面对这样的一个皇帝,穿越的郑勋睿,需要多方位的了解。
“古之欲明显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尔后知至,知至尔后意诚,意诚尔后心正,心正尔后身修,身修尔后齐家,齐家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天下平。。。”
看着皇上亲自出的策问题目,郑勋睿脸上没有表情,内心却是狂喜,当然此番收益的不仅仅是他一人,还有杨廷枢,两人曾经分析过,甚至争论过,最终统一了观点,认为皇上不会在如何施政方面提出问题,但不会离开朝政这个大盘子,最终就只能够用从人方面做文章了,况且殿试本来就是选拔人才的,从这个方面予以考虑,也是很正常的。
郑勋睿没有犹豫,仔细看了三遍题目,开始动笔了。
“。。。士窃以为用人、行政自古皆相提并论,大抵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法,有考察之法,此三者不可废一。。。”
“所谓转移之道,乃为管辖之道,或继之以宽,或救之以言,或敛之以镇静。。。圣求人才循循规矩准绳之中,无有敢才智自雄、锋芒自陈者,然有守者多,而有猷有为者渐觉其少,大率以畏惧为慎,以柔靡为恭。。。窃以为人才之通病有四,一曰退缩,遇事互推,不肯任怨,动辄请示,不肯任咎;二曰琐屑,利析锱铢,不顾大体,察及秋毫,不见舆薪;三曰敷衍,装头盖面,但计目前,剜肉补疮,不问明月,四曰颟顸,外面完全,中已溃烂,章奏粉饰,语无归宿,有次四者,习欲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求振作有为,将来一有艰巨,国家必有乏才之患。。。欲使有用之才不出范围之中,莫若使之从事于学术,才须学,学需识,然欲人才皆知好学,又必自上以身作则。。。”
“所谓培养之方,凡人才未等仕者,姑且不论,其已等仕者,如内阁、六部、翰林最为荟萃之地,人才数千,上不能一一周知,培养之权,不得不责成于堂官。所谓培养者,约有数端:曰教诲,曰甄别,曰保举,曰超擢。堂官谓之司员,一言嘉奖,则感而图功,片语责惩,则畏而改过,此教诲之不可缓也。荆棘不除,则兰蕙兼色,害马不去,则骐骥短气。此甄别之不可缓也。。。盖尝论之,人才譬之禾稼,堂官之教诲,犹种植耕耘,甄别则去其良莠,保举则犹如灌溉,上超擢,譬之甘雨时降、苗勃然兴也。。。。”
“所谓考察之法,古者询事、考言,二者并重,诸多事宜,小者循例,大着上断,本无才猷之可见,则莫若于言考之,召对陈言,天威咫尺,又不宜喋喋便佞,则莫若于奏折考之矣。。。而从无一言及上德之隆替,五一折弹大臣之过失,岂君为尧舜之君,臣皆社稷之臣,一时之风气,亦有不解其所以然者。。。内外大小,群言并进,即浮伪之人,不能不杂出其中,然无本之言,其术可以一售,而不可以再试,朗镜高悬,岂能终遁。。。”
郑勋睿几乎是一气呵成,没有任何的停顿,不管是县试、府试、乡试还是会试,他大抵都是这样,一旦头脑之中形成了整篇的文章,那就不会有任何的耽误,也不会迟疑,想到哪里就写到了哪里,绝不会让自身的思维中断。
郑勋睿不会知道,此刻的建极殿,不少的内阁大臣看着他,眼神是有些复杂的。
周延儒和温体仁两人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尽管说郑勋睿是会试会元,但那也算是特殊情况,毕竟会试存在誊抄试卷的事宜,而且主考官为两人,同考官的人数就更多了,文章是经过大家共同的审阅之后,最终由主考官拍板决定的,在这个过程之中,周延儒还是需要注意一些的。
但殿试就不一样了,不存在誊抄文章的事宜,诸多贡士完成文章之后,立即就交上来了,由内阁和翰林院组成的阅卷人员,会从其中挑选出来最好的文章,尔后呈奏给皇上,皇上可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阅读四百篇文章的。
所以说殿试就存在一些可以操控的地方了。
有意思的是,此次会试第二十三名的贡士陈于泰,和周延儒是姻亲关系,作为会试主考官、殿试最为主要的审核文章的大臣,他是想着让陈于泰成为殿试状元的,再说陈于泰的学识也的确是不错的,应该说会试前五十名的贡士,在学识上面不会有多大的差距。
可是殿试刚刚开始的那一幕,可以说打消了他的念头,想着让陈于泰高中状元,可能性几乎是没有了,无他,皇上要求会试会元郑勋睿在建极殿作诗,这个郑勋睿还真的不错,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吟诵出来了一首诗词,不敢说这首诗词非常的出色,但至少是符合皇上心愿的,这些年过去,皇上一直都是在找寻人才,他这个内阁首辅,就是皇上大胆启用的。
这个突然出现的变故,让周延儒有些气馁,也让他明白了皇上的心思。
温体仁是另外的一种想法了,他很是高兴,对于周延儒这个内阁首辅,尽管表面上曲意奉承,他内心是不服气的,不管周延儒有着多高的学识,但毕竟年轻,而且崇祯元年的时候,枚卜大典,周延儒同样没有能够被推荐到内阁大臣。
再说周延儒做事情,还是有些霸气的味道,有了他这个排名在内阁最后一名的支持,对于内阁次辅徐光启的建议都不是特别重视了,要知道皇上是特别信任徐光启的,徐光启已经是七十岁的年纪,多次恳请致仕,皇上都没有答应,要不是考虑到徐光启的年纪大了,周延儒是不要想着能够成为内阁首辅的。
从这些方面来说,温体仁对周延儒不是那么看好。
他自身也要到知天命的年岁了,同样想着成为内阁首辅,当然他前面还有不少的困难,若是不能够很好的运作,估计就没有可能成为内阁首辅了。
这一次的殿试,周延儒的某些想法,温体仁很清楚,也很是着急,若是陈于泰真的成为此次殿试状元,那就意味着周延儒在朝廷之中的力量更加的强大,这是温体仁绝不愿意看见的情形,不过他这个内阁辅臣,没有资格提出来反对的意见,也不敢直接提出反对意见。
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面,一切都出现了变故。
皇上钦点会试会元郑勋睿赋诗,几乎意味着殿试状元人选的确定。
这肯定是周延儒没有想到的,也是他这个礼部尚书没有想到的,尽管说皇上登基已经有五个年头的时间,但一直都是致力于发现和大胆启用人才阶段的,特别是在当初一举拿下魏忠贤之后,罢黜了大量的内阁大臣,皆因为这些内阁大臣都是魏忠贤的走狗。
此次殿试,皇上表现出来的态度,说明还是异常重视人才的。
皇上突然出现的这个举措,大乱了周延儒的部署,也算是周延儒面临的一次挫败。
温体仁岂能不高兴,不过他不会表现出来。
至于说其他的内阁大臣,包括内阁次辅徐光启,也是注意到了郑勋睿,想不到这个年轻的有些过分的会试会元,面对皇上的直接询问,居然表现的不亢不卑,这份从容的气质实在是难得,从这方面看,也的确是不错的人才了。
郑勋睿哪里会想到这些事情,和数次的考试一样,午时刚过,他已经完成了整篇的文章,当然这个时候,他还是需要克制自身的情绪的,不能够过早的交卷了,特别是前面皇上已经要求他赋诗了,若是过早的交卷了,就显得有些漂浮的意思了,好像自身的文采真的特别突出一样。
写完了文章之后,郑勋睿一直没有放下手中的毛笔,他在仔细的看着刚刚写出来的文章,虽然只有两千多字,不过揣摩其中的意思,感觉到这篇文章还的确是不错的。
用人的办法,历朝历代都是皇上和朝廷特别关注的事情,他提出的用人三法,从本质上面来说,是符合皇上以及朝廷要求的,尽管这些说法,有老生常谈的味道,但其中对人才展现出来的能力方面的总结归纳,以及对人才培训和提拔需要注意方面的建议,还是有着不少新意的,能够得到皇上的注意。
按照历史上的总结,崇祯皇帝朱由检是典型的悲剧,成就和不足都是特别明显的,就连最终推翻他的大清皇太极以及多尔衮等人,对朱由检都是尊重的,这样的情况在历史上都是少见的,而且朱由检是唯一一个面临巨大困难的情况之下,不愿意有丝毫屈服的皇帝,宁愿在煤山自尽身亡,也不愿意留下丝毫的骂名,放弃对后金的议和,放弃对李自成的屈服,甚至不愿意离开京城到南京去暂时躲避,这样的情形的确让人难以理解。
面对这样的一个皇帝,穿越的郑勋睿,需要多方位的了解。